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页脚....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库·名词解释(共计93题)1.《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于1917年2月《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文中明确提出了“三大主义”,不仅反对封建主义的腐朽形式,也反对封建主义的“代圣贤立言”的内容,触及了文学革命的根本问题。2.“八事”:是1917年1月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文学革命主张,认为改革文学必须从首先从八件事入手,从总体上强调了文学语言形式的改革,指出了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具体办法。3.“三大主义”:是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文学革命主张。他认为进行文学革命必须高举三面旗帜: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二、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三、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了新文学对旧文学的斗争方向,突出了文学革命的本质特征。4.“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5.双簧信:1918年3月,《新青年》上发表了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致《新青年》的一封公开信,信中汇集了守旧派、复古派攻击文学革命的言论,同时又发表了由刘半农写的长篇回信《复王敬轩书》,对复古派的言论逐一驳斥。此又称“王敬轩”的双簧戏。6.鸳鸯蝴蝶派:滋生于半殖民地的“十里洋场”,风行于辛亥革命后的几年间。作品多发表在《礼拜六》等期刊上,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除少数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社会黑暗、家庭专制和军阀横暴外,大部分作品描写才子佳人的爱情,将文学看成是游戏,用来消遣,受到了新文学社团的批判。但是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页脚....7.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旗号。极力推行复古主义,反对新文化运动。受到鲁迅等人的批评。1933年停刊。8.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的主要阵地。经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奋力批驳,甲寅派很快败下阵。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9.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创办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1932年结束。文学研究会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为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0.创造社:1921年2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它的发起人和重要成员都是留学日本的学生。主要人物有: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它的机关刊物是《创造》季刊。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张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在创作上表现为浪漫主义倾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11.浅草——沉钟社:1922年在上海成立浅草社,主要成员有林如谡、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创办《浅草》季刊等,其骨干成员又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半月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方面则有冯至的诗歌,林如谡、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多抒写知识青年苦闷的生活和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色彩。12.莽原社: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成员主要有高长虹、向培良,韦素园等,以创办《莽原》周刊和半月刊而得名。《莽原》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13.未名社: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成员主要有韦素园、台静农等。这是一个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团体,有专收翻译作品的《未名从刊》和专收创作的《未名新集》。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页脚....14.湖畔诗社: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代表诗人有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四人,因为出版诗歌合集《湖畔》出版而得名。他们写作抒情诗,但最有影响的是爱情诗,风格清新、自然、天真、率直,表现了对传统封建世俗大胆反叛的精神,艺术上也较成熟,很能唤起一代新人的纯真和热情。15.新月诗派:形成于1926年春夏之际的新诗流派。前期以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等,提倡新格律诗。后期以《新月》为主要阵地,提倡所谓“健康”、“尊严”、“个性”。为新诗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该诗派随《新月》终刊而衰弱下去。16.《尝试集》:胡适的白话诗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1920年出版。内容上抒写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这是一部首开风气的尝试之作,尽管内容和形式都有不足,但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17.小诗体:是在日本短歌、徘句和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主要作者有冰心、宗白华等。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小诗的出现,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诗歌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捕捉自己内心世界微妙情感与感受的努力。小诗体在新诗的发展史上具有过渡的意义。18.纯诗:1926年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的概念。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二是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这一概念,在其更深层面上,意味着一种诗歌观念的转化:从强调诗歌的抒情表意的“表达”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19.问题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个潮流,出现在1919年的下半年到1922年间,代表作家有冰心、许地山、叶绍钧、庐隐、王统照等。