建立学习型组织戴维·A·加文原文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1993年7/8月作者简介 戴维·A·加文(David.A.Garvin):哈佛商学院罗伯特和简·奇泽克工商管理教授,研究全面管理和战略变革问题。他近期发表的文章有:《组织与管理过程》(《斯隆管理评论》,1998年),《战略优势的综合利用过程》(《哈佛商业评论》,1995年),同时还是教学系列片《更有效地工作》(哈佛商学院音像出版社,1997年)及《建立学习型组织》(哈佛商学院音像出版社,1996年)的编者。内容摘要 随着各家公司努力寻求自身的完善并不断取得进展,持续进步方案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发展起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些方案中,失败的远比成功的多得多,而且进展速度缓慢。这是因为,大部分企业没有坚持一条基本的原.则:要想取得进步,首先必须学习。它们应该把目光集中在昀基础的东西上,而不仅仅是那些繁文缛节或者貌似高深的哲学。哈佛商学院教授戴维·加文认为,企业在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之前,首先必须搞清楚三个关键问题:(1)要给学习型组织下一个令人信服、易于应用的定义(meaning);(2)必须重视管理(management),建立一系列明确可行的指导原则;昀后,必须确立良好的评估工具(Measurement),以便对组织的学习速度和水平做出正确评判。在这“3M”的框架基础之土,加文从五个方面对学习型组织进行描述:系统化地解决问题、采用新方法进行实验、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从他人昀好的实践中学习、在组织中迅速有效地传递知识。加文认为,如果不能对事物做出评估,也就无法对其进行管理,因此,全面的学习型的评估就显得尤为必要。这种评估既包括对认知行为变化的评价,也包括对一些有形的结果的评价。学习型组织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建成的。成功来自各种因素:努力培养的学习态度、责任感和精心设计的管理过程,这些都是逐步形成的。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第一步,就是要营造出一种利于学习的环境氛围。阿那.罗格设备公司、查帕罗钢铁公司、施乐、通用电器和其他一些公司,都为我们提供了启发性的实例。随着各种组织努力寻求自身的进步并不断取得进展,持续改进方案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发展起来。这些方案的主要内容都很长而且多变,有时一个方案甚至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来适应。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方案中,失败的数量要远远多于成功的。而且改进的速度非常缓慢。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多数企业都没能掌握一条基本的原则:待续的改进要求我们承担起学习的责任。一个组织如果不首先学习一些新的东西,它又怎么能够取得进步呢?解决某种问题,引进某项产品,重新设计一个流程等等,都要求我们去观察这个变化的世界,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如果不去学习,企业以及我们个人都只会重复过去旧的步骤。改变只会停留在表面上,而且所取得的进步不是偶然的,就是暂时的。一些很有远见的总裁,如阿那罗格设备公司的雷·斯泰特、查帕罗钢铁公司的加登·福沃德和施乐的保罗·阿莱尔等,都已认识到了学习和持续进步之间的联系,并已开始再次使其企业关注这一联系。学者们也在追赶潮流,为“学习型组织”和“创造知识的企业”呐喊助威。在半导体和家用电器等变化迅速的行业里,这些思想都很快占据了优势。然而,尽管有一些令人鼓舞的迹象,这一问题从总体上讲,仍然是晦涩的、费解的,也是很难阐述膺楚的。学习型组组的含义:管理和评估 在某种意义上,学者们是应当批判的。他们对学习型组织的讨论,经常是很虔诚的、乌托邦式的,并充满了近乎神秘的术语。他们似乎要使你相信天堂就在眼前。彼得·圣吉在他的著作《第五项修炼》中,对学习型组织做了通俗的解释,他把学习型组织描述成这样一种组织:“在这里,人们不断地扩张自己的能力,去创造他们所真正期望的结果;在这里,人们可以培养新的扩张性的思维方式;在这里,人们可以释放出他们郁结已久的激情;在这里,人们可以不断学会如何在一起学习。为了取得上述结果,圣吉建议使用五个“技术成分”:系统思维、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远景和团队学习。