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料网()25万份精华管理资料,2万多集管理视频讲座精品资料网()专业提供企管培训资料有关竞争力问题的理论综述有关国家竞争力的观念经历了一个不断的演化修正过程,测度方式也与时俱进。古典经济学者主要以资源拥有数量衡量或比较国家间竞争力,早期的比较优势理论即在于尝试阐释国家间如何竞争。然而,经济学家渐渐明白仅靠资源拥有量的比较并不足以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进入20世纪,从熊彼特到波特等更多学者的理论贡献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竞争力的意义。一、当代关于竞争力问题的各种学说(一)创新说熊彼得(J.A.Schumpeter)在1934年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它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创新的产生离不开对知识和技术的投资。若是竞争对手无法迅速察觉新的竞争趋势,最先发明创新的企业可能因此改写彼此的竞争态势。新技术、客户新需求、新的产业环节、压低上游成本、政府法令规章的改变等都是造成竞争优势改变的因素。著名的管理学大师波特教授也很看重创新在企业取得竞争优势时所扮演的角色。他所谓的创新不仅指技术上的改善,而且指做事方法的改进,比如新的促销方法、新的组织方式。一个企业在竞争对手没有觉察的情况下,首先采用创新观念,很可能由此而改变双方的竞争优势。波特认为,进入国际市场中进行竞争的企业,在创新时必须同时考虑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如果企业过份拘泥于国内市场的需求,会损害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主要是由于国际市场上的客户对产品的需求不同于国内市场上的客户对产品的需求。而且,专注于国内市场的厂商创新压力较小,创新的意愿也较弱。需要指出的是,波特教授在竞争力问题研究方面更大的贡献则是其钻石理论。精品资料网()25万份精华管理资料,2万多集管理视频讲座精品资料网()专业提供企管培训资料(二)钻石体系说波特的“钻石体系说”认为:一个国家的生产因素、需求条件、支援与相关产业、企业策略、结构与同业竞争、机会变数与政府等因素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由于波特把上述要素罗列为类似钻石的菱形图形,所以也有人称其为“菱形理论”。波特认为,充沛的天然资源是国家竞争优势的第一个关键要素。同时,他也承认,国家缺乏某些生产因素时,这种不利现象也可能转换成产业升级的动力与压力。国家竞争优势的第二个关键要素是国内市场需求。在波特看来,国内市场大小与国家竞争优势并没有必然的关系;相反,如果能激发企业竞争,抢先发展高级与精致的产品,领先国际市场声势,本国市场即使规模不大,照样可以形成产业的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的第三个关键要素是支援性与相关产业的表现。产业能够体系化,不但有彼此拉拔效果,甚至能转换成其他国家无法仿效,也无可取代的竞争优势。第四项影响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是企业策略、结构与同业竞争。企业是创造国家财富的基本单位,企业体也是民族性的展现。民族性格不同,企业经营与竞争的形态自然也会有所不同。机会变数是影响国家竞争优势的可变因素。机会的来源可能是自然演化的,也可能是由一个偶然的事件促成,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去捕捉稍纵即失的机会。最后一项可变因素是政府。过分的干预和极度的放任是不可取的两个极端,合理的选择应该是以产业政策等方式适度的介入。波特认为,由产业国际竞争力所决定的产业兴衰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在此基础上,波特把一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过程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财富驱动等四个阶段。他认为国家竞争优势的源泉在于各个产业中的企业的活力,他尤其关注企业的竞争优势。如果国家能为企业提供诸如此类的良好环境,产业生产力得以大幅度提高,国家也将连带受益,国力也会增加。为此,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价值链概念,认为企业内各部门间若能连结为一链状机能,将提升产品价值,进而形成本身竞争力。在波特看来,并非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创造价值,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精品资料网()25万份精华管理资料,2万多集管理视频讲座精品资料网()专业提供企管培训资料(三)制度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强调了制度对于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性。他对那种把产业革命的原因归结于偶然技术革命的说法不以为然。而认为应把目光转向一个社会如何从封建制度以及产权系统的漫长孕育过程中脱胎走向现代化阶段。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对一个国家而言,除非现存的经济组织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地发生,即“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要保持经济组织有效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合理的安排,以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所谓正当的经济活动)。由此而来的结论是,社会发展和变革一定表明该社会的产权制度越来越能有效地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从而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用到对社会最有益的活动中去,而不是相反。如果这种制度安排十分有利的话,还可以克服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不足。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曼库尔·奥尔森也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他认为经济发展与否取决于制度安排。进而,一国的竞争力归根结底与一国的制度安排有关。奥尔森指出:当许多发达国家一直徘徊不前时,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方面却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种大相径庭的经济结果,决非是因为不同的国家拥有各异的资本或其他资源。