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组织形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31卷第3期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Vol.31No.320096JOURNALOFNINGBOUNIVERSITYEDUCATIONEDITIONJun.2009收稿日期:2008–12–10第一作者简介:袁红清(1972-),男,浙江衢州人,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法商分院副院长、副教授;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本科院校“管理学原理”教材建设及实践袁红清1,2,朱慧新1(1.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212;2.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93)摘要:结合教学实践,对本科院校现有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材进行比较分析。提出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材建设应该进行人性化设计,体现可读性和实用性。围绕教材建设,配套的教学实践也应进行改革。关键字:管理学原理;教材建设;本科院校;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627(2009)03﹣0128﹣04“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经过20多年的努力,“管理学原理”的课程和教材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国外相比,国内“管理学原理”的教材建设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试图尝试探索“管理学原理”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革思路。一、“管理学原理”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近10年我国本科高校使用的管理学原理的教材,被冠以管理学、管理学原理、管理学教程、管理学基础和现代管理学的,超过100多本。这些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从西方原版引进或全文翻译出版的,如斯蒂芬·罗宾斯所著的《管理学》。[1]第二类是国内学者参阅西方论著编著的,如周三多、陈传明的《管理学》。[2]第三类是国内学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和科研编著的,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如芮明杰主编的《管理学:现代的观点》[3]和陈传明、周小虎的《管理学原理》。[4]第四类是规模最庞大的,各个高校根据自身学校建设项目进行编写的,在少数高校内使用的教材。纵观国内的《管理学原理》教材,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观念相对落后国内管理学原理教材是在消化吸收哈罗德·孔茨等人所著的《管理学》[5]和斯蒂芬·罗宾斯所著的《管理学》的基础上不断编写的,各版本教材虽各具特色,但结构体系基本趋同,大多是围绕管理职能展开的。从营销理念角度来看,国内教材的编写者基本处于生产观念阶段和产品观念阶段,易形成所谓的“营销近视症”。其实学生真正所需要的不是教材本身,而是有效的管理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锻炼。(二)开发速度慢且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在不断改变和更新,管理学学科理论在快速发展,外在的环境要求管理学原理教材应不断更新,以反映新的发展趋势,同时又必须保持教材的系统性和持续一致性。国外的管理学教材,如,孔茨和韦里克所著的《管理学》第1~11版,罗宾斯和库尔特的《管理学》第1~8版,杜伯林的《管理学精要》[6]第1~7版,这些教材每隔3~5年,都推出新版本,每一次修订,都会加入一些新视角、新观点,新素材。在带给读者惊喜的同时,也使教材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相比较而言,国内的管理学原理教材更新速度缓慢,尤其是内容的创新和组织难以满足读者的要求。(三)缺少消费者市场分析教材编写者普遍缺乏消费者市场需求分析。国内高校的教材管理,有明显的“计划”痕迹,且第3期袁红清等:本科院校“管理学原理”教材建设及实践129需求多样,供应单一。教材征订由授课教师或教务部门做出,学生没有投票权。市场需求分析不足的另一方面,则是教材的编著者越来越缺乏一线教学的直接体验。专家和学者在为本科生编写教材时,经常缺乏对本科教学的最新体验。(四)对学科变化和实践缺少敏感性目前国内管理学原理教材所阐述的内容,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一般方法,90年代以后和新世纪出现的新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与方法在管理学教材中体现不多。在管理的实践上,反映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内容很少,尤其在教材案例的编写上。我国学者在编著管理学原理教材时,比较注重规范的学术传承,内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谨性和体系的完善性,而对学科的前沿性与管理的实践性关注不够。(五)普遍缺少人本关怀教材的编写很少站在学生或读者的角度。反映在内容的编排和写作风格上主要有三点:(1)教材普遍缺乏可读性,大多属于应试型书籍,对概念和理论的归纳过多,对技能培养的内容较少。(2)存在两种倾向,要么太晦涩难懂,要么太教条。(3)不注意修饰,通常是大篇幅的文字,没有表格、图形和图片。二、“管理学原理”课程教材的重建基于学生和教学的真正需求,不管是出版社驱动的,还是学校教师驱动的,“管理学原理”教材建设必然要考虑增值性和有效性问题。(一)教材结构体系需要创新创新《管理学原理》教材结构体系,可以考虑按照管理职能的逻辑顺序与技能内容相结合来组织教材结构。如塞缪尔·切尔托著的《督导管理:原理与技能训练》。[7]该书共分5篇:什么是主管、现代主管的挑战、主管的职能、主管的技能、管理与人力资源。该书从概念到技能训练,从理论到实践,令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主管的概念、职能和必要的实际操作技能与理论。每章都配有技能模块,使读者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后,检验实际操作能力。(二)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实用性国内学者编写的管理学教材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编写者为中心”,把“可教性”或者尽快完成教材编著任务放在第一位,而把是否有利于学生阅读和能力开发等放在次要位置。应用型本科教材内容的发展趋势是:理论阐述比例正在逐渐减少,实际技能和案例的比例正在增加。这一变化,一方面反映高等教育从传授知识为主到多方面能力培养的转变。另一方面,案例法的应用也可视为管理学实践性的一个具体体现。在教材的章节前后安排几个与本章节内容紧密相关的案例,用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案例教学相一致的是,在课程的考核上也使用案例分析考核。教学应该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学习兴趣,关注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这需要从教材本身的可读性和实践性上进行创新。