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用国学手册编写说明1本手册主体内容为国学典籍的经典论述,可对我院学生研习传统文化、培育道德情操起参考作用;为了便于记诵,较难的字词皆有注音,亦可对我院学生学习普通话起到辅助作用。2本手册仅为我院学生学习国学常识及经典所用,遵从简捷实用的原则,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完整性。3本手册拟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国学常识部分,下编为国学经典选段部分。4经典选段部分着重选择那些久经传诵、影响深远的名篇佳句,以易于记诵者为先。5国学经典选段要指明出处,必要时可加注音和简要注释。6为了便于学生使用,本手册初步拟为50000字。2上编国学常识何为国学国学一词,迄今为止,尚无科学、严谨的定义。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具体而言,即对经、史、子、集部的语言文字加以训诂的学问。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有经、史、子、集四部。国学分为小国学圈与大国学圈,小国学圈仅仅限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大国学圈则囊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2009年3月,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他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季羡林先生所论,自然包括了“六艺”、“五术”等,而且高屋建瓴,涵盖面更加广泛,对我们今天进行国学的研习活动有着指导意义。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何为四库是我国古代典籍的基本分类方法,即经、史、子、集。经部,即儒学经典;史部,即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子部,即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集部,即各类诗文集。《新唐书·艺文志》载:唐玄宗开元年间收罗图籍,分藏长安、洛阳两地,“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此为四库由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一部大型丛书,清乾隆二十七年(1772)开馆纂修,经十年始成。共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全书缮写七部,分藏文渊、文源、文津、文宗、文汇、文溯、文澜七阁。文汇、文宗都毁于战火;文源被英法联军焚毁。二十五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3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四书五经所谓“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为《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十三经《易经》、《尚书》、《诗经》、《周礼》、《礼记》、《仪礼》、《春秋公羊传》、《春秋榖(gǔ谷)梁传》、《春秋左氏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八卦乾:代表天,也代表父亲等;坤:代表地,也代表母亲等;震:代表雷,也代表长子等;巽(xùn讯):代表风,也代表长女等;坎:代表水,也代表中男等;离:代表火,也代表中女等;艮(gèn亘):代表山,也代表少男等;兑(duì对):代表泽,也代表少女等。三礼《周礼》、《仪礼》和《礼记》,即所谓三礼,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是对礼法、礼义的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三礼对中国历代礼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三教九流三教为儒教、释教(佛教)和道教;九流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供奉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供奉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供奉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供奉地藏王菩萨。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八字“八字”也叫四柱(年柱、月柱、日柱、时柱),每柱两个字,上为天干(甲、乙、丙、丁、4戊、己、庚、辛、壬、癸),下为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样,四柱加在一起正好八个字,所以称为“八字”。旧时以为根据这八个字能推算人的命运。八仙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三通杜佑《通典》、郑樵《通志》和马端临《文献通考》。扬州八怪清代乾隆年间在扬州卖画的八个画家的总称。一般是指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鱓(shàn善)、李方鹰、郑板桥、罗聘。五音中国五声音阶中的五个音级:宫、商、角、徵(zhǐ止)、羽。十二生肖(xiào笑)古时的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后以为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华夏华夏为中国古称。通常认为,在公元前4000年,黄河流域居住着夏族,晋南关中一带居住着华族,而在淮河以南和汉江流域居住着蚩(chī痴)尤的祖先。公元前2700年,夏族首领黄帝东进,战胜了华族领袖炎帝,后来炎、黄两族联手灭掉了蚩尤,占据了整个中原,逐渐形成了华夏族。以后,又融合了藏缅族、吐火罗人、东夷、通古斯族、西戎、祝融氏、蚩尤后代及匈奴、鲜卑等族,进一步扩大。到西汉时,产生了以华夏族为基础的全新民族—汉族。总之,所谓华夏族,即以华夏文化为纽带而结合起来的“民族联合体”。四夷华夏民族对周边文化相对落后的民族的总称,即所谓南蛮、北狄、东夷、西戎。三公我国古代社会中央职位最高的官员,历代有所变更。周代的三公是司马、司徒、司空(一说是太傅、太师、太保);汉武帝时则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5我国古代社会中央高级官员。始设于秦朝,包括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其后历朝多有变化。东汉九卿为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隋唐时九卿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但此时九卿已无行政之权。三省始设于隋代,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官署,同为最高政务机构,通常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元明之际渐废。六部隋唐时,中央行政机构设吏、户、礼、兵、刑、工六个官署,总称六部。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迁等事务,为六部之首。户部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礼部掌管礼仪、祭享、贡举等职事。