一般来说,这一切也并非是由于那些经济状况最佳的国家获得了很多的资本,或某些国家的人民曾经被迫大量地去储蓄,更不是源于这些国家人均享有极多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经济上成功的国家往往拥有各种各样的制度——即不同的法律和组织安排以及经济政策,而那些在经济上不那么成功的国家则缺少这些制度。换言之,一个国家的制度的质量在根本上决定了其经济成效。在奥尔森看来,市场制度在一开始总不是完善的,只要其基本的框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即使在某些方面有缺陷,仍不妨碍经济成长。不可能等什么都安排好了之后,再来发展。他认为,只有在那些稳定的、充满信任感的和发达的民主社会中,一个繁荣市场所需要的权利从长期来看才有依靠。二、关于竞争力问题的其它观点(一)WEF和IMD的观点精品资料网()25万份精华管理资料,2万多集管理视频讲座精品资料网()专业提供企管培训资料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这两个竞争力的权威评价机构阐发了自己的观念。认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的企业或企业家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和劳务的能力,其价格和非价格特性比竞争对手更具有市场吸引力。他们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内部效率形成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是由环境左右而形成的竞争力,后者是更主要的内容。所以在他们看来,国际竞争力既产生于企业内部效率,又取决于国内、国际和部门的环境。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的重点是受环境左右而形成的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国际竞争力报告》以未来5-10年的中长期人均GDP的经济增长为基础,建立多因素决定的系统评价体系,其理论基础是新古典学派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内生化经济增长模型和大量经验性研究文献的综合。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从国际竞争力概念的定义出发,着眼国家整体的现状水平、实力和发展的潜力,兼顾国际竞争的资产条件和竞争过程、国内经济与全球经济、引进吸收与输出扩张、个人风险与社会凝聚力的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平衡关系,强化市场经济理论在系统描述中的评价原则的开发与运用,建立系统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两机构都是从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政府管理要素、金融、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国民素质等角度来评价各国竞争力。(二)综合国力论有些学者则认为国家竞争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如汉斯·摩根索认为国家竞争力不仅以一国创造财富的能力为标志,而且体现于一国蕴涵的军事能力、政治能力、文化能力及外交能力。他认为,国际纷争的背后,无不掩藏着争夺国家间的权力这一本质。日本人则把综合国力分为三个侧面:一是国际贡献能力,包括经济、金融、科技、财政实力和对外活动积极性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活动能力;二是生存能力,包括人口、资源、经济和防御实力、国民意志、友好同盟关系;三是强制能力,包括军事实力、战略物资和技术、经济、外交能力。其测算综合国力是采用社会调查法,亦称德尔菲法。这是一种直观判断预测方法,它是按“国力贡献能力”、“生存能力”、“强制能力”三个精品资料网()25万份精华管理资料,2万多集管理视频讲座精品资料网()专业提供企管培训资料侧面指标化进行调查,再按调查结果评分统计,最后取平均值即为国力值。美国乔治敦大学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克莱因也曾提出过一个公式,其综合国力方程为:综合国力=(基本实体+经济能力+军事能力)*(战略意图+国家意志)。克莱因的综合国力方程把决定综合国力的众多要素大大简化了,其战略目标、国民意志、政府要素、政策水平等要素也很难找到一个客观统一的估价标准,因而克莱因评分往往带着各评分人主观臆断的偏见。同时,克莱因公式是静态的,即没有从时间流程变化来估算综合国力,无法评价同一国家在各不同历史时期的综合国力变化状态。德国物理学家富克斯于1965年出版了轰动世界的《国力方程》一书。作者采用的是一种物理学上科学简化基本变量、以外推法的派生公式为基础的科学方式,选择类似于生物种类逻辑增长的数学公式作为计算国力及其基本要素(如人口、钢、能源等)的公式,即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世界各国的国家综合实力与潜力。公式为:Mt=0.5[(Ms)t+(Me)t]。式中,Mt表示t时期的国家力量指数;(Ms)t和(Me)t分别表示t时期的钢和能源指数。后来,富克斯在1978年版的《明天的强国》一书中,重新修正了他原来的某些预测。根据中国从1950到1975年间25年的人口增长、钢铁生产和能源消费等方面数据都比美国和西欧发展要快的事实,富克斯预言,下一个世纪将是中国世纪。(三)政府政策论政府政策论认为政府的产业目标、保护政策、奖励出口以及补贴等手段是国家竞争力之本。这样的论点主要是根据日、韩等国家对汽车、钢铁、造船与半导体等少数大型产业的研究而来。但是,这种论点有明显偏颇之处。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意大利,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力相当薄弱,但是意大利的出口成长率一度仅次于日本,高居世界第二位,该国的生活水准也不断提升。即使在有强势政府的日本和韩国,干预成效也不尽如人意。在日本,传真机、机器人和先进材料等重要产业中,政府的影响力很微弱;日本的许多成功企业,例如汽车业,实际上并不是政府扶植的对象。首先打入美国市场的本田汽车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遭到来自政府有关部门的重重阻挠几乎被迫歇业;而日本政府从1971年开始积极推动的飞机工业以及1978年开始的软件工业至今也未能跃升精品资料网()25万份精华管理资料,2万多集管理视频讲座精品资料网()专业提供企管培训资料到国际领导地位。有的行业虽然在政府的保护下获得了成功,却付出了更为昂贵的代价。韩国政府野心勃勃地投入石化、机床等产业,但是成绩同样乏善可陈。环视各国,凡是政府强力介入的产业,绝大多数无法在国际竞争中立足。这说明,在产业的国际竞争中,政府固然有它的影响力,但决非主角。(四)管理文化论管理文化论认为企业是创造国家竞争优势的主体,企业管理文化论也构成了研究这一课题的一个视角。这种理论认为,每个社会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