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四单元-诗意与美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诗意与美感山中王维【题解】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著名诗人、画家。他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尤其是他的山水田园诗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宋人苏轼曾引此诗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见《东坡志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原文】荆溪[1]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2]无雨,空翠湿[3]人衣。【注释】[1]荆溪:一名“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水清浅,故曰“白石出”。[2]元:通“原”。[3]湿:形容山岚苍翠欲滴,湿衣如雨。诗人借用美学的“通感”手法,用触觉的干湿来感知视觉的翠色。故苏轼评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感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赏析】此诗首句写山中溪流:荆溪蜿蜒穿流,溪水清浅,因溪水冲刷而泛白的石头星星点点地露出水面。次句写山中红叶:天气业已寒冷,但山林间仍点缀着稀疏的红叶。从天寒而红叶犹未尽落,表明天气是初冬时节。在以上两句诗中,诗人以“白石出”与“红叶稀”概括而形象地向读者展示了初冬山中景色的显著特征。不过诗人接着就在第三、四句诗中告诉人们,上述景象并不是此时山景的全貌,此时山景的基本面貌,乃是由众多苍松翠柏等终年长青的树木构成的充满生命力的“空翠”,即一望无际的空明的翠绿色。诗人行走在山间小路上,周身被空明的翠绿所包围,山林间的空气本就湿润,而空明的翠色则仿佛已化作绿水洒落下来似的,虽然未曾下雨,却不由产生了衣裳被淋湿的感觉。在此,诗人通过一个似幻似真的“湿”字,巧妙地显示出山中“空翠”色彩的浓烈。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在这首小诗中,诗人选择白石散露的小溪,山林间稀疏点缀的红叶和一望无际的翠绿色,用一条山径和一位行人把它们联接起来,构就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山中初冬风景画。这幅优美的风景画极具冬的情韵,却无冬的肃杀,而仍是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思考与练习】1.前两句写的是什么时节的景色?从哪些景物可以看出?2.“山路元无雨”又为何“湿人衣”?简要分析。把酒问月李白【题解】这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与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并称“李杜”。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原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1],绿烟[2]灭尽清辉发?但见[3]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4]?白兔捣药[5]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6],月光长照金樽里。【注释】[1]丹阙:朱红色的宫门。[2]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3]但见:只看到。[4]宁知,怎知。没,隐没。[5]白兔捣药,是古代的神话传说,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嫦娥,传说中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见《淮南子·览冥训》。[6]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金樽,精美的酒具。【赏析】《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全诗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悠悠万古,长存不变的明月,是永恒时空里的奇迹,常常引起人类的无限遐思。前两句以倒装句式统摄全篇,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这种困惑,极有气势。三四句写出了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皎如”两句极写月色之美。“但见”二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嫦娥”两句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今人”两句,在回环唱叹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今人不见古时月”,实际是在说“今人不见古时人”;“今月曾经照古人”意味着“古月依然照今人”。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结尾四句收束上文,进一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思考与练习】《把酒问月》是如何咏月抒怀的?花非花白居易【题解】白居易的诗向来以浅近直白著称,但这首《花非花》却句式奇特,且通篇取譬,十分含蓄,甚至迷离,堪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朦胧诗的代表。【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著名诗人。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其中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原文】花非花,雾非雾[1],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2],去似朝云无觅处[3]。【注释】[1]花非花、雾非雾:说它是花么?不是花,说它是雾吗?又不是雾。[2]来如句:来的时候像一场春梦,停留没有多时。[3]去似句: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赏析】这是一首情诗。说花非花,说雾非雾,本不是花,本不是雾,花有所指,雾有所喻。欲言又止,但止不住又说出真情——夜半来,天明去,既非花,又非雾,说明确有人来。谁来谁去?隐而不吐。为什么来?春梦无多,回味无穷;朝云遽散,惋惜惆怅。春梦者,春情也;朝云者,“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事也。此诗由一连串的比喻构成,描述隐晦而又真实,于朦胧中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是情诗的一首佳作。后人曾谱为曲子,广为流传。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思考与练习】分析《花非花》体现出的朦胧之美。蝶恋花晏殊【题解】蝶恋花,词牌名,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凤栖梧》。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前后片各四仄韵。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自宋代以来,产生了不少以《蝶恋花》为词牌的优美词章,像宋代晏殊、柳永、苏轼等人的《蝶恋花》,都是历代经久不衰的绝唱。【作者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主要作品有《珠玉词》。【原文】槛[1]菊愁烟兰泣露。罗幕[2]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3]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4]。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5]。山长水阔知何处。【注释】[1]槛(jiàn):栏杆。[2]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3]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4]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5]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赏析】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此词经疏澹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作者的暮秋怀人之情。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此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思考与练习】此词选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是怎样体现词人离别苦的情感的?后赤壁赋苏轼【作者简介】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人。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神宗熙宁年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放,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虽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哲宗时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颖州。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市区),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御赐谥号“文忠”。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历经坎坷,思想上常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失意时每能达观自解,始终保持积极进取,欲有所为的精神。苏轼在文创作中的各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其散文自然畅达,随物赋形,如行云流水。《后赤壁赋》,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原文】是岁十月之望(1),步自雪堂(2),将归于临皋(3)。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4)。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5)。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6)。顾安所得酒乎?(7)”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8),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9),履巉岩(10),披蒙茸(11),踞虎豹(12),登虬龙(13),攀栖鹘之危巢(14),俯冯夷之幽宫(15)。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16),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17)。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18)。翅如车轮,玄裳缟衣(19),戛然长鸣(20),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仙(21),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22),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注释】1、是岁: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2、步自雪堂:从雪堂步行出发。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3、临皋:亭名,在黄冈南长江边上。苏轼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不久就迁至临皋亭。4、黄泥之坂(bǎn):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叫“黄泥坂”。坂,斜坡,山坡。文言文为调整音节,有时在一个名词中增“之”字,如欧阳修的《昼锦堂记》:“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5、行歌相答:边走边吟诗相唱和。6、松江之之鲈:松江之鲈(lú):鲈鱼是松江(现在属上海)的名产,体扁,嘴大,鳞细,味鲜美,松小所产的鲈鱼。这是有名的美味。7、安所:什么地方。8、断岸千尺:江岸上山壁峭立,高达千尺。断,阻断,有“齐”的意思,这里形容山壁峭立的样子。9、摄衣:提起衣襟,摄:牵曳。【注释】10、履巉岩:登上险峻的山崖。履,践,踏。巉岩,险峻的山石。11、、

1 / 8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