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心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现代管理者心态(专题讲座讲稿)朱兵(35千字)2目录引子……………………………………………………………..5一、提出“管理者心态”话题的意义1、提出心态话题的背景……………………………………..6a,人的心理之状态——心态……………………………………..6b,人的心理过程…………………………………………………..7c,心态的动力功能………………………………………………..8d,现代管理的着力点……………………………………………..13e,管理心态与心态管理…………………………………………..152、管理责任的发展变化……………………………………..20a,新形势下的责任发展…………………………………………..20b,管理对象的需求变化…………………………………………..21c,平衡协调的责任关节…………………………………………..233、“8020”定律的拓展……………………………………….25a,什么是“8020”定律…………………………………………..25b,“8020”定律的拓展趋势……………………………………….253二、用心管理和“管理”人心1、管理的注意…………………………………………….….30a,注意是一种心理现象……………………………………….….30b,心理注意的主要作用……………………………………….….31c,注意人的“注意”本质………………………………………..312、管理的思维………………………………………………..33a,心理思维概念…………………………………………………..33b,思维的特点及作用………………………………………………33c,领导思维的科学化………………………………………………343、情商的修养…………………………………………………36a,什么是“情商”(EQ)………………………………………….36b,“情商”在管理领域里的重要性……………………………….38c,“情商”修养的八个方面……………………………………….404、“稀缺”理论…………………………………………………….475、地域学考察………………………………………………………48三、现实心态问题及其调节41、定势问题……………………………………………………48a,定势概念………………………………………………………..48b,定势问题…………………………………………………………49c,定势调节………………………………………………………..512、人格问题……………………………………………………53a,关于人格定义…………………………………………………..53b,关于人格的特点………………………………………………..54c,管理者人格魅力的均衡………………………………………..54d,管理者人格魅力的断裂…………………………………………563、情感(情绪)问题…………………………………………58a,关于情感概念……………………………………………………58b,情感的生成及作用………………………………………………59c,管理情感体现人生哲学………………………………………..60结论…………………………………………………….……….625现代管理者心态(重庆市党外市管干部专题研讨班专题讲座讲稿)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朱兵在本期党外市管干部专题研讨班开学动员讲话里,市委领导同志谈到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需要解决好的关键问题——要做到“四真、三统一”。“四真”,就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三统一”,即做到知、信、行三者的统一。“要做到”与“尚未做到”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也是相比较而发展的。提出“真”的概念,提出“统一”的概念,就因为有不真或是不完全真、有没统一或是没完全统一的客观存在。我想,“四真”要求也好,“三统一”要求也好,归结到一点,就是要真心。真正使“三个代表”深入自己的心,用心去学,用心去领会,用心去实践。从科学意义上来看,除了少数领袖人物之外,不论哪个地位、哪个行业、哪个领域的领导者,实质都是管理者。主要的责任就是管理。而管理者的管理对象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心,因此,能不能真正用心管理,能不能真正“管理”人心,是衡量现代管理者能力素质及其是否真正具有管理资格的一个基本标准。围绕这个在管理者的现实管理工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作用的“心”字,今天我同大家来共同研究探讨一下有关“心态”的话题。题解:“现代”(目前的)、“管理”(管理者的管理)、“心态”(心理状态)——目前的管理者在管理问题上的心理状态及其自觉调节。6一、提出“管理心态”话题的意义1、提出心态话题的背景a,人的心理之状态——心态在现实社会里,左右着一个人(包括管理者)命运的心理之状态,是“多彩纷呈”的。同我们认识大千世界必须首先要掌握“存在决定意识”的原理一样,人的心理,是人脑这种物质与客观存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反映形式;客观事物是心理产生的源泉。有个现实的案例:绍兴市政府曾经在诸暨召开的“发展民营经济经验交流会”上,不少的与会专家学者都吃惊地看到了当地特殊的经济发展模式:3元5角一双的袜子,只赚1分钱就卖!然而,正是这1分钱的生意培育出了不少的亿万富翁。帐是这样算的:一双袜子赚1分钱,一个毫不起眼的摊位每月销出的袜子是70万到80万双,即70万元到80万元的利润,一年下来就将近10万元。务实致富,是绍兴人成功的一大法宝。在诸暨大唐镇,曾经五迁其址,最终于2002年10月迁至目前新址的大唐袜业市场,上年销出的袜子超过了60万双。拥有绍兴市唯一中国驰名商标的浙江某集团,除了在全国各地的大商场内和商业街上开柜台和专卖店外,还做一项不为人知的生意:在超市里卖五六十元一条的西裤。该集团董事长介绍说,“尽管超市西裤价格便宜,我们赚得不多,但是3个月就结一次款,资金马上可以回笼,而且没有积压的风险,何乐而不为?去年我们在上海几个大7超市,一年就做了1000多万元的生意。”在人对客观现实的有意识的反映过程中,人所生存的社会群体反映客观现实的经验制约着个体人的反映活动,也直接体现在个体人的反映活动之中。也就是说,人类个体对现实的有意识的反映,受到他(她)所在社会人群的日常交往之中、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知识、概念、思想、认识、理念等等观念形式的制约。在现代汉语的诸多词汇中,至今仍遗留着古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器官是心脏的痕迹:“心胸”、“心地”、“善心”、“忠心”、“诚心”、“心碎”、“狠心”、“心情”……但是,随着人们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科学地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逐渐开始发现,人的心理活动的器官不是心脏,而是与人脑有着密切的联系了(我们所说的“心态”,其实指的并不是人心反映客观现实的状态,而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状态)。