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雁门太守行春望赤壁渔家傲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主要作品文:《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两类)陶渊明: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1、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青壮年时,抱有大济苍生的理想,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2、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来,又做过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3、在405年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2、关于本诗:•《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本篇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二、《饮酒》一、主要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陶诗的创作题材以组诗的形式写成的咏怀诗,共二十首,不是一时所作。内容借饮酒书写情怀,寄寓很深的感慨。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陶潜)的态度是随便饮酒,乞食,高兴的时候就谈论和作文章,无尤无怨。所以现在有人称他为“田园诗人”,是个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有客来见,连鞋也没有,那客人从家丁脚上取鞋给他,他便伸了足穿上了。虽然如此,他却毫不为意,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自然状态,实在不易模仿。他穷到衣服也破烂不堪,而还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的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现在有钱的人住在租界,雇花匠种数十盆花,便作诗,叫作“秋日赏菊效陶彭泽体”,自以为合于渊明的高致,我觉得不大像。——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二、时代背景战乱、黑暗、灾荒饮酒陶渊明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遂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比:近来诠次:选择编次《饮酒》小序:•我闲居之时很少欢乐,加之近来夜已渐长,偶尔得到名酒,无夜不饮。•对着自己的身影独自干杯,很快就醉了。醉了之后,总要写几句诗自乐。诗•稿于是渐多,但未经选择和编次。姑且请友人抄写出来,以供自我取乐罢了。按节奏诵读诗歌饮酒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解释:诗意讲解生活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没有马车的喧嚣。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1.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心远地自偏”,说明隐居是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只要心情闲适,心志高远,居所也就显得偏僻安静。“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竞仕宦之途的喧嚣,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2、如何理解“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君”是诗人自指。“尔”指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心远”指心情闲适,心境高远。整句话的意思是自己心灵远离了世俗的牵绊,所住的地方自然就显得清静了。心远赏心远心志高远远离世俗淡泊名利宁静处世返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见,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上的云气,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解释:你能概括一下每一整句诗的意思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的生活态度(甘于宁静)。•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的心境——远离世俗的心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作者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对自然美景的描写。•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作者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写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采菊东篱下”,为何偏采“菊”?“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ⅰ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隐逸者也”,“晋陶渊明独爱菊”。ⅱ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耿介;ⅲ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高洁。ⅳ唐元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陶渊明爱菊,常松菊自比寄寓了自己孤芳自赏、高洁傲岸的品格;他也爱采菊悠然自得的生活,包含着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志趣。ⅴ。李白笔下的月,林逋笔下的梅,周敦颐笔下的莲等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其中有多少真切的情趣,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解释:指远离污浊官场、回归自然的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那就是人生不应该为功名利禄所累,不应该在污浊的现实前迷失自我,而应回归自然,坚守住心灵的净土。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把一座茅屋修在人来人往的地方然而我却丝毫感觉不到俗世的喧嚷有人问我为何你的心能如此静躺那是因为我把它放置在一个远离尘嚣的远方心居之身倚之菊花处樊篱旁悠然抬头满眼庐山色锁住我迷醉的目光青山间的流岚雾霭啊因着黄昏追逐阳光那结伴归巢的飞鸟啊恋着旧林守住信仰真者自然存存者且会真生活,本就应该不思不量思维拓展—古今合韵诗意绵延•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短歌行》——曹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杜甫•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曲——王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王维•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孟浩然•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陆游•俗语:酒后吐真言。拓展延伸:写酒名句《春望》搔(sāo)簪(zān)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心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如何理解题目“春望”?(在春天,诗人看到长安的景象,借以抒怀)由此可见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整体感知速读这首诗,找一找作者运用的意象?首联:国、山河,城(长安城),草木颔联:花、鸟颈联:尾联:白头簪烽火、家书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p13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修辞:对偶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首联写春望所见,满目凄凉。你会解释首联吗?首联: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破”和“深”•“破”字有“残破,破败”之意,它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是“茂盛”的意思,到处杂草丛生,它写出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修辞:对偶颔联:(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了在哪里?•示例:①诗人触景生情,原本能愉悦心情的花鸟,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更烘托了自己“感时”、“惜别”之悲。•②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颈联: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连三月”说明什么?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连三月”说明战祸之长,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言家书难得,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尾联写目睹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家庭的安危之状,不觉搔首踟蹰,可见__________程度之深。在忧国念家、感时恨别之外,又自叹________,更平添一份悲哀。伤痛、愁闷老将至矣尾联: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整体把握1、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选自《李贺歌诗编》。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雁门太守行cuīlín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jiǎoyānzhī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juǎnzhòng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xié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译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首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半卷”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位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这两句诗点明主旨,•运用典故,•抒写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怀。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课堂总结:•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赤壁杜牧第一讲作者简介(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