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19篇(占20%分值)诗经每年都考,十分重要1、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2、共305篇,又叫“诗”或“诗三百”。内容:风→各地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歌(十五国风)雅→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颂→王室宗庙祭祀的乐曲艺术手法: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用别的事物引起所咏之情与事。《君子于役》《诗经·王风》内容:题材:一首思妇诗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艺术特色:①全诗是农家女的内心独白,朴素的语言将思念之情表达得细腻真切。②诗中景物构成山村晚归图。渲染了思妇的孤独凄苦的氛围,也具有衬托比喻的作用,突出了女主人公的思念之苦。《蒹葭》《诗经·秦风》内容爱情诗(追女生的)诗中主人公对意中人公对意中人痴情追求,但求之不得,表达了无限惆怅的缠绵情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特点•情景交融(有感情、有美景)•虚实相生的手法。(秋景、秋水/溯回、溯游)•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意,强化了抒情效果。各章字句略有变化,有层层递进之妙。艺术特色必须掌握1.《蒹葭》诗中,景物描写与主观情感浑然一体,情景交融。各章开头通过对蒹葭和白露的描写,点染了清冷和萧瑟秋气,营造了凄婉悲凉的氛围;对浩浩秋水的描写,既烘托了脉脉深情,又渲染了纵横阻隔,传达了主人公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情感体验。2.虚实相生的手法诗中虚实相生,秋景、秋水,为眼前实景;溯洄、溯游的追索,已经虚化;“所谓伊人”,若有若无,是一种心理幻景。虚虚实实的意象,构成了朦胧而优美的意境,生动表现了痴情者诚挚的情意与追求。简析《蒹葭》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淋漓尽致的表达情意,强化了抒情效果。各章字句略有变化,有层层递进之妙。(总述)蒹葭从“苍苍”到“萋萋”到“采采”,声情转向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白露从“为霜”到“未晞”到“未已”,表示时间的转移,说明主人公始终在徘徊追索;伊人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到“宛在水中沚”似乎愈来愈清晰,但却是可望而不可即。(分述)《诗经·卫风》《氓》内容1.弃妇怨诗2.相爱→结婚→女人沉溺于爱情→男人变心→女人受到虐待→一刀两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主题女主人在被抛弃之后,回顾往事,诉说自己不幸的婚姻,表达悲愤和决绝的心情。这反映出当时存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问题,以及婚姻制度对女性的压迫与损害。艺术特色需牢记①叙事清晰,层次分明。首章写两人相爱,次章写女主人公的深情和缔结婚姻,第三章是写女主人公的追悔莫及,第四章写男子负心,第五章写嫁到氓家后的操劳和受到虐待直至被弃第六章写女主人公的愤恨和决绝。(理解即可,不需牢记)②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极其成功。婚前纯洁天真、热情洋溢,对男方一往情深;婚后辛勤操劳而毫无怨言;男方变心后,她看透了负心者的本性,坚决与其决裂,表现出坚强与刚毅的一面。女主人公的性格随着情节的变化而逐步展现比兴手法的使用重点掌握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丰沃的、干枯的叶子】比喻两人从情爱之深到由于男子负心而使爱情失去光泽;②“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传说中,鸠鸟吃多了桑椹会沉醉】比喻女子不能沉溺于情爱之中;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淇:一条河的名字,河有岸,有边】比喻痛苦无边无际,生动形象,反比男子坏到极点,无所约束。寓意发人深省《诗经·小雅·采薇》内容戍守边境的战士回家时的歌唱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艺术特色倒叙手法的运用;前三章是饥渴劳苦、盼望归去的情景最后一章是归途中的感慨和悲喜交集的心情。情景交融真情实景,别有深情主题边防战士艰辛的生活,紧张的战斗和思念家乡的真实心理。《左传》1、原名《左氏春秋》2、编年体史书(历史)3、“春秋笔法——微言大义”4.《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郑伯克段于鄢》人物形象1.姜氏偏袒、感情凌驾于国家一句话:不顾国家大局偏心自私2.共叔段无能、贪婪、野心勃勃3.庄公【必背·简答14.10】城府深、聪明,世故起因:姜氏厌恶庄公而爱共叔段,经过:先是不顾京之“不度”,请求庄公封段于京,蔡仲劝谏庄公应“早为之所”,庄公则欲擒故纵,言段“多行不义必自毙”,段的野心进一步膨胀,公子吕劝谏庄公及时采取行动“无生民心”,因为“国不堪贰”,庄公则出于麻痹对方目的,言“无庸,将自及”,在段的野心再一次膨胀,公子吕再一次劝谏庄公,认为“可矣,厚将得众”,庄公却胸有成竹地指出“不义不暱,厚将崩”,而当共叔段野心充分暴露力图篡权时,一直在暗中监视的郑庄公“闻其期”,兵临其城下“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之前郑庄公所行的“纵其欲”和现今的强大武力使“京叛大叔段”。结果:使其不得不仓皇出逃“入于鄢”,随即“公伐诸鄢”,使共叔段在国内无法立足而出奔至共。说明“春秋笔法”的含义。必背·单选《春秋》通过微言大义的方式来体现作者的褒贬之情名句出处多行不义必自毙欲擒故纵《秦晋崤之战》艺术特色【必背·论述】①体现了《左传》战争描写的特征。《左传》长于叙写战争,但不着重描写战争本身,而重战前的叙述,显示出胜负的必然趋势。②在事件的记叙中,人物的形象刻画也很成功。•蹇叔的远见卓识与爱国之心。•弦高犒师成为历史上一段著名的机智爱国的故事。•秦穆公刚愎自用,利令智昏,但在失败后能幡然悔悟,引咎自责,不失春秋五霸之一的身份。③人物言辞也很生动,如皇武子辞秦三将之委婉巧妙,孟明与阳处父在河边的对话也极富戏剧性。崤之战是春秋时期发生晋秦争霸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春秋中期,秦在穆公即位后,已有图霸中原之意。但东出道路被晋所阻。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蹇叔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国。