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教材推荐萨廖尔森曼昆项目一认识经济学目录项目二价格理论项目三消费者行为分析项目四生产者行为分析项目五市场分析项目六生产要素分析项目七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项目八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项目九失业与通货膨胀项目十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项目十一宏观经济政策任务1什么是经济学任务2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3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任务4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任务5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什么是经济学任务1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的学科。关于资源配置可以归纳为一句谚语:“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喜爱的一件东西,我们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喜爱的东西。决策过程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源的有限性。一方面,人类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而另一方面,满足欲望的资源又是有限的。因此,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欲望,就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经济学正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产生的。一、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稀缺性1.欲望的无限性人们的物质需求来自欲望,欲望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渴求和愿望。欲望的基本特点在于其无限性,即人们的欲望永远没有完全得到满足的时候。一种欲望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欲望,永无止境。基本的饮食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想吃出花样;有了抵御风寒的衣服和住所之后,人们想要更漂亮的衣服以及更舒适、更美观、更令人羡慕的住所;之后,想到别处看看人家是怎么吃的和怎么穿的;要欣赏各地的自然风光,地球上玩腻了,想到其他星球上看看。一个需要满足之后,一百个新的需求跟着出现。例如:清人胡澹庵编辑的《解人颐》一书中收录了一首《南柯一梦西》的打油诗,形象地描绘了人类欲望的无限性:终日奔忙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取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做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2.资源的稀缺性用来满足人们欲望的物品可以分成以下两类。自由取用物品(Freegoods)——价格为零,供给为无穷大。如阳光、空气和海水等。经济物品(Economicgoods)——价格为零,供给为零。指人类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通过生产和交换才能获得的物品。人的欲望要用各种物品或劳务来满足,物品或劳务要用各种资源来生产。一个社会无论有多少资源,总是一个有限的量。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资源的这种相对有限性就是资源的稀缺性。这里所说的稀缺性不是指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指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这就是稀缺性的含义。二、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正是为了解决人类经济活动中经常面临的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因此,经济学(Economics)可以定义为:就是研究各种稀缺资源在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配置以便更好地满足人们欲望的科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21.稀缺性与选择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作出选择。选择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什么欲望的决策,或者说是如何使用有限资源的决策。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一个国家,都面临着这个决策。以企业为例,经济学家把选择概括为以下三个基本问题。第一,生产什么与生产多少?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人类社会不可能完全满足自身的全部需要。因此,它必须对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作出选择。假设土地的面积既定,是生产稻谷还是生产棉花?或者生产多少稻谷,多少棉花?如果同时生产稻谷和棉花,各生产多少?一、资源配置第二,如何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确定以后,还存在如何生产的问题。如何生产就是要解决生产方式、生产效率的问题。例如:用什么方法来生产稻谷和棉花好?是多用资本,少用劳动;还是少用资本,多用劳动?第三,为谁生产?为谁生产就是分配问题,包括生产的产品怎样在企业内部和整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如根据什么原则、采用什么机制进行分配,分配的数量界限怎样把握等。稀缺性是人类社会各个时期和各个社会所面临的永恒问题,所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是人类社会所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资源配置就是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而作出的选择。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制度,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经济制度基本有以下三种。(1)计划经济制度计划经济也称指令经济,由中央政府作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所有重大决策。这种经济制度通过自上而下的命令方式贯彻决策,保证决策的协调。激励机制是以集体主义为中心,强调“大河没水小河干”。(2)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是制度一种用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制度,也就是通过价格来协调千千万万个人的决策,使这些决策一致。激励机制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强调“小河有水大河满”。(3)混合经济制度混合经济制度是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政府进行适当干预的经济制度。虽然“市场经济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式”的观点已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但是社会从来没有一个百分之百的纯粹的市场经济。因为市场经济并非完美无缺,经济生活的有些方面无法通过市场进行调节,即市场“失灵”。因此,还需要政府用各种干预手段来纠正市场经济的这些缺点。混合经济制度也可以称为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学正是研究现代市场经济下的选择或资源配置问题的。我国实行的正是这种经济制度,这是我们学习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的理由。任何社会都面临着如何把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能否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其相应的经济社会生产的物质技术水平及其经济体制有关。因此,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经济制度下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科学。2.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曲线(1)机会成本经济资源一般是可以有多种用途的,但一定的资源用于某种用途后,就不可能用于其他用途,这就意味着,一定数量的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就必须放弃其他用途。