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幕府賓僚探究曾國藩幕府並相關組織成員總數探微及其分期量化分析(二)第1頁曾國藩幕府並相關組織成員總數探微及其分期量化分析(二)-第二期入幕之曾幕(上)*凌林煌國立中山大學共同科歷史學程教授一、前言曾國藩為一思想行為極為複雜,對斯時并後世影響均非常深遠,且備受時人及後人爭議不休之十九世紀中國歷史人物。渠在世大約一甲子之歲月中,最後之二十年為其一生事業之高峰期,而其幕府並相關組織成員﹝以下簡稱「曾幕」﹞復與此一事業高峰期相始終,兩者之關係極為密切,故全面且有系統之探究曾幕,確有其重要性。中國幕制演變鼎盛時期之泰半,厥為曾國藩幕府。細揆期因,蓋有二端:其一,曾氏生逢「中國開闢以來數千年未有之變局」,1身處非常特殊之時空環境-內遇「古今罕見之巨寇」,2外遭遇「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3當斯時,「歐洲諸國……地球東西南朔九萬里之遙,胥拒於中國」;4其二,曾氏對於人才復有極為深刻之體認並具體之實踐,5渠認為天下至大,事變至殷,絕非一手一足所能獨撐,惟有兼容並包,舉賢共圖,方克濟事。古今中外雖不乏有關曾氏及其幕府之史料文獻并研究成果,惟或過於簡略,或各有所偏,復有遺漏缺失者,且近年相關新史料陸續問世,仍待糾繆補偏之處尚多。6近十二年來,筆者窮力鑽研曾幕,雖已完成《曾國藩幕府綜合探析》之專*本章原載《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二十九期(民國八十六年九月),頁301~328。1參見﹝清‧李鴻章撰,﹞﹝清﹞吳汝綸編錄:《李文忠公(鴻章)全集‧奏稿》,80卷,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輯70,冊691~694(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69年),﹝卷﹞19:﹝頁﹞44a-50b,〈籌議製造輪船未可裁撤摺〉,同﹝治﹞11﹝年﹞、5﹝月﹞、15﹝日﹞(1872.6.20.);﹝清﹞朱孔彰撰:《中興將帥別傳續編》,6卷(台北:明文書局,民國74年),1:1a-30b,〈李文忠公鴻章〉。2﹝清‧曾國藩撰,李鴻球輯錄:﹞《曾文正公全集》﹝以下簡稱《全集》﹞,5冊,45版,冊2,3,《奏稿》,4卷(台北:世界書局,民國74年),3:655-658,〈金陵克復全股悍賊盡數殲滅摺〉,同3、6、25(18645.7.28.)3同註14同註15請詳見凌林煌:〈曾國藩對人才的體認與實踐〉,《湖南文獻》,﹝卷﹞19,﹝期﹞4(民國80年10月):﹝頁﹞18-32。﹝NSC-81-0301-H110-505﹞6請詳見凌林煌:〈曾國藩及其幕府評論并研究之回顧〉,《中國書目季刊》,29.3(民國84年12月):﹝頁﹞14-33。﹝NSC-81-0301-H110-505﹞曾國藩幕府賓僚探究曾國藩幕府並相關組織成員總數探微及其分期量化分析(二)第2頁著,7惟仍深感言猶未盡,尚待更深入量化剖析者仍多,爰有「曾國藩幕府並相關組織成員總數探微及其分期量化分析」(一)~(十一)系列專文之探究,分期探索各期入幕曾幕之總數,並量化分析其隸籍、出身及官幕私誼,入幕年代及人次連入幕時身分并方式,以及出幕原因并出幕後所任最高官職等九項變數,其前後期又互比較相關變項,已究明有無因時消長變化之軌跡,進而闡發其歷史意義,期能有助於解開中國近代史上此一隱晦不明知大困惑。各篇合則可彙整成書,分則亦可單獨成篇。8是文即為其中第二、三、四篇。曾幕雖有其歷史淵源,9然非一味抄襲。曾氏並能與時俱進,以因應渠所處之特殊時空背景。吾人堪謂曾幕系春秋以降,中國傳統幕府蛻變為遜清末造現代組織之轉折。就其幕席及館務而言,傳統之分類-刊明、錢榖、書啟、硃墨、徵比、帳房、教讀、閱卷,10已不足以概括,蓋期為因應事實之亟需業已衍化出戎幕與洋幕,並各種專業機構-發審局(所、處)、書局、書院、釐捐局、善後諸局并洋務各局。易言之,經由其「核心幕府」,延伸發展出「內幕府」、「外幕府」及「準幕府」,以處理日益繁重之事務,並以同時顯現出專業化、合理化并效率化等現代化特徵。