兵部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职事。刑部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宋以后各朝多有沿用。翰林院唐代设翰林院,储备文学、艺术、方技、医学、僧道等人才,用于内廷供奉。唐玄宗时,又增设学士院,遴选有文才的朝臣供奉内廷,负责起草诏(zhào照)制,后逐渐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机构。宋代仍分设翰林学士院和翰林院,制度与唐代基本相同。至明代,供奉内廷的翰林院被撤销,翰林学士院正式更名为翰林院,掌管制诰(gào告)、史册、文翰等事。清沿明制,无重大变化。翰林院主官为掌院学士,属官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zhuàn赚)、编修、检讨等,统称翰林。国子监国子监(jiàn见)是中国古代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晋武帝时始设国子学。隋朝设立国子监,此后各代多相沿不变。明清时期,祭酒为国子监主官,司业副之。书院书院是中国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源于传统的私学,形成于唐朝,兴盛于宋朝,元明清三代仍持续不辍(chuò啜)。书院通常采取个别钻研、互相问答、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间亦议论时政,对学术思想发展有一定影响。四大书院6宋代有所谓四大书院,即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sōng松)阳书院(河南嵩山;一说为石鼓书院)、应天书院(河南商丘)。八旗清代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入关后生产的意义逐渐弱化。八旗分别为镶黄旗、正黄旗、镶白旗、正白旗、镶红旗、正红旗、镶蓝奇、正蓝旗。其中,镶黄、正黄、正白为皇帝亲兵,称为上三旗。军机处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雍正七年(1729),设军机房。雍正十年(1732),改称军机处。军机处无定员,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充任,称军机大臣,即大军机。军机处设军机章京为僚属,通称小军机。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其制为设置州郡中正(通常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由他们来评议人物,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品分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和下下品。由于中正职务长期被门阀世族把持,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科举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科举制始行于隋代,直到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6)最后一科结束,经历了1300余年。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设进士科,以考试的形式选拔官吏,开科举考试之先河。唐承其制,并进一步制度化。唐代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明经、进士两科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其中尤以进士科为重。宋代科举沿用唐制,有常科、制科和武举,但考试内容有较大改革,王安石改用经义。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但以《四书》试士,影响明清。到了明朝,科举制进入鼎盛期。清承明制,无重大变化。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阐发、解释必须依据朱熹《四书集注》等书。相对于九品中正制,科举考试制度有其进步意义。它为普通人提供了一条仕进的道路,为政府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也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培育了民间的读书风气。但科举考试制度的弊端也是有目共睹的。明代以后,科举考试的内容日益陈腐和形式愈加僵化,最终走上了穷途末路。三元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xiè谢)元。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如果三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黄老学派7先秦道家的一个派别,形成于战国时期。“黄”,指传说中的黄帝。“老”,指道家的始祖老子。这一学派尊黄帝、老子为学派创始人,以他们的言论为指导思想,故称为黄老学派。黄老思想流行于西汉初年,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汉武帝即位后,黄老思想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无为而治道家主张的治国方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道”的根本规律是自然、本然,人们对待事物应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不要横加干涉,从而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效果。小国寡民先秦道家所倡导的理想社会。《老子》描述了这个社会的具体图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法术势先秦法家的政治术语。“法”,指刑法、法令。“术”,指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策略,即权术。“势”,指君主的统治权力,即权势。先秦的法家中,商鞅重“法”,申不害主“术”,慎到尚“势”,而韩非则力主“法”“术”“势”三者相结合。四民即士农工商,中国古代社会国民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士”,指读书人,居于四民之首,官员多出于这一阶层。“农”,指从事农业的人口,包括地主和佃户。“工”,指从事手工业的人口。“商”,即经商之人。古代社会以士为上,以农为本,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其结果,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取向,造成了工商业的严重滞后。封禅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仪式。封是指在泰山上筑坛祭天;禅(shàn善)是指在泰山旁边的梁父山筑坛祭地。阴阳中国古代哲学范畴。阴阳的最初意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历来引伸为气候的寒暖。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如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阴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