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相关知识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药相关知识中药相关知识煎药器皿选取李时珍曾说过:“凡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意思是说煎药不能用铜、铁质的器皿,较适合用银质和陶瓷的器皿。铝铁铜的金属活性较强,极易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起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轻者使药物中的某些有效成分发生沉淀,药液中有效含量降低,重则生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产生毒性。最好选用砂锅或搪瓷碗,以耐火的砂锅或陶瓷罐最为理想;搪瓷烧锅次之;最好不要用铝锅;一定不能用铁锅或铜锅煎具选用原则容量稍大:有利煮沸时药液不断翻滚。锅盖应稍高点:可使水分和挥发性成分产生“回流”。煎锅要清洁,且最好每次煎完药后立即去掉药渣,以免影响下次煎药效果。煎药用水用井水纯净水自来水亦可正确掌握加水量加水量应根据药量,吸水程度及煎煮时间而定。一般头煎加水量多一些,以浸没药材超过药2-3厘米为度,第二煎加水量可酌减。煎前浸泡是提高药效的的有效方法为提高药物的煎出率,药物在煎煮前宜加水搅拌后浸泡30-60分钟。冬天若用20-30度的温水浸泡可缩短煎煮时间不能用开水浸,以免某些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突然受热凝固,外层形成坚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不利有效成分浸出。放药量儿童服用要求少而浓,以便喂服一般煎至50-150毫升。成人服用一般煎至200-300毫升。用火一般先用武火(急火)。沸腾后用文火(慢火)。煎煮火候和时间根据各类药剂的不同特点应用不同的火候和时间,可最大程度地煎出有效成分和保留有效成分。煎煮时间:指煮沸后再用文火煮需要的时间。每付中药一般煎煮两次。一、滋补类一般头汁煮沸后再煎45分钟左右。个别的需焖煮数小时以上。因这类药品多为植物根茎,果实,动物的甲,角,壳等,质地坚硬厚实,难于溶解,煎药前常需捣碎,并适当延长煎药时间。二、解表类一般急火煮沸,再煎15分钟左右即可。此类药多系植物全草或花叶,质地轻扬,气味辛香,富含挥发油,煎煮太久容易使药物有效成分挥发逸去,降低药效。药物煎煮时间的长短,除与药物的质地有关,一般来说,凡质地坚硬,气味难出的药物,煎煮的时间以长为宜,质地软松,气味易出的药物煎煮时间宜短。特殊煎煮法药物煎煮时间的长短,除上述情况外,如质地坚硬,气味难出的药物及质地软松,气味易出的药物,宜采用特殊煎煮法,才能达到效果或不至于破坏药效的。一、先煎一般先煎10-15分钟后再下其他药、个别品种需要先煎30-60分钟以上。如矿物、介类等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药物和附子、乌头等有毒药物应先煎。以增加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增加安全性和有效性。二、后下当其他药物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下同煎5分钟即可。如气味芳香,久煎易破坏有效成分的药物。三、包煎凡有绒毛或细小籽应用纱布或绵薄布将药物包好扎紧后投入其他药中合煎。四、另煎适用于贵重药材,以免与其他药材同煎有效成分被它吸收而造成浪费如人参等。特殊煎煮法还有如下方法:溶化又称烊化:即将药物兑入煎好的药汁中搅匀或加热熔化后一起服用,如阿胶等。冲服:将研成粉的药物放入已煎好的药汁中搅拌后一起服用。如何服用中草药正确掌握服用中草药,对发挥中草药的药效至关重要,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用药时间的选择一般中药汤剂每日一剂分两次煎服,即上午10点,下午3点左右各服一次。汤液本草中说:“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可见古代医人对药物与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深有体会,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同药宜选用不同的用药时间空腹服用:润肠通便药,泻下药。饭前服用:补益药,祛痰药,开胃药,制胃酸药。饭后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消食导滞药。睡前服用:镇静安眠药,治疗遗尿药,驱虫药。及时服用:急危重症药,解表药。不拘时服用:生津润喉,清暑解热药,咽喉疾患药。对于不同病情,不同方药又有不同的服法。请遵循医生的嘱咐服用。服药后宜休息半小时左右,不宜立即活动或劳作。二、服药温度热服:发散风寒的药宜热服。温服:一般汤剂均宜温服,丸散等一般用温开水送服。冷服:清热,解毒,止吐的药。三、服药禁忌一般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腥辣油腻食物。具体为辣椒,葱,蒜,野菜,海鲜,冷饮,油炸食品。中药属性1、温:桂枝、生姜、白芷、防风、辛夷、麻黄;2、热:附子、肉桂、花椒、干姜、丁香、吴茱萸、胡椒、小茴香、八角;中药属性3、寒:石膏、知母、黄连、苦参、淡竹叶、夏枯草、栀子、决明子;4、凉:薄荷、桑叶、菊花、牛蒡子、葛根、蝉蜕相克:不可同服【黄连不能与猪肉同服】黄连味苦、性寒,有清除邪热或虚热、泻火、健脾燥湿、抑菌解毒等功效,猪肉酸寒、滑腻、多脂,滋阴润燥。