11用是,本文所稱曾幕,其意義有二:一為泛稱曾氏為支援執行任務所設之全部組織及其全體重要賓客,為敵前領軍作戰之統將人物除外;一則專指曾氏所設全部組織之某位幕賓、幕友、幕客或幕中,其在幕期間,僅以所經管之事務屬於幕府者為限。127請詳見凌林煌:《曾國藩幕府綜合探析》(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民國85年),vii+425頁。8請詳見凌林煌著:〈曾國藩幕府總數探微及其分期量化分析(一)〉,《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期28(民國85年9月):255-277,﹝增修15頁﹞;凌林煌:〈曾國藩幕府總數探微及其分期量化分析(二)、(三)、(四)-第二期入幕之曾幕(上)、(中)、(下)〉﹝即本文﹞,『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期29(民國86年9月):打字稿,89頁;凌林煌:〈曾國藩幕府總數探微及其分期量化分析(五)-第三期入幕之曾幕〉『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1.2(民國86年8月):24頁;凌林煌:〈曾國藩幕府總數探微及其分期量化分析(六)-第四期入幕之曾幕〉(民國86年1月),打字稿,23頁;凌林煌:〈曾國藩幕府總數探微及其分期量化分析(七)-各期入幕曾國藩幕府並相關組織成員隸籍、出身並官幕私誼之比較分析,1853~1872〉,『﹝國立﹞中山﹝大學﹞人文學報』,期6(民國87年1月),26頁;凌林煌:〈曾國藩幕府總數探微及其分期量化分析(八)-各期入幕曾幕並相關組織成員入幕年代與人數連入幕方式及入幕時身分之比較分析,1853~1872〉(民國86年4月),打字稿,25頁;凌林煌:〈曾國藩幕府總數探微及其分期量化分析(九)-各期入幕曾國藩幕府並相關組織成員出幕原因之比較分析〉(民國86年7月),打字稿,21頁;凌林煌:〈曾國藩幕府總數探微及其分期量化分析(十)-各期入幕曾國藩幕府並相關組織成員出幕後所任最高官職之比較分析〉(民國86年7月),打字稿,29頁;凌林煌:〈曾國藩幕府總數探微及其分期量化分析(十一)-綜論各期入幕曾國藩幕府並相關組織成員之總數探微及其九項基本變數之分期量化分析〉(民國86年8月),打字稿,14頁。9請詳見凌林煌:〈曾國藩幕府之歷史淵源〉,《中山人文學報》,期4(民國85年1月):37-55。﹝NSC-81-0301-H110-505﹞10參見遲莊﹝陳天錫﹞:〈清代之幕賓門丁〉,《大陸雜誌》,5.2(民國41年7月):53-54;張純明:〈清代的幕制〉,《嶺南學報》9.2(民國38年6月):29-50;繆全吉著:《清代幕府人事制度》(台北:中國人事行政月刊社,民國65年),頁39-70,第3章幕席類別。11請詳見凌林煌:〈曾國藩幕府成員之界定及其相關組織之發展〉,《大陸雜誌》,92.4(民國85年4月):21-32。12同前註。曾國藩幕府賓僚探究曾國藩幕府並相關組織成員總數探微及其分期量化分析(二)第3頁以下赓續探究第二期入幕之曾幕。惟是期長達十一年半,入幕之賓多達三四三人,因限於篇幅,依序分為(上)(咸豐四~七年,1854~1857),(中)(咸豐八~十一年,1858~1861),(下)(同治元~四年,1862~1865)三階段論述之。第二期曾氏幕府(咸豐三年十月~同治四年四月,1853.11.~1865.5.),起曾氏遵旨著手準備東征太平天國,以迄將之平定,并處理善後事宜。此期入幕之客,共三四三人。其中咸豐七年僅有四人,係因曾氏丁父憂回籍守制。咸豐八年(1858)曾氏復出,十年(1860)補授江都,同治元~二年(1862~63)入圍金陵,此四年分,入幕人數顯著增加。同治三年(1864)雖克天京,然入幕人數反而減少為十九人,反映出曾氏此時之心境,前此同治二年之曾沈爭餉,戶部議准沈葆楨奏留江西漕折,以供江西本省防軍,三年之清廷諭令李鴻章督軍會攻金陵,以分曾氏兄弟之功,以及金陵克復後,廷諭曾氏追查金陵金銀之下落,報部備撥,申儆湘軍勿驟勝而驕,並命曾氏冊報湘軍歷年經費支,吏部復議駁曾氏前保二十二案,以其均未按名註考,著著使曾氏不免心蒙功高震主、大功不賞,甚至兔死狗烹之陰影。