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以yǐ释义①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②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③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⑿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⒀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贻之。”⒁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下,莫不逾侈。”⒂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⒃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17)动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则王乎?”(18)副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义耳。”(以往)以后(以为)1、认为。2、使……成为3、把……当做。4、作为:作用。汉字宜yí释义①形适宜;合适。《察今》:“世易时移,变法~矣。”《右溪记》“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②动应当;应该。《出师表》:“不~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③副大概;也许。《赤壁之战》:“将军擒操,~在今日。”④副当然。《齐桓晋文之事》:“~乎百姓之谓我爱也。”⑤名事宜;事情。嵇康《述志诗》:“悠悠非吾匹,畴昔应俗~?”【宜当】适合;恰当。【宜人】合人心意。封建时代妇女的一种封号。汉字裨pí释义①名古代祭祀时穿的一种次等礼服。《荀子?富国》:“诸侯玄裷衣冕,大夫~冕。”②形副的;辅佐的。《失街亭》:“前锋破敌,乃偏~之事耳。”③形通“稗”,细小。bì①动弥补;补救;补助。《出师表》:“必能~补阙漏,有所广益。”《右溪记》“以裨形胜”②名益处;好处。《进学解》:“头童齿豁,竟死何~?”汉字名míng释义①名名字;名称。《屈原列传》:“屈原者,~平,楚之同姓也。”②动取名;命名。《离骚》:“~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③动说出。《游褒禅山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右溪记》“不可名状”。④名名义;名分。《赤壁之战》:“今将军外托服从之~而内怀犹豫之计。”⑤名名声;名望。《陈情表》:“不图宦达,不矜~节。”⑥动有名;闻名。《过小孤山大孤山》:“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天下。”⑦形有名的;著名的。《送东阳马生序》:“又患无硕师~人与游。”【名场】科举考试的考场,意为举子们扬名之处。【名刺】又称“名帖”,拜访时通姓名的名片。【名士】⒈知名而做官的人。⒉泛指知名人士。⒊特指恃才放达、不拘礼法的人汉字悉xī释义①形详尽;详细。《论积贮疏》:“古之治天下,到纤至~也。”②动详尽地表达。《柳毅传》:“飨德怀恩,词不~心。”③动了解;熟悉。《世说新语》:“丈人不~恭,恭作人无长物。”④动尽;全部找出。《冯婉贞》:“~吾村之众,精技击者不过百人。”⑤副全;都。《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如外人。”《右溪记》“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汉字俱jù释义①动在一起;同行;同来。陶渊明《读山海经》:“微雨从来,好风与之~。”②副一起;同。《游褒禅山记》:“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出。”③副全;都;皆。《祭十二郎文》:“吾与汝~少年。”《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④形相同;一样。王充《论衡?逢遇》:“伊尹、箕子才~也,伊尹为相,箕子为奴。”汉字皆jiē释义①副全;都;尽。表示范围。《论语》:“过也,人~见之。”《右溪记》“水抵两岸,悉皆怪石。”②副一起;同时。表示时间。《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吾欲与子~行。”汉字怅chàng释义①形惆怅;失意。《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恨久之。”《狱中杂记》:“至再三,不得所请,~然而去。”《右溪记》“为之怅然。”②形懊恼;恼恨。《孔雀东南飞》:“阿兄得闻之,~然心中烦。”《智取生辰纲》:“那十四个人没一个不怨~杨志。”【怅怅】失意,惆怅。潘岳《哀永逝文》:“~兮迟迟,遵吉路兮凶归。”【怅恨】懊恼怨恨。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久之。”【怅怳】恍惚。【怅惋】1.感叹惋惜。2.感到遗憾。【怅惘】惆怅迷惘的样子。干宝《搜神记》卷十七:“家见(张)汉直,谓其鬼也,~良久。”【怅望】怅然想望。李商隐《为李贻孙上李相公启》:“沉吟易失之时,~难邀之会。”汉字之zhī释义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kuǎi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无丝竹之乱耳”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汉字乃nǎi释义①代你(的);你们(的)。《示儿》:“家祭无忘告~翁。”②代这;这样。《齐桓晋文之事》:“夫我~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③动表判断,是。《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天也。”“此乃天意”④副竟然;却。《桃花源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⑤副才。《祭十二郎文》:“闻汝丧之七日,~能衔哀致诚。”⑥副仅仅;只。《垓下之战》:“至东城,~有二十八骑。”⑦副又。《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⑧副甚至。《赤壁之战》:“蒙冲斗舰~以千数。”⑨连于是;就。《岳阳楼记》:“~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乃疏凿芜秽。”汉字其qí释义①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必先苦~心志,劳~筯骨。”《论语十则》“有如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余不足观也已。”《师说》“郯tán子之徒,~贤为及孔子。”②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子鱼论战》:“及~未既济也,请击之。”《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③代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我的”。《游褒禅记》:“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赤壁之战》“品~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又】自己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亦各言~志也。”④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的”、“你们的”。《触龙说赵太后》:“故以为~爱不若燕后。”《资治通鉴》:“坚默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志。’”⑤代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孙膑减灶》:“读~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捕蛇者说》:“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游黄山记》:“~松犹有曲挺纵横者。”【又】那样。《冯婉贞》:“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何能胜?”⑥代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当中”。《论语十则》:“多闻,择~善者而从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一贫,~一富。”《石钟山记》:“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⑦副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祭十二郎文》:“~信然邪?~梦邪?~传之非其真邪?(最后一个“其”为助词,无意义。)”“其真不知马也。”⑧副难道,岂。表示反诘、反问。《马说》:“~真无马邪?”《游褒禅山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⑨副还是。表示委婉地商量。《殽之战》:“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吾~还也。”《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许寡人!”⑩副可要。表示期望。《伶官传序》:“尔~无忘乃父志!”⑾连如果;假如。表示假设。《齐桓晋文之事》:“~若是,孰能御之?”《狱中杂记》:“~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⑿助无实义,起调节节奏、舒缓语气等作用。《涉江》:“霰雪纷~无垠兮,云霏霏~承宇。”《答李翊书》:“俨乎~若思,茫乎~若迷。”jī①助用于句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夜未央。”②用于人名。汉代有“郦食(yǐ)其”“审食(yǐ)其”汉字为wéi释义①动做;干。《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动发明;制造;制作。《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活板。”③动作为;当作。《公输》:“子墨子解带~城,以牒~械。”④动成为;变成。《察今》:“向之寿民,今~殇子矣。”⑤动是。《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一体。”⑥动治;治理。《论积贮疏》:“安天~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⑦动写;题。《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其名。”⑧动以为;认为。《鸿门宴》:“窃~大王不取也。”⑨动叫做;称做。《陈涉世家》:“号~张楚。”⑩动对待。《鸿门宴》:“君王~人不忍。”⑾动算作;算是。《殽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⑿动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相。”⒀动对付。《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之奈何。”⒁介表示被动。《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宋国笑。”⒂连如果;假如。《战国策?秦策》:“秦~知之,必不救矣。”⒃助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苏武》:“何以汝~见?”《鸿门宴》“如今人方~刀俎,我~鱼肉。”wèi①介给;替。《庖丁解牛》:“庖丁~文惠君解牛。”②介向;对。《桃花源记》:“不足~外人道也。”③介因为。《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怨者故改其度。”《右溪记》“为溪在州右”④介为了。《史记·货殖列传序》:“天下熙熙,皆~利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⑤介被。《过秦论》:“身死人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