(三)教材构思应充满人性化设计国外的管理学著作在构思编排上,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充满人性化设计因素,充分地考虑到了阅读者学习的方便。章节安排上,一般以引导案例开始,先提出问题,然后涉及具体内容,其间穿插小测验,最后是章节小结、思考题和案例应用。有的还有来自于实践中的管理者的回应与主题框。其特点是,重实际应用且细节化,将管理概念的学习融入实际问题中。在辅助性资料方面比较注重配套性,多媒体课件、习题集、案例库、网上冲浪以及含有学生技能训练的在线学习系统等一应俱全,十分便于读者学习,同时又能提升读者研究管理学的兴趣,充分地体现了人性化的思想,强调了阅读者积极参与的意识。(四)管理学的讨论范畴应适时扩大从管理学教材的内容来看,国外教材多为巨著,涉及内容和范畴非常广泛。除了传统的管理学130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内容外,还包括全球化管理、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国外引进的管理学教材非常注重管理过程并力图向真实管理实践靠拢。一部教材洋洋洒洒近百万字,包罗万象,教材讨论的问题从本土到世界各地,从工商企业到社会各组,内容极为广泛。随着全球化、团队组织结构、网络组织结构、供应链管理以及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加强,无论是组织内部还是组织之间,管理都需要增加新的讨论范畴。同时,一本管理学教材的规模是有限的,在讨论范畴的扩大的同时,有些内容应该适当删减,注意与其他后续课程的衔接。(五)中国管理特色的体现在介绍西方最新管理理论和著作中遇到的一个很大的质疑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问题。我们不可能一直拿着国外的管理学教科书,分析国内企业的案例,或者拿着国内的管理学教科书分析世界500强公司的案例。除了努力在西方理论和中国实践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以外,我们还可以考虑我们自己管理学体系的构建。中国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中国私营企业绝大部分是小型企业。它们内部有一套不靠制度却能协作的工作方式。这种对内结成内部网络,对外结成网络式组织的方式,绝对是中国式管理的特色。这其中需要了解中国特有的社会关系网络运作的逻辑和法则。三、“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建设根据以上问题分析,“管理学原理”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可以考虑推行以下做法:1.结合教材各章所设置的提要、学习目标、小结及其练习题,突出学习重点和复习掌握知识点的训练。给学生进行导读和释疑,以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应用。2.教材汇总一些现实企业管理的独特性、幽默性和趣味性的事例。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诸如:课堂讨论、课堂小作业、案例分析、专题研究等,对于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加深管理基础理论的理解、巩固教材的知识有所帮助。3.教材附录提供一些“教学案例”和参考网站。教师运用教材提供的案例进行教学,学生结合教学参考网站提供的资料,对各类管理进行了模拟分析。最后结合教师给学生布置的课余作业:对某公司在某个管理环节进行的管理实践给予分析、讨论和策划,学生组成小组查找、收集、分析资料,形成作业报告,期末课堂中师生共同分享学生小组的成果。只要学生学以致用,能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就落到了实处。4.大量收集和整理各类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辅支持材料。包括教师教学手册、教学幻灯片、多媒体课件、教学和实践录像、试题库、网络资源及其时事案例等。尤其重要的是,我们要注意实践型或实战型管理培训讲师们对我们大学教学的影响,要充分吸收他们的长处为我们所用。5.教材的改革也促进了考核方式的改革。国外大学的考核一般多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注重教学过程的控制和评估。我们建议可以采用“课堂表现20%+平时作业30%+期末考核50%”的考核方式,以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当然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开发和细节化,期末考核的比重还要下降。总之,管理学原理课程教材的改革创新和教学实践表明,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基于学生需求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教材和教学环节,发现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调整和解决。并不是教学问题有多难和多大,教学问题的真实面目是由谁首先去解决,为什么要解决,为谁而解决。对于广大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是一个真正需要我们花大力气面对的一个问题。参考文献[1]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M].7版.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周三多.管理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3]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4]陈传明,周小虎.管理学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7.[5]海因茨·韦里克,哈罗德·孔茨.管理学:全球化视角[M].马春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2.[6]杜伯林.管理学精要[M].胡左浩,郑黎超,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8.第3期袁红清等:本科院校“管理学原理”教材建设及实践131[7]切尔托.督导管理原理与技能训练[M].顾琴轩,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5.PracticeandConstructsof“PrinciplesofManagement”inUniversityYUANHong-qing1,2,ZHUHui-xin1(1.CollegeofScienceandTechnology,NingboUniversity,Ningbo315212;2.SchoolofManagement,Shangha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hanghai200093,China)Abstract:Thepurposeoftheessayistocomparativelyanalyzetheexistingtextbooksof“principlesofmanagement”applied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ewriter,thus,explorestheconstructsofstudent-centered,readableandpragmatictextbooksinlinewiththeteachingre

1 / 7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