第二期長達十一年半,平均每年入幕人數為二九‧八人,視前一期略多,且遠多餘第三、四期,堪謂曾幕入幕人數之高峰期,此可與曾幕組織發展之茁壯鼎盛期相互印證。二、第二期入幕曾幕總數之探微(上)為便於以下量化分析及論述,茲先臚列咸豐四~七年間入幕之曾幕如次:曾國藩幕府賓僚探究曾國藩幕府並相關組織成員總數探微及其分期量化分析(二)第4頁表一第二期入幕曾國藩幕府表(上),1854~1857姓名字號籍貫生卒年出身官幕私誼入幕年/方式/身分出幕年/原因在幕主要職務活動官至李元度次清次卿笏庭天岳山樵超然老人超園老人湖南平江道光元年(1821)~光緒十三年(1887)道光廿三年(1843)舉人同鄉、師生1.咸豐四年(1854)/隱名上書兵事/訓導2.咸豐八年(1858)1.咸豐五年(1855)2.咸豐十年(1860)1.司奏摺箋牘,追隨曾是左右,事先防救曾氏靖港投水自盡,患難相從。2.綜理大營營物處貴州布政司李孟群鶴人河南光州/固始道光九年(1829)~咸豐九年(1859)道光廿七年(1847)進士咸豐四年(1854)/鄂撫勞崇光荐、將舟師來會/道員咸豐九年(1859)/戰死營物處安徽布政使暫攝皖撫王閭運(一作開運)任甫任秋任父紉秋湘綺老人湖南湖潭道光十二年(1832)~民國五年(1916)咸豐七年(1857)舉人同鄉、通家咸豐四年(1854)/自荐/同治十年(1871)/賦歸贊化軍事,規勸獻策,討論經史,談及曾左修好事,往來無常翰林院檢討侍讀唐訓方義渠湖南長寧嘉慶十四年(1809)~光緒二年(1876)道光年廿年(1840)舉人同鄉咸豐四年(1854)/李元度荐、奏調/丁憂在籍大挑叫諭咸豐五年(1855)/統軍援江西督團丁,平土寇,權領銀錢(軍饟)所,募常寧勇五百人。皖撫署鄂撫直隸布政使曾國藩幕府賓僚探究曾國藩幕府並相關組織成員總數探微及其分期量化分析(二)第5頁姓名字號籍貫生卒年出身官幕私誼入幕年/方式/身分出幕年/原因在幕主要職務活動官至林源恩秀三秀山四川安縣嘉慶廿二年(1817)~咸豐六年(1856)道光廿三年(1843)順天鄉試舉人咸豐四年(1854)/自荐、奏調/平江縣知縣咸豐六年(1856)/戰死撫州募平江勇五百人以從軍,治湘軍糧台,佐理播楊水失營物鄱陽水師營務。湖南補用同知直隸州追贈道員章壽麟价人湖南長沙道光十三年(1833)~光緒十三年(1887)同鄉、幕客彭嘉玉之生并門人咸豐四年(1854)/章氏舅彭嘉玉荐同治十一年(1872)/曾氏卒拯救曾氏投水靖港,籌濟軍餉,運解子藥,調營綰物,監印。江蘇補用知府裕麟漢軍鑲黃旗捐納通判咸豐四年(1854)/札派/湖南即用道總辦長沙後路糧台,協理楚省鹽運事件,湖南東征局。湖南署鹽法道梟司胡大任蓮舫湖北監利道光十八年(1838)進士同年咸豐四年(1854)/奉旨回籍/在籍禮部主事、員外郎辦理沿江團練,漢口勸捐,辦理漢口轉運局、湖北牙厘、廣東厘務。山西布政使胡興仁恕堂煦堂湖南永順/長沙/保靖嘉慶四年(1799)~同志十二年(1873)拔貢生同鄉咸豐四年(1854)/奏調/按察使四川勸捐濟餉浙將巡撫李惺常惺伯子西漚四川墊江乾隆五十二年(1787)~同治二年(1863)嘉慶廿三年進士咸豐四年(1854)/趙樹吉奏、奏調/前翰林院編修四川勸捐濟餉右中允曾國藩幕府賓僚探究曾國藩幕府並相關組織成員總數探微及其分期量化分析(二)第6頁姓名字號籍貫生卒年出身官幕私誼入幕年/方式/身分出幕年/原因在幕主要職務活動官至張德堅江蘇甘泉咸豐四年(1854)/劉蓉荐介、檄調/湖北即補府經歷縣丞咸豐五年(1855)/篡成赴營銷委賊情採編所,『賊情彙篡』總篡官鄒漢章叔明湖南益陽/新化?~咸豐八年(1858)諸生同鄉咸豐四年(1854)/委辦/訓導咸豐五年(1855)/篡成赴營銷委『賊情彙篡』同篡官兵備道方翊元子白湖北興國咸豐四年(1854)/委辦/廩生咸豐五年(1855)/篡成赴營銷委賊情採編所,日夜讀書,辦事忠實知和州直隸州邵彥烺順天六品銜候選從九品咸豐四年(1854)/委辦/從九品咸豐五年(1855)/篡成赴營銷委『賊情彙篡』同篡官李棥湖南巴陵生員同鄉咸豐四年(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