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子孙辈辈成材的六大秘密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开篇故事:曾国藩的高干儿子考不上大学曾国藩(1811—1872)是清末湘军首领。他权管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谥称“文正”。他的儿子可算得上是“正牌高干子弟”了。然而,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没有变成“衙内”和“大少爷”。纪泽为曾国藩长子,三次考大学均考不上。曾国藩应该是个副总理吧?儿子十年考不上大学说明什么呢?1.曾国藩起码没有走后门。2.曾国藩一定渴望儿子上大学,可曾纪泽考不上,曾国藩也没有发脾气。3.曾纪泽绝意科举后,专心研究外交和国际政治,投身外交事务,并专心书画、外语,自学成材。曾国藩以诗礼传家。纪泽的爱好极为广泛,经学乐律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无不兼顾,独不擅科举八股,虽为“同光中兴”的第一名臣之后,却三次科场不售。这在所谓“腐朽没落”的封建时代是件稀松平常之事。可看官能想象在今日号称人类历史上“最进”的社会制度下,有哪位共和国元勋之子居然“考”不上大学?纪泽向乃父提出退出科场,曾国藩欣然赞同。纪泽的诗书画水准俱在其父之上,且乐此不疲,但纪泽志不在此。其父亦赞他“天分甚高,胸襟颇广”。绝意科举后,纪泽专心研究外交和国际政治,投身外交事务,并以32岁“高龄”延聘外教学习英语。纪泽的英语口语如何,纪泽在出任驻英使节时,曾用英文撰写《中国先睡后醒论》,在伦敦的《亚洲季刊》上发表,为提升中国形象鼓与呼。怎一个“节俭”了得?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以自学通英文,成为清朝的著名外交家;曾纪鸿不幸早死,研究古算学亦取得相当成就。不仅儿子个个成才,孙辈还出了曾广均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宝荪、曾约农这样的教育家和学者。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曾国藩教子有方,“爱之以其道”。别的不说,只他不为子女谋求任何特殊化,教儿节俭创业,就可令人们深思一番。咸丰六年(1856)十一月五日,他给纪泽儿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与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做矣。……京师子弟子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他还要求:“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西太后也赞叹纪泽之学英语,有别于琴棋书画,后者是他乐于夸耀于友人的。那么他苦学英语是为什么呢?光绪四年(1878年),纪泽奉派为驻英法公使,行前循例陛辞。名臣之后,还能说洋话,这在落后守旧的晚清不用说是个少见的人物,即使慈禧太后也免不了好奇。君臣间关于办外交说外语有一番对话,后来办外交者不可不读。问:“你能懂外国语言文字?”对:“臣略识英文,略通英语,系从书上看的。所以看文字较易,听语言较难,因口耳不熟之故。”问:“你既能通语言文字,自然便当多了,可不依仗通事翻译了。”对:“臣虽能通识,总不熟练,仍须仰仗翻译。且朝廷遣使外洋,将成常局。士大夫读书出力后再学洋文洋语,有性相近性不相近、口齿易转口齿难转之别。若遣使必通洋人洋语,则日后择才更难。且通洋文洋语洋学与办洋务系截然两事。办洋务以熟于条约熟于公事为要,不必侵占翻译之职。臣将来与外国人谈论公事之际,即使语言已懂,亦候翻译传述,一则朝廷体制应该如此,一则翻译传述之间,亦可藉以停顿时候,想算应答之语言。英国公使威妥玛能通中华语言文字,其谈论公事之时,必用翻译官传话,即是此意。”新疆告急新疆自乾隆朝纳人中华版图,国家每年拨银三百多万两维持军费。1864年新疆各地发生暴乱,迅速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主政的满蒙将军们大都腐败无能,不堪一击。