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的歌谣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和舞蹈便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至于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的原始歌谣,只有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的存留,例如《弹歌》、《蜡辞》。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一、神话释义一般地说,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故事。但是,若对它的内涵和性质进一步作出界定,则有不同的看法。根据学者的普遍认识,神话具有下述几个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的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神话和传说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二、我国神话系统我国的神话大都未能完整保留下来,存留下来的只有一些片段,散见于《楚辞》、《山海经》、《淮南子》及其他一些古籍中。根据神话存留的具体情形,从主题的角度,主要可以分为创世神话、自然灾害神话和战争神话三类。三、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及其影响第二章《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一前6世纪中)五个多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包括《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40篇。《小雅》中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不在305之数。今传《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编辑,这大概是久已有之的分类法。其分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一般认为是所用音乐的不同。先秦时,《诗经》本称《诗》或《诗三百》、《三百篇》,到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汉代首先传授《诗经》的:有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赵人毛苌四家,分别称为鲁诗、齐诗、韩诗、毛诗。齐、鲁、韩三家《诗》于魏晋到北宋期间相继亡佚,只有《毛诗》流传到今天。第一节《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一、婚恋诗《诗经》里有不少作品,歌咏美丽多姿的爱情,抒发恋爱、婚姻生活的甜蜜和苦恼,有的作品还折射出某些相关的社会问题。《诗经》有一部分作品,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例如《郑风·溱洧》、《陈风·月出》、《周南·关雎》,《邶风·静女》。《诗经》也表现了恋爱的曲折和苦恼。比如《郑风·将仲子》。《诗经》也有写夫妇间深挚情爱的作品。例如《齐风·鸡鸣》。《诗经》还有几篇“弃妇诗”,如《邶风》的《日月》、《终风》、《谷风》,《卫风·氓》。二、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小雅·巷伯》描述的是无端遭人谗害的人生境遇,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魏风·园有桃》表达了“士”的人生悲哀。《王风·黍离》,前人或以为东周大夫悲叹西周沦亡之作(《毛诗序》),或以为是“感伤时事”、“忧周室之将陨”(清人崔述《读风偶识》),总之是解释为悲叹家国沦亡的作品。《桧风·隰有苌楚》从另一个侧面抒发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三、政治讽喻诗《邶风·新台》是一首揭露宫闱丑行的诗,讽刺卫宣公霸占儿子的新娘。诗歌用癞蛤蟆的形象,把对卫宣公的憎恶感情与新娘的悲伤和无奈,表现得明快生动。《诗经》有不少诗篇描写当时繁重的劳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抒发愤怨情绪。《大雅·瞻卬》是周大夫凡伯刺周幽王的诗,写幽王宠幸褒姒,黜退贤良,导致邦乱民困,直刺最高统治者,揭露了最高政权集团的腐败黑暗,表达了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诗经》还有不少颂美统治者的作品。四、史诗及其他《诗经》有一些诗篇,记载了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是周人的五篇著名史诗。《诗经》还有农事活动的歌咏,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周人农业生产活动的情状,如《豳风·七月》。农事诗而外,《诗经》还有一些反映周人礼俗、观念的诗。如《齐风·南山》叙说婚姻礼俗。第二节《诗经》的文学成就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质实率真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抒情与写实的统一。首先,抒情诗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像《魏风》的《伐檀》、《硕鼠》一类对分配不平等、不劳而获现象表示不满的诗。其次,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直白的。再次,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比、兴含义,历来解释不一,其中南宋人的两种说法值得注意。一个是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另一个是李仲蒙的解释:“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比,一般说就是比喻。“兴”比较复杂,历来众说纷纭。大体说来,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三、四言诗的典范四、章法结构和语言的特点重章复沓,是《诗经》的基本章法结构。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这就产生了两种情况,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第二种情况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诗经》的语言表现很有特色。一是质朴畅达。二是词汇丰富。三是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第三章先秦散文第一节《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一、《尚书》、《春秋》等早期历史散文简介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它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二、《左传》的叙事、写人和辞令艺术(一)《左传》的叙事艺术《左传》叙事的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二是采用全知叙事视角。