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心得体会12篇篇一读罢《梁家河》,穿越时空,跟随青年习近平一起走过七年知青岁月。从解决吃饭问题、打坝问题、沼气问题,到后来创建铁业社、代销店,创办扫盲班……跟随习近平从一名知识青年成长为共青团员、党员、党支部书记,最终树立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作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知青生活对我不再神秘和遥远,通过《梁家河》,自己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磨砺。脚踏大地之上,置身人民之中,实事求是,真抓实干,通过不懈奋斗,日子就会越过越红火。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带领乡亲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光辉实践,为我们揭示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朴素真理,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难题要一个一个解决,实干就是解决办法。事实是最好的辩手,发展的事实“会说话”。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奋斗和实干创造出来的,奋斗和实干也是共产党员最鲜明的红色基因。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党员,要有新的担当,要从人民领袖伟大思想的历史源头,汲取为人民群众拼搏奋斗的不竭动力。青年习近平在当年极度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为梁家河干大事、干好事,我们更要珍惜时代的机遇和良好的条件,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今天的我们,既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者、探索者、传播者。在建筑业,我们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学习总书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吃透《梁家河》里的“大学问”,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专注敬业,不断学习超越,努力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为打造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成为实施国家“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的重要力量继续拼搏奋斗。新时代属于奋斗者和实干者,是每一个人都大有可为的黄金时代。当曾经的梦想逐一照进现实,今天的我们也充满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我们的新时代,同样激情燃烧。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梁家河,我的梁家河就在我的岗位上。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以奋斗者的标准要求自己,以实干者的标准推进工作,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在追求知与行、能与为的统一中,努力建设发展我的梁家河。相信我们未来的美好梦想,在奋斗和实干中,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够成功!篇二“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的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近日,全国上下掀起学习梁家河精神的热潮。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刻学习当代纪实文学——《梁家河》,深刻体会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七年的知青