这说明放弃的用途是选中的用途的代价,经济学把这种选择中的放弃称为“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把既定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所放弃的其他可能用途的过程中获得的最大收益。例如,土地可以有多种用途,既可以种稻谷,也可以种棉花、蔬菜或其他农作物。假如有一亩土地,如果用来种粮食,可产稻谷500公斤,价值1000元;如果用来种棉花,投入同样多的资本与劳动可产棉花100公斤,价值900元。那么,这一亩土地用来生产粮食的机会成本是100公斤棉花或900元。同样,用来生产棉花的机会成本就是500公斤稻谷或1000元。再比如,某学生大学毕业后面临多种选择,可以去学校工作,年薪30000元;去某公司工作,年薪38000元;或继续深造,读研究生,收入为零。那么,他如果去公司工作,机会成本就是所放弃的到学校工作可能获得的收入30000元。如果继续读研究生,两年研究生学习的机会成本就可能是放弃去公司工作获得的收入76000元。(2)生产可能性曲线社会普遍面临的资源稀缺性和人们的选择行为可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在资源与技术既定的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组合点的轨迹。它是与机会成本概念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假设某个地区只生产两种产品——稻谷和棉花。假定在技术既定的情况下,这个地区全部的土地资源只用来生产稻谷可以生产15万吨,只生产棉花可以生产5万吨,在这两种极端的可能之间还可以存在不同数量的组合。假设这个地区在进行稻谷和棉花生产时可以提出A、B、C、D、E、F六种组合方式,根据这六种组合方式可以绘出稻谷和棉花的生产可能性表(见表1-1)。图1-1中,AF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它表示在土地资源和技术既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稻谷和棉花最大产量的组合,也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决定了稻谷和棉花这两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界限。因为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任何一点上,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可能存在资源的闲置或浪费,都不是这两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比如图1-1中的H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外任何一点,虽然产量的组合更大,但是因土地资源条件的限制无法达到。比如图1-1中的G点。由于资源有限,人类社会在组织生产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生产的最大可能性问题。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一成不变。如果条件发生了变化,如发现新的资源、劳动力增加、技术改进等,都会使整条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相反,当发生战争、自然灾害等严重破坏时,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二、资源利用在现实中,人类社会往往面临这样一种矛盾:一方面,资源是稀缺的;另一方面,稀缺的资源还得不到充分利用,这种情况就是产量没有达到生产可能性曲线,稀缺的资源被浪费了。而且,人类社会为了发展,也不能仅仅满足于达到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水平,还要使既定的资源生产出更大的产量。这样,资源的稀缺性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资源利用。所谓资源利用,就是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资源利用包括如下三个相关的问题。①为什么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即粮食与棉花的产量达不到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各点。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如何能使稀缺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如何使粮食与棉花的产量达到最大。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充分就业”问题。②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为什么产量有时高有时低,即尽管资源条件没有变,但粮食与棉花的产量为什么不能始终保持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这也就是经济中为什么会有周期性波动。与此相关的是,如何用既定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与棉花,即实现经济增长。这就是一般所说的“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问题。③现代社会是一个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商品社会,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对资源配置与利用所引起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影响甚大。这样,解决这些问题就必然涉及货币购买力的变动问题。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由以上问题可以看出,稀缺性不仅引起了资源配置问题,而且引起了资源利用问题。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任务3一、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实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资源拥有者的经济行为,单个市场变化规律,所以微观经济学又称经济个量分析,它所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在学习微观经济学时应注意下列几点。①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单个经济单位是指组成经济的最基本的单位,包括个人、家庭、企业,其中,个人和家庭是经济中的消费者;企业又称厂商,是经济中的生产者。对企业而言,个人和家庭又是企业的顾客。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经济变量是效用、成本、价格、产量、收益等,这是与价格理论相联系的变量;工资、利润、利息、地租等,这是与分配理论相联系的变量。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都会逐一地涉及并分析这些经济变量。②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微观经济学从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入手,来解决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假设每个经济单位都实现了利益最大化,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也就实现了最优化,给社会带来最大的经济福利。③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和厂商的行为都要受价格的支配,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均由价格决定。价格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从而使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最优化。微观经济学要说明的正是这一经济运行的全过程。因此,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展开的。④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个量分析研究的是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例如,某种产品的价格和产量就属于这类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通过分析单个市场中所有消费者和所有厂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来说明市场价格机制调节某种产品供求实现均衡。二、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出发点,研究社会就业量、物价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周期波动等全局性的问题。研究的是资源利用问题。在学习微观经济学时应注意下列几点。①研究对象是整体经济。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经济活动的各个变量,而是从国家的角度观察经济,考察社会的经济总量。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变量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