来自浩罕国的阿古柏在英、俄、土的支持下,以宗教和民族为号召,占领了新疆大部地区,是为今日“东突”的开山祖师。沙俄借口阿古柏叛乱影响了俄国的边界安全,为中国“代收”了伊犁九城及附近地区,声称叛乱平定后归还。老毛子料定中国无力平叛,视新疆为其囊中之物。当沙俄进一步要为中国“代收”乌鲁木齐时,才引起了朝廷的严重关注,由此引发了一场“海防”和“塞防”之争。以北洋大臣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认为,国家积弱,势必不能两面作战,即使侥幸收复新疆,也是“千里空旷无用之地”,为国家的鸡肋,食之无味,不如许其“自为部落”,成为朝鲜越南模式的藩属,“略奉正朔可矣”。主张以有限的军费加强海防,拱卫京师,对付日益强大野心勃勃的日本。除左宗棠外,朝廷其实无一人可用。正是左宗棠的坚持,朝廷决心乃下,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公以近古稀高龄,抬棺亲征,整军经武,将腐朽的绿营兵打造成仁义之师,其西征将士“心目中皆有全局洞贯之气”。军事上,左公精心策划,使西征军前后方“首尾相应数千里,一气卷舒”,以摧枯拉朽之势,荡平阿古柏叛乱,于光绪四年(1878年)光复新疆,兵临伊犁城下。祖国感谢你新疆既已平定,俄国依约归还伊犁,应该是顺理成章之事。但老毛子是毫无信义可言的北极熊,吃到嘴里的肉,岂肯轻易吐出?迫于国际压力,俄国同意谈判。原本曾纪泽为赴俄谈判的最佳人选,朝廷终以历练不足弃曾而取“尚能办事”的户部右侍郎署盛京将军崇厚为驻俄使臣,全权处理对俄交涉。老毛子与他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史称《崇约》。时在光绪五年八月十七日。根据《崇约》,中国割让了伊犁西境霍尔果斯河以西、南境特克斯河流域和穆苏尔山口;赔款500万卢布;给予俄国种种经贸和外交特权。即使归还的伊犁,俄人也可自由置产,伊犁人如加人俄籍,便照俄人对待。换句话说,中国花如此大的代价,换回的也是一座空城!早晚伊犁还会离国而去。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只有战胜国强加于战败国,断不会发生在平等两国之间。《崇约》当时传回国内等待朝廷批准,清廷深以不妥,于是下旨征询左宗棠、李鸿章和南洋大臣沈葆桢等三位疆臣的意见。当日朝廷如苟且偷安,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只须将《崇约》留中不发或申斥左宗棠,则可大事化小,息事宁人。《崇约》一经公布,果然群情汹涌,街谈巷议,无不以一战为快。民气可用!清廷有国人撑腰,下旨废除《崇约》,并将崇厚革职,定罪斩监候(死缓),令左宗棠统筹军备,以防不测。沙俄果然恼羞成怒,在中俄边境大举屯兵,并调集军舰,从海上示威。在一番色厉内荏的表演不奏效后,老毛子终于同意再坐到谈判桌前来。曾纪泽这回是赴俄谈判的不二人选。光绪六年(1880年)六月,纪泽抵达彼得堡,开始了长达半年之久的谈判。“弱国无外交”常常是投降外交的借口,在纪泽则不然。沙俄代表在谈判中傲慢蛮横,语言放肆,曾纪泽不卑不亢,据理力争。谈判伊始,沙俄代表坚持不从《崇约》退步,否则大兵压境。曾纪泽毫无惧色,应声答道:“中国不愿有打仗之事。倘不幸有此事,中国百姓未必不愿与俄一战。中国人坚忍耐劳,纵使一战未必取胜,然中国地方最大,虽数十年亦能支持,想贵国不能无损。”曾纪泽充分了解俄国的内外困境,又有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战备支持,并非大话误国。曾纪泽既有洞穿全局的眼光,也有娴熟的外交技巧,不是一味的蛮顶蛮干。如俄国代表纠缠条约细节,曾纪泽以喝咖啡为例,先放还是后放牛奶,原无本质区别,何必拘泥于程序?说得对方也笑了起来。一天大事,被纪泽轻轻化解。曾纪泽所授予的谈判底线是缓索伊犁。但他通观全局,认为遥遥无期的“缓索”必将使沙俄的占领成为事实,立即索回新疆的咽喉要地伊犁及其南境是当务之急。在谈判中他随机应变,以缓索伊犁但不让领土为筹码,“叠次厉色争辩”,舍西境而全力争取伊犁和南境。兵费赔偿由1200万减到1000万卢布后,又抓住对方代表的口误,再降低100万卢布,只由《崇约》增加400万卢布赔偿便赎回了有“塞外江南”美称的两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须知整个台湾岛也只有三万六千平方公里的面积。