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人们的先天遗传差异、社会地位差异、社会分工差异、分配收入差异、物质生活条件差异、认识社会差异(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差异)等,人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范围、内容、影响大小、收效程度等也就不同。不同的社会现实内容,反映在不同人们的头脑中,就产生出不同的意识和个性。因此,人的心理、意识存在多样化的特征。具有自觉性、能动性、社会制约性等三个基本特点。这就是我们提出“心态”问题的理论基础。b,人的心理过程8心态是心理之状态的具体表现。那么,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先列举一个案例:古时候,有两个秀才去赶考,途中遇到了一队出殡的人,正抬着一副棺材向坟地走去。有一个秀才当时想,今天赶考真晦气,偏偏碰上出殡的,表明我的仕途之路肯定糟糕。他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儿,一路上垂头丧气,总提不起神。直到开考,他还在为次感到丧气,结果考得非常差。另一个秀才当时想,今天赶考真不错,碰上抬棺材的,表明我既要做官,又要发财。他越想越觉得兴奋,一路上兴高采烈,精神无比振奋。开考之后,他一直为这个吉兆高兴,结果考出了好成绩。……这个案例中的两个秀才,由于在反映客观事物时的心理状态不同,所导致的动机行为及其行为结果也截然不同,但都反映出了一个相同的心理过程:客观存在→感知觉观察过程→表象和想象感性认识——其中包含了兴趣、需求、情感、意志等过程→理性认识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其中同样包含了兴趣、需求、情感、意志等过程;注意指向、集中和记忆始终影响。因为注意指向、集中和记忆的始终影响,在同样过程的循环往复之中,后继感知觉无不带有以前注意和记忆的痕迹。我们说,人的心态,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产生的。c,心态的动力功能提出心态问题的命题,强调心态问题的重要性,一个重要的原因9在于人的心态,对人的动机行为产生具有不可忽视的“动力功能”。我认为,首先,“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自觉的、有目的方向的、有重点选择的。在复杂多样的万事万物中,人首先反映那些自己看来具有社会意义或价值、符合自己活动目的的东西。”其次,“在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中,人对在反映的现实中获得的感性认识,通过语言的概括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理念相联系,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将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改造加工,上升成为能够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并将其作用于客观现实。”再次,“多数社会人大脑中产生的危机心理,可能形成社会大面积的危机心理;而社会危机所导致的危机状况,必然要渗透或影响到诸多个体社会人的心理之中,助推个体社会人危机心理的生成发展”。例如,我们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开始提出到其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最终发展成为一个“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主题是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是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践要求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工作重点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不断强化并发展执政党自身建设,任务目标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这个加强新世纪执政党建设的完整的科学内涵和理论体系,其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即经过领导集团的大脑的思维加工,将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改造加工,上升成为能够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并将其作用于客观现实。这个“动力过程”(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有几10个重要环节不可缺少:1、必须同现代社会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理念相联系;2、必须经过思维加工,将感性认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改造加工,上升成为能够反映物质世界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3、必须并将其作用于客观生活现实。我们说,倘若这个飞跃过程是正确、客观、全面、完整的,作用于客观生活现实的理性认识就是正确的;反之,这种被歪曲了的认识就会导致错误的作用行为,导致由错误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比如,前面列举的两个秀才赶考的案例,就是心理之状态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动力作用”的结果。再比如,有这样一个现实的案例:不久前在倍受亿万中国人民和国际友人瞩目景仰的庄严的北京天安门广场,半个月之内竟然先后连续出现了两起骇人听闻的自焚事件。2003年9月15日,安徽省九华山脚下的农民朱正亮在天安门广场自焚的新闻在传媒上还没消散,又传来了新华社北京10月1日电:“10月1日上午7时45分,一名中年男性上访人员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自焚受伤。据了解,这名在天安门广场纪念碑东南角用汽油点燃自己的上访人员叫杨培权,现年49岁,来自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是一位下岗职工。”最近,公安部门又在天安门广场逮捕或拘禁了十多名肇事者。究其事件发生的心理原因,笔者认为,就这样的实际案例而言,起码有两个方面的人,在危机心理的能动性方面出了问题。首先是前后跑到天安门广场以身示众的人。在其注意“严重地危害到成败生存的关节”时,头脑中唯一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尊严、生11存或命运受到外界侵害,孤独无助,似乎已经到了生存关键的“临界点”,甚至出现了“不如放弃生命”的危机心理——大凡社会上的自杀者都是这样的情况。但这只是一种由心理感性认识正在向心理理性认识过度的初期的心理感性认识(或是叫“理性心理的萌芽期”)。深入下去,倘若他们将自己的遭遇与

1 / 6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