与之相类似,艾克尤·诺那科这样形容学习型企业的特征:“创造新型的知识并非一种专业活动:·一而是一种行为的方式,实际上,也是一种存在的方式。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知识的创造者。”[2]诺那科指出,企业使用了过多的精力来集中思想、鼓励员工发表言论。并把那些本来是心照不宣、人们靠本能就可以理解的想法公布出来,这显然是没有必要的。这很好吗?当然。很令人向往吗?没错。然而,这是否为实际行动提供了可操作的框架呢?没有。前面提到的做法太过于抽象,仍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例如,经理人员怎样才能知道企业已经成为了学习型组织?在人们行.为的改变上有什么具体的要求?需要采取哪些政策和方案?企业如何才能从一种状态转向另一种状态?大部分有关学习型组织的讨论,都涉及到了上述问题的解决策略。它们的侧重点都在一些哲学的、宽泛的主题以及概括的表达上面,.而不是针对那些实践性的细节。有三个关键性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而这三者之中的每一个问题,对于是否能有效地建立学习型组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是学习型组织的含义meaning问题。我们需要一个令人信服的有关学习型组织的定义,这个定义必须是可操作的和易于应用的。第二是管理(management)问题。我们需要为实践树立更为清楚的指导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更多地给我们以实际可行的指导,而不只是定出一些很高的目标。第三是有关评估Measurement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好的评估工具来确定组织的学习效率和水平,以确保组织能真正取得进展。一旦上述“3M”框架建立起来,经理人员便有了开创学习型组织的坚实基础。如果没有做好这些基础性工作,学习型组织的开创是不可能取得进展的。我们首先必须理解学习型组织的含义,才能把它作为一项有意义的共同的目标。什么是学习型组织?令人奇怪的是,在过去的几年中,有关学习的很清楚的定义,却显得非常难以理解。组织理论对学习的研究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有关资料表明,现在仍存在相当多的异议。大多数学者都把组织机构的学习视为一个随时间不断展开的过程,并把这种学习同知识的获得和行为的改善联系在一起。但他们在其他一些重要问题上仍存在分歧。比如说,一些人认为,学习的过程需要伴随行为的改变,而其他人则坚持说,学习只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就可以了;一些人将信息处理过程作为学习的机制,而其他人则提出学习是通过共享的见解、组织的日常规则甚至记忆来实现的;一些人觉得组织机构的学习是很平常的,而其他人则以为那些并不完善的自我辩解才是更普遍的。我们怎样才能对这些不同观点进行辨别呢?第一步,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定义: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这一定义始于一个简单的道理:新的思想对于学习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有时,这些思想通过创造力和洞察力的闪现而创造出来;有时又是来自组织外部或是内部个体的知识交流。不管这些思想源于何处,它们都是组织进步的根源。但这些思想本身并不能创造出学习型的组织,如果没有与之相伴的工作方式的改变,那就只会存在一种进步的可能性,而非实质的进步。这是一项很严格的标准,它将一大批本来已很接近的候选者从学习型组织的行列中排除了出去。很多大学和企业都没能合格,甚至连通用汽车公司这样的大企业也被排除在合格的行列之外,尽管其昀近为了改善自身行为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所有这些组织都能有效地创造并获取新的知识,但在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自身的行动时,却显然做得不成功。例如,很多企业都在进行总体的质量管理的培训,然而,真正把这种管理方法应用于自身决策制定过程中的企业却少而又少。企业顾间们可以为其客户在社会动力和小群体行为方面提供很好的建议,自己私下里却在明争暗斗,搞小团体和宗派活动。至于通用汽车公司,虽然其管理人员都是精细生产和JIT方面的专家,熟悉有关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但在改进生产实践方面却收效甚微(SATURN和NUMMI等一些特例除外)。本田、科宁和通用电器等企业,都达到了上文所述的定义标准,比较起来,它们都擅长于将新的知识转变为自身新的行为方式。这些企业都积极地管理其学习过程,以保证这一过程按照设计的方向而非随意发展。