在界务、商务、偿款等各条款上,纪泽以非凡的毅力“逐日争辩,细意推敲”,于增减之中将《崇约》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光绪七年正月廿六日,曾纪泽与俄国正式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依据新约,俄国依然霸占了伊犁西境霍尔果斯河以西一万多平方公里领土,但中国正式收回了伊犁九城的主权和治权、大幅削减了俄国在华的政治和商贸特权,更重要的是收回了伊犁和阿克苏之间的特克斯河流域以及战略要地穆苏尔山口。让北极熊吐出这块肥肉的诱饵是将赔款由500万卢布提高到900万卢布,共计约合500万两白银以内,比起李鸿章后来赔给倭寇的只是九牛一毛。新约传回国内,受到战和两派的交口称誉。左宗棠欣喜之余,甚至举荐曾纪泽为两江总督。李鸿章赞之为中国自办洋务以来所无之事。时人形象地形容曾纪泽是“折冲樽俎,夺肉虎口”。于杯盏交错之间,曾纪泽谈笑自若,举重若轻,为国家争回了宝贵的领土。国际舆论也极为惊讶,老毛子将吞下的肉又吐了出来,这是破天荒第一遭。感悟人生感悟:人生的终点不是上大学,孝顺感恩,谨慎守信,热爱祖国,敬老伶贫,是修养做人的基础,也是人生成功的先决条件。每个星期天,上百万的父母送孩子去学钢琴、英语;拚命的考级。做人,成功,最有效的是绅士考级,《弟子规》简介----《弟子规》:成龙的最低标准《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原文解释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弟子规:弟子:门徒;徒弟;接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1.为人弟者与为人子者。泛指年幼的人。《易·师》:“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邢昺疏:“男子后生为弟。言为人弟与子者,入事父兄则当孝与弟也。”清·曾国藩《送唐先生南归序》:“自卿大夫之弟子,与凡民之秀者,皆上之人置师以教之。”2.学生。《论语·雍也》:“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仪礼·士相见礼》:“与老者言,言使弟子。”3.称道教、佛教的徒众。4.弟弟的儿子。《后汉书·应劭传》:“弟子瑒璩,并以文才称。”5.古时称戏剧、歌舞艺人。唐·白居易《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6.宋元时也用以称妓女。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三:“近世择姿容,习歌舞,迎送使客侍宴女子,谓之弟子,其魁谓之行首。规矩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多用来比喻标准法度。“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是句俗语,常强调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做法、否则无法成功。它本来来自木匠术语,“规”指的是圆规,木工干活会碰到打制圆窗、圆门、圆桌、圆凳等工作,古代工匠就已知道用“规”画圆了;“矩”也是木工用具,是指曲尺,所谓曲尺,并非弯曲之尺,而是一直一横成直角的尺,是木匠打制方形门窗桌凳必备的角尺。顺便说一下,现在常说的曲尺手枪,是因为它像木工使用的工具曲尺呢。没有规和矩,当然无法做成方形或圆形的东西,于是出现了那句俗语。不过,现在这俗语已不再是木工专用,而变成了人们泛指任何事情若无一定规则,便会出错的告诫用语了。“规”和“矩”合并成一个新词,“规矩”可解作一定的法则、标准、规范或习惯。“方圆”不再指方形圆形东西,而指特定事物了。孝弟:(xiàotì)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谈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的,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尊敬。谨信:1.恭谨诚信。语本《论语.学而》﹕谨而信﹐泛爱众。邢昺疏﹕言恭谨而诚信也。2.谓郑重地盟誓以示信任。爱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