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幼儿园与小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衔接状况与改进研究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童年是人生最无忧无虑、充满快乐的时代,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知识与文明的起点,随着三年幼儿园生活的结束,孩子们走向另一方新的天地,一个更加独立自主、更加复杂多变的生活天地——小学。那么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呢?《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现在,做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依然是每个幼儿园注重的热点和重要工作。当前已能充分重视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但在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上却存有着下列问题:1、当前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幼小衔接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合新的要求。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幼小衔接的教育上应有新的策略与方法。2、幼儿教师的短期效应观点,为了大力挖潜,尽早尽快地做出所谓的成绩,而拼命地抓特长,反复片面训练幼儿某些方面,而废弃了幼儿基本素质,于是拔苗助长与压迫抑制并存,忽视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从而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3、日常行为规范方面,幼儿园教育要求与小学教育要求不同,幼小教师互不接触,幼儿在常规管理方面缺乏过渡期,进入小学阶段后,明显不能适合小学生活。4、幼儿角色转换,心理上需要一个过渡期,当前幼儿教育缺乏过渡培训期。5、幼儿教育过多渗透了知识内容,而忽视了更重要的育人的功能,从而带来了负面效应。影响了学生生命活动的质量。6、忽视幼儿个性的正常发展,保教保育不能并重,往往是“保育过度”或“保教片面”。7、小学教育教学的方法、要求对幼儿来说是太突然,教者、学者之间存有明显的距离带,不能融为一体。在现实中,我们的幼小衔接形势也是不容乐观的。但在由幼儿教育向小学教育过渡的过程中,因为孩子在身份、角色、关系、环境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幼小衔接实行得不顺利,孩子身上往往会出现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现象;心理方面也会表现为精神负担重、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等;甚至会导致社会性方面的人际交往不良、怕学、厌学,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刚入学的儿童大约有40%会出现上述情况。“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阶段看似简单实则重要的一环。所以要通过科学的办法,使幼儿园小朋友顺利地进入小学展开学习生活,为小朋友们做一个充分的学前准备。学前教育对于基础教育乃至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幼小衔接的顺利实行对于幼儿尽快的适合小学生活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孩子终身教育的顺利实行有重大的意义。综上所述,“幼儿园与小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衔接状况与改进研究”课题的提出,是建立于我国幼小衔接现状的基础上,探寻真正适宜于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二)本课题提出及其研究的意义实践意义:从幼儿到小学生,这是每一个人所必须经历的,陶行知也曾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见《陶行知全集》P81)由幼儿园升入小学,幼儿要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幼儿所适合的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活动;另外,学习以口头语言的交流为主改为学习以文字或符号写成的教科书……基于这些,“幼儿园与小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衔接状况与改进研究”课题的提出将从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实行改进,从幼儿的心理、生理以及学习习惯、入学必备的知识技能等方面实行突破,从而为教师提供方便,更为孩子各方面与小学的接轨提供保证。理论意义:在其研究及其理论的意义上看,幼儿入学前后各半年是幼小衔接的阶段,不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异,很多幼儿的身心在适合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困难。“幼儿园与小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衔接状况与改进研究”课题将立足于我国幼小衔接的现状,从幼小衔接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方面实行研究,以便于更好的整合于幼儿园课程,完善幼小衔接工作。二、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的理论(一)概念界定1.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1)衔接:衔接是指两个邻近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工作上的相互衔接,它们应该在教育目的、任务、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互相衔接。(2)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连接。此时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幼小衔接”,实质指的就是儿童连续的、持续发展的社会性、心理、身体发展上的衔接。(3)幼小衔接期:是指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这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2.研究问题的界定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1)就本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来说,“幼儿园与小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衔接状况与改进研究”这个课题的提出是基于我国现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现状而提出来的,该课题以现今幼小衔接的现状为切入点,了解现在存有的问题,探索在幼小衔接这个阶段适宜幼儿实行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切实为孩子升入小学打下基础。(2)就本课题研究的基本任务来说,本课题研究试图探讨在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中,家长、教师所要明确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方法,幼儿所要具备的各个方面的水平、知识,以及在达到这些水平与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教学所使用的适宜的教学方法,从而认同并协助幼儿消除诸多因为身份变化而带来的不适合,寻找适合幼小衔接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3)就其研究的具体问题来说,本课题研究将根据现今幼小衔接中存有的问题,从幼儿、家长、教师三方面入手,沟通、交流、研究,探索相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幼儿的学习水平,提升社会性发展,尝试编制幼儿园幼小衔接的目标、内容及评价指标,以形成完整的幼小衔接的体系。