富有特色的政策和实践,也是这些企业成功的重要原因,这也形成了学习型组织的基石。学习型组织的基石 学习型组织在以下五个主要方面是出类拔萃的:系统地解决问题、采用新的方法进行实验、从自己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他人的经验和优秀实践中学习、在组织中迅速有效地传递知识。每一项活动都会伴随着独特的思维方式、管理工具和行为方式。很多企业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这几项活动的实践,但成功者并不多,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偶然因素和孤立的实践。通过创建支持上述活动的体系和流程,并将它们整合到企业日常运作结构中去,就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1.系统地解决问题。这项首要的活动对质量运动的哲学和方法有着很强的依赖性。这项活动所突出强调的思想现在已被广泛接受,包括:.在问题的调查方面主要依靠科学方法,而不是靠无目标的猜测〔如戴明提出的}s(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循环,其他人也提出了“假设检验”等抽样技术。.在制定决策时坚持以事实资料而非假定条件为基础(这被质量工作者称为“以事实为基础的管理”)。.利用简单的统计工具来组织资料并推出结论(如矩形图、帕累托表、相关性表、因果图等)。大部分的培训方案主要侧重于通过练习和实践训练解决问题的技巧。这些工具的使用相对来讲比较直接并易于传达.而相应的思维体系却很难建立起来。学习过程中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也是很重要的,员工的想法应该符合规定并更专注于细节。他们应不停地问自己:“我们如何知道这是正确的?”并认识到,在真正的学习中,非常严格并不意味着就是很好。虽然传统观念认为没有必要,他们还是必须透过表面现象去揭示深层的原因,并经常收集一些资料。否则组织就会被囿于“既定事实”和草率的推理之中,学习也会变得死板,没有活力。施乐已经在全公司范围内实施这种方法。1983年,公司的高级经理们开创了“质量挂帅”法,从那时起,公司的所有员工都参加了小组活动,并接受有关解决问题技巧的培训。现在,一种“六步过程”法已经被用于所有的公司决策(见表3-1。员工们可以在四个方面。得到帮助:如何产生想法和收集信息(头脑风暴法、采访法和调查法);如何达成一致(变化列表、评价表、加权投票);如何分析并解释资料(因果图和效果分析);如何计划行动(流程表和甘特表)。在持续数日的培训课程中,员工必须实际运用这些工具来解决问题。培训以“家庭小组”的形式进行,同一部门或业务单元的员工,将应用上述工具解决该小组所面对的实际问题。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持续的、全公司范围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员工接受过培训,他们就会在所有的会议中使用这种方法,没有什么问题是在他们掌握限度之外的。如果组建更高级的小组,重新审视施乐的组织结构,并试图找出其他可行的方法,他们昀终将重复同样的过程,并使用同样的操作工具。2.实验。这项活动包括系统地探寻和试用新的知识。在此活动中,使用科学的方法很关键,并且有很多明显与系统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方法。与解决问题不同的是,实验的方法通常是被机遇和不断扩张的前景推动的,而并非被当前的困难所促动。实验主要采取两种形式:前瞻性项目和示范性项目。前瞻性项目通常包括一系列连续的小规模实验,这些实验被设计来产生知识的增值。这种实验是大部分持续改进方案的主要部分。例如,科宁公司在其实验中,连续使用不同的原材料和新的方法提高产量,并生产出更高等级的玻璃。钢铁制造专家阿里根尼·勒德拉姆就是通过定期检验新的滚压方法和经过改良的技术,达到了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的目的。成功的前瞻性项日有几个特点:第一,该项目的执行能有效地保证新思想的流动,即使这种思想来自组织外部。查帕罗钢铁公司将其一线管理人员派到世界各地去休假,让他们去拜访各地的学术权威和工业领袖,借此形成他们对新的工艺和技术的理解,然后将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带回公司,并应用于日常运作。查帕罗钢铁公司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五个成本昀低的钢铁企业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采取了这些创新活动的结果。通用电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