(二)《左传》的写人艺术《左传》在叙写历史事件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左传》在体例上虽不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记录历史,但由于它人物描写十分成功,奠定了史传文学写人的基本艺术规则,并对后世史传文学、叙事文学产生了深广影响。(三)《左传》的辞令艺术春秋时期战乱频仍,诸侯国之间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也十分频繁,理富文美的外交辞令就成为《左传》最耀眼的部分之一。《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与《左传》一样,《国语》的作者也不可确考,应当也是战国初期熟悉历史掌故的史家。《国语》的文学价值远不及《左传》,整体风貌质朴平实。不过,其各篇文字风格也不尽相同,因此也有人认为《国语》并非出于一人之手。三、《战国策》铺排纵恣的文学特色(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三)引譬设喻,善用寓言第二节《庄子》、《孟子》等诸子散文一、《论语》、《老子》、《墨子》简介《论语》是以记录孔子言行为主,兼记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老子》五千言,据说是老子所作。但老子究竟是谁?《老子》一书成于何时?至今尚有争议。一般认为,老子的生活年代与孔子同时而稍早。《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山著作,篇幅简短,文学价值并不甚高,有两点可注意:一是形象化的说理。二是语句上的韵散结合。、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但是,关于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今存极少。《墨子》文章的特点之一,是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的例子如《非攻》。《墨子》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二、《孟子》的雄辩风采孟子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所以后世往往以孟子为“亚圣”,“孔孟”并称。他们开拓的儒家思想传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孟子》文章给人最深刻的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孟子的雄辩,并非简单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而是具有独到特点。《孟子》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三、《庄子》:深邃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今存33篇。现在通行的《庄子》就是郭象注本,包括《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作,《外篇》和《杂篇》则基本是其弟子和后学所作。《庄子》的寓言,描述了众多形色奇谲、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寄寓了惊世发聩的深刻思想和沉重情感。以下几点最具文学色彩:(一)异彩纷呈的故事(二)奇幻谲诡的想象(三)空灵飘忽的文风(四)谐趣和讥刺横生(五)精湛传神的文笔四、《荀子》和《韩非子》先秦说理散文发展到荀子,已经成熟。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而从文学的观点看,《荀子》的价值不是很大,有两点可注意:第一,长于比喻,但少用寓言。第二,创作赋和诗。韩非散文最具文学色彩的是它的寓言。韩非寓言的一贯特征是,往往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阐明思想。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一节屈原和楚辞一、屈原及其楚辞创作屈原,名平,楚国贵族。屈原的作品,根据多数学者的意见,可以确定为屈原作品的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二、楚辞的渊源及其文体特点第二节“轹古切今,惊采绝艳”的《离骚》一、《离骚》题义及其创作时间“离骚”二字是什么意思?《史记·屈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离,别也;骚,愁也。”司马迁之所谓“离忧”,可能兼有“遭遇忧愁”和“离愁别绪”二义。关于《离骚》的创作时间,汉代人的说法含混不明,《史记·屈原列传》也颇多疑问,加之以史料缺乏,确考《离骚》写作时间比较困难。但有一点基本可以确定,即《离骚》当作于屈原被流放时,这在作品里可以明显看出。二、《离骚》永恒的精神价值(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三、《离骚》的艺术表现成就(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二)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三)比兴手法的拓展(四)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第三节屈原的其他作品一、清新幽渺的《九歌》二、平实素朴的《九章》三、《天问》、《招魂》简介《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共有370余句,1500多字,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此诗的奇特,在于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一口气提出了l70多个问题,体现了诗人的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招魂》一般认为是屈原替楚怀王“招魂”的作品,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它的特色,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结构精密。第二,长于铺排描摹。第四节宋玉宋玉是屈原之后的一位楚辞作家,曾在楚襄王朝为官,职位不高,生活困窘。《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之一,《九辩》的思想境界不及《离骚》,尽管它也有自标高节的咏叹,但是宋玉缺少屈原那种激切的情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面对不平际遇,他采取退守保身的态度,甚至有阿谀之嫌。然而从艺术表现看,《九辩》不失为楚辞中的精品。首先,它长于铺排描摹,并在描绘中创造较为圆融的意境。其次,是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再次,《九辩》的造语用词也很可称道。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参差错落,抑扬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