他们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具有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观念化与抽象化,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代表作有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20.乡土文学:20年代中期,一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页脚....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呈现出比较自觉的民族化的追求。代表作有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子》等。21.自叙传抒情小说: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他们在日本留学期间,较多地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及近代日本私小说的影响,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自叙传抒情小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是从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开始的。22.零余者:郁达夫小说塑造的一类抒情主人公形象,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23.“随感录”作家群:1918年4月,《新青年》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刊发杂文。向其撰稿的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而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这些杂感作者被称为《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立论坚实、短小精悍、富于战斗力,则是其共同倾向。24.语丝文体:五四以后,以鲁迅为首的一批作家在《语丝》周刊上发表的大量社会批评、文化批评的短文,这些文章虽篇幅短小简短,但内容深刻而风格泼辣幽默,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强烈的批判性,被人称为“语丝文体”。25.美文:1921周作人在《美文》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王统照、傅斯年、胡适等曾撰文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徐志摩和周作人自己等一大批作家富有成效的拓荒,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26.文明戏:刚传入中国的西方话剧,以语言、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戏曲,被称为文明戏。开始于1907年,留日学生组织话剧团体春柳社。..页脚....27.爱美剧:“爱美”系英文业余的音译,爱美剧是中国五四运动后兴起的非职业戏剧运动。反对文明戏商业化的弊病,取代已经没落的文明戏,成为20年代初期中国话剧活动的主流。以学生为主体,中心在北京、上海。它介绍西方戏剧的学说与方法,对中国话剧进行了革新。是文明戏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产物。28.社会问题剧: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首次出现在剧坛上的一种中国现代戏剧,这种剧突出地反映了人们关注的妇女问题和婚姻问题。胡适的《终身大事》,丁西林的《一只马蜂》是其发端。这种剧是在文学为人思想影响下,同时也受易卜生戏剧影响的结果。这种剧情节简单,冲突单纯,人物形象比较单薄,形式多为独幕剧。29.春柳社:1906年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因从事演剧活动而在中国早期话剧创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成员有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等。1907年正式公演《黑奴吁天录》。这是春柳社最有代表性的一次创作活动,演出在东京引起了轰动,其影响达于国内。30.上海民众剧社:“五四”以后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1921年3月在上海成立。发起者为沈雁冰、郑振铎、熊佛西、陈大悲、欧阳予倩等十三人。5月创办了《戏剧》月刊,这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一个专门性戏剧杂志。强调戏剧必须反映现实和负担社会教育的任务,将“五四”革命精神在戏剧理论方面作了充分的发挥。31.南国社:1923年成立于上海,领导人田汉,以《南国》半月刊为主要阵地,南国社开展话剧创作活动主要是在1928-1929年,南国社发展了“五四”时期的爱美剧,他们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往往带有伤感成分和浪漫色彩。它在中国话剧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它的成员,以后不少成为中国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等方面的骨干人才。32.国剧运动:1926年,赵太侔、余上沅等一批留美学生在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剧刊》,提倡“国剧运动”。他们主张从整理与利用旧戏入手去建立“中国新剧”,提出要糅合东、西方戏剧的特点,在“写意的”与“写实的”两峰间,架起一座桥梁,虽然终未能实现,但作为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在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留下了痕迹。33.祥林嫂:《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勤劳、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人生目的只是想用勤劳的劳动来换取最起码的生活权利。由于她是一个再醮的寡妇,尽管她对待不公平的命运..页脚....一次又一次挣扎,结果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失败,最终死于封建礼教的迫害和封建迷信的毒害之下。小说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愤怒谴责了礼教制度和社会,也批判了周围群众所施于祥林嫂的冷漠、歧视和嘲弄。34.子君:《伤逝》中的人物,“五四”时代觉醒的新女性。有独立的人格,勇敢地发出“个性解放”的宣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赢得了爱情。后来却逐渐变得平庸、麻木,甚至空虚、浅薄,最终在经济的压迫下和涓生分手,重新回到封建家庭,郁郁而死。通过这一形象时刻反思了以个性解放为思想武器的五四文化启蒙运动。35.精神胜利法:《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其特点是遇到失败或不利的情况下,用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等手段来获得精神上的优胜,掩盖实质上的失败,它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低贱的社会地位和自身弱点。由此揭出“国民劣根性”,唤醒国民的觉悟,探索造成这种病态性格的社会根源,去改变人们的悲惨境遇。36.潘先生:叶绍钧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中的主人公,二十年代江南小镇的一位小学校长。他胆小、苟安、麻木、怯懦、自私、庸俗,“临虚惊而失色,暂苟安而又喜”,由此嘲讽和批判了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处世态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