两物作用相佐,同食不但降低效果,还可以引起腹泻。【桔梗与猪肉相克】桔梗味苦、辛,平、性微温,味厚气轻,为肺经引药,能宣清肺气,利咽喉,祛痰定喘,养血排脓。而猪肉味甘、咸、性微寒、无毒,入脾、肾经,有滋养脏腑、滑润肌肤、补中益气等功效,久食令人生痰湿。桔梗与猪肉的性质与功能相反,不宜同时使用。【人参与白萝卜相克】人参性味甘、微苦、微温,有补气、生津安神,补脾益肺之功,萝卜有下气消食、除痰润肺、解毒生津、和中止咳之功用。而人参补气、萝卜消气,两者功能相反,不能同时食用。【常山与香葱相克】常山性寒、味辛、酸、有小毒,入脾经。有截虐、祛痰的功效,适用于痰饮积胸、胸膈胀闷,欲吐不能者。生葱性辛温助热,与常山的性味功能都相背,因此不能同时食用。【甘草与白菜相克】甘草性平、味甘、性微温、入脾、胃、肺经,解毒祛痰。白菜味甘、性凉、气虚胃泠者不可食。甘草与白菜功能相反,不宜同时食用。【白果与鱼相克】白果性平、味甘、苦、涩、可用于敛肺定喘、止带浊、缩小便;痰多喘咳、遗尿尿频、带下白浊。白果与鱼同食,会产生不利于人体的化学反应。【荆芥与驴肉相克】荆芥味辛、性温,有理血、止血、祛风、解表等功效,入肺、肝经。驴肉味甘、性凉、有滋阴壮阳、安神祛痰、补气养血等功效。荆芥与驴肉的药性相反,同食会发生不良生化反应,有损害人体的健康。【马齿笕与花生仁相克】马齿笕性味寒凉,花生仁含油脂比较高,如果花生仁与马齿笕同食,马齿笕的寒凉与油脂相互作用时,则促使滑利之热,容易引发腹泻,对身体有害,所以,花生仁不要与马齿笕同食。【龙骨与鲤鱼相克】龙骨微甘、涩、性平,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等,有镇心安神、敛气逐湿、涩精止血、止盗汗、平肝潜阳、敛疮生肌等功效。而鲤鱼性味甘平、利水消肿。鲤鱼与龙骨的作用相反,而鲤鱼含有组织蛋白酶,可能与龙骨中的某些成份起不良的化学反应,削弱龙骨的药效,因此,龙骨不宜与鲤鱼同食。【丹参与羊肝相克】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与羊肝发生生化反应,妨碍药效的发挥。【白术与李子相克】白术性微苦、甘、温。李子性味甘、酸、微温、有生津利水、清泻肝热的作用,两者同食会使白术药物温热加燥,影响药物的效果。【紫苏与鲤鱼相克】紫苏性味辛温、具有宽肠、下气消痰、润肺的功用,忌腥膻(shan)的气味干扰。鲤鱼含组织蛋白酶、十几种游离氨基酸及一些生物活性物质,易与紫苏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妨碍药物效果的发挥。【牛膝与牛肉相克】牛膝性味苦酸、平、入肝肾两经,有补肝肾、壮腰膝、活血化淤、通经脉、祛风湿等。牛肉甘温、补气助火、两者同时食用会损害身体健康。【麦门冬与鲤鱼相克】麦门冬微苦、味甘、性微寒、入肺、胃、心经。具有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的功效。而鲤鱼性味甘、平、有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止咳下气的功效,两者功能相左,不能同时食用。【苍耳与大米相克】苍耳味辛、苦、性温,有通鼻窍、散风湿之功效,主治风寒头痛。大米性味甘平、能补中益气、健脾和胃。两者同食会引起心痛。【薄荷与鳖相克】薄荷性味辛、凉,入肺、肝经。能透疹止痛、疏风、散热、清头目、利咽喉、理气郁、辟秽、解毒之功效。鳖属鱼类,性味甘、平,有腥气,与薄荷气味会发生干扰,此外,鳖肉主聚,鳖甲主散,薄荷更主散,两者作用不相协调。因此,薄荷与鳖肉不可同食。38目录01单击此处添加标题02单击此处添加标题03单击此处添加标题04单击此处添加标题过渡页01单击此处添加标题内容页单击添加文字单击此处添加文字单击此处添加文字单击添加文字单击此处添加文字单击此处添加文字单击添加文字单击此处添加文字单击此处添加文字单击添加文字单击此处添加文字单击此处添加文字单击添加文字单击此处添加文字单击此处添加文字单击添加文字单击此处添加文字单击此处添加文字内容页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单击添加标题文字单击添加标题文字单击添加标题文字单击添加标题文字内容页文本标题文本标题点击添加文本内容点击添加文本内容点击添加文本内容点击添加文本内容点击添加文本内容点击添加文本内容点击添加文本内容点击添加文本内容内容页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说明文本点击添加说明文本点击添加说明文本点击添加说明文本点击添加说明文本点击添加说明文本点击添加说明文本点击添加说明文本点击添加说明文本点击添加说明文本点击添加说明文本点击添加说明文本点击添加说明文本点击添加说明文本点击添加说明文本点击添加说明文本内容图表页50306580点击添加图表说明点击添加图表说明点击添加图表说明点击添加图表说明点击添加图表说明点击添加图表说明内容图表页23145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具体说明点击添加具体说明点击添加具体说明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具体说明点击添加具体说明点击添加具体说明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具体说明点击添加具体说明点击添加具体说明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具体说明点击添加具体说明点击添加具体说明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具体说明点击添加具体说明点击添加具体说明Thankyou!谢谢观赏

1 / 4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