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崤山险地而围歼之。十二月,秦派孟明视等率军出袭郑国,次年春顺利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南境,抵达滑,恰与赴周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相遇。机警的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即派人回国报警。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不敢再进,遂还师。晋国侦知,命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并联络当地姜戎埋伏于隘道两侧。秦军重返崤山,因去时未通敌情,疏于戒备。晋襄公身著丧服督战,将士个个奋勇杀敌。秦军身陷隘道,进退不能,惊恐大乱,全部被歼。国语1.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言”---人物言论《邵公谏厉王弭谤》背景本文记载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人起义,由于周厉王暴虐无道拒绝忠谏,依靠神巫和屠刀压制百姓言论而造成;本文体现了民本思想。内容第一部分写厉王弭谤的方法,写出王虐民怨的情况;第二部分写谏弭谤,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阐明不可防民之口,恳切有力;第三部分写弭谤的结果:不让民众讲话的人最终只会落得个众叛亲离的失败下场。整段谏词逻辑严密,议论透辟,深刻有力。艺术特色(必背论述)①叙事为谏辞服务。谏之前着重渲染无人敢言的局面和周厉王弭谤的沾沾自喜;拒谏之后“国人莫敢出言”,终于“流王于彘”,这就清楚地交代了“谏弭谤”的前因后果,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结构。②邵公谏辞逻辑严密,议论透辟;多用比喻和排比,生动形象;战国策1、国别体史书刘向整理,是战国时代一批谋臣策士的言论与活动《苏秦始将连横说秦》艺术特色①苏秦的形象。苏秦没有一定的政治主张,合纵连横的游说,不过是获得“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的一种手段;苏秦学识渊博,能言善辩,长于出谋划策,这是游说诸侯的本钱;他刻苦学习,反复揣摩,不仅通晓学问,还要把握游说技巧。苏秦形象概括了战国纵横家的共同特点。②苏秦的说辞,引证古今,通过具体的人和事的相互关系,显示自己的政治见解。③对比。苏秦潦倒和得势后,家人的表现“前倨后卑”。这从侧面烘托苏秦形象,这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促使他不惜一切求取功名利禄,反映了战国时代崇尚富贵、亲情淡漠的炎凉世态。《鲁仲连义不帝秦》人物鲁仲连(不能让秦称帝)特立独行、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一般游说之士的【答题模板】)1.品德高尚,决不追名逐利,相反是功成不受赏2.有排难解纷之心,以挽救天下为己任。3.封建时代士人高风亮节的典范辛垣衍(投降)鲁仲连驳斥的方法(怎么说服的):【必背·论述15.4】1.【总】鲁仲连批驳辛垣衍,分析矛盾,指陈利害,有理有据,义正词严。2.【分】①用微不足道的周天子的作威作福反衬强秦为帝的可怕,然后用纣王烹鬼侯、鄂侯反衬秦帝的残暴,可见尊秦为帝将受其害。②用邹、鲁尚知对抗来激发辛垣衍的正义感。最后归结到如果投降秦国,将失去自身的一切利益,击破了“尊秦为帝”以保持自身荣华富贵的迷梦。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教育的第一人;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国以礼”、“克己复礼”,《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侍坐》内容《侍坐》是《论语》中自成段落最长的一章,记录了孔子与四位弟子有关志向抱负问题的讨论,先是孔子提出问题接着是学生们畅所欲言最后由老师总结,对学生的发言作简短的评价;子路:性格鲁莽、轻率、有抱负子路志向远大,直爽豪放相当自负冉有:谦虚谨慎,说话有分寸小心谨慎、格外谦虚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小心谨慎、格外谦虚曾暂: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与众不同,淡泊洒脱,但又勤学好问意义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的一次完整记载。(必背)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内容齐宣王问孟子,到底怎么样才能称王于百姓。孟子:“有的时候没有称王,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不做)中心:【仁术】治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明察秋毫缘木求鱼孟子是如果论辩说理的?请举例说明(重点掌握)①“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可以举百斤的东西但是却拿不起一个羽毛;能看到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比喻“王之不王”是不为(不做)而非不能;②“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比喻“不愿意”和“不能”的区别;③“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抓鱼】比喻以武力手段称霸的荒谬。《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主题这段故事通过说明什么是浩然之气,彰显孟子认为的意气情感的最高境界,属于道德修养的范畴,它和道与义相伴而行,由义长期积聚而生。揠苗助长艺术特色运用寓言故事说理,如“揠苗助长”[必背]墨子1、鲁国人,是墨家学派的创始者,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2、《墨子》是墨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实录,中心突出,逻辑性强,语音质朴《非攻(上)》背景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之间战争频发、造成人民种种苦难而发的。内容“兼爱”与“非攻”是墨子的核心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应相爱,国与国之间不应攻杀。论证方式本篇论证方式:设喻论证,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