(二)理论依据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人是劳动的产物,人具有独立性,自主性,社会性,创造性的本质特征。而从幼儿到小学的一贯制教育,明显不利于幼儿本质的展示与更好地扩展,从这个角度看,应切实增强幼小衔接策略的研究。这也是陶行知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和《民主教育》等文中提出的“六大解放”(1、解放小孩子的眼睛,2、解放小孩子的头脑,3、解放小孩子的手,4、解放小孩子的嘴,5、解放小孩子空间,6、解放小孩子的时间。)这个精神宗旨。充分论证了学生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特征。2、社会学中社会互动理论社会在人的交往活动中存有,交往是社会赖以存有的基础,人没有交往则不能生存,人本身的发展要求社会互动,幼儿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目标规定了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幼儿、小学、中学、大学仅仅其中的一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合作,能使学生有效发展,长足进步,优化组合幼小衔接后能产生1+12的效果。3、心理学、脑科学理论脑科学研究表明:人一生中储存的信息量可达1千万亿个信息单位(bit),而人类至今只利用了其中的很少一部分,大概是十分之一。人脑神经细胞有140亿个,其中百分之八十在15岁前已经形成,而幼儿时期是脑细胞形成的一个很重要阶段,可挖掘的潜能最大。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学习方式、习惯如果能顺利、平稳地得以转变,将十分有利于人自身的和谐、高速发展。4、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论述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见《陶行知教育文选》P293;P7;P298);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写道:“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理解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21世纪是知识经济独展辉煌的新时代,创新则是新时代的主旋律,知识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创新的素质应从幼儿开始培养。5、加德纳多元智慧理论积极开发幼儿各方面潜能,为幼儿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打下扎实基础。6、新《纲要》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7、《幼儿园工作条例》中指出:“搞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为入小学做好准备,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三、相关的课题研究综述幼小衔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幼儿在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等各方面发生了较大的改变,2001年7月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中强调“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幼小课程衔接是其中关键的一部分,它指“幼儿园课程和小学课程之间的连续性,连贯性,持续性”,对幼儿较好地接受义务教育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教育界也对此实行了普遍的注重和研究。基于此,本文就幼小课程衔接研究的关键问题实行了系统的综述。已有的关于幼儿数学课程及教学研究成果,及其所表现出的研究现状与趋势,构成为本课题提出的研究背景,更是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1、幼小课程衔接的理论基础随着世界各国教育界对幼小课程衔接研究的持续深入,研究者们主要是从生态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多领域来研究幼小课程衔接。(1)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在1979年提出了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他认为,人的心理也是处在生态环境中,人的发展离不开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他确定人的发展公式D=F(PE)(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函数)。(2)登洛浦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创立的发展生态学来研究幼小衔接问题。他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系统组成,包括四个系统:第一层是微观系统,包括幼儿园、小学和家庭。第二层是中观系统,中观系统中的个体通过与微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成为其一部分;课堂中的人际关系、所学课程以及教学活动都受到这些环境的影响,反过来也影响着环境。第三层是外观系统,包括主动权和事件。即使当地的教育政策、方案、社会福利、医疗保险、住房条件、父母职业、干预、当地的设施以及这些方面的重整,幼儿可能不直接经历,但都有可能对保育中心里的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第四层是宏观系统,指广泛的影响,包括政府部门的政策、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更广泛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的意义,以及权利和义务等,这些方面会对幼儿产生间接的影响。以上四个系统的交叉渗透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整体图。(3)丹麦学者布拉斯托姆(StigBrostrom)借鉴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维果茨基提出的“情境性学习”(contextuallearning)的观点来解释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2003年,其所做的一项个案研究发现,幼儿的个别学习是一个整体,它是由幼儿与环境中的物体和人相互作用组成的,如果转移到另一个环境则不容易发生迁移,所以幼儿在转入新环境时会发生不适合现象。(4)社会性建构思想作为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建者,维果茨基高度重视文化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他提出了极为重要的理解心理过程的历史原则,认为一切都理应是从历史的、社会环境及相互联系中加以理解。当前西方对维果茨基理论实行的实证研究表明,维果茨基关于儿童心理起源于社会交往的理论是非常准确的,学校、教室、幼儿园作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环境应该受到充分的重视,而教师或其他成人对儿童的指导作用更不容忽视,同时,应该给儿童提供儿童间相互交往的环境并让他们学会交往的方法。2、幼小课程衔接的研究问题从国内来说,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得到了教育界专家们的认可和支持。从90年至今,幼教工作者们实行了很多多样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如“幼小衔接”课程为特色的园本课程,1990年至1994年间,联合国儿童教育基金会和原国家幼教处联合实行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主要是从幼儿园大班、学前班及小学一年级阶段着手,幼教机构的准备重点放在学习水平和社会适合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关于“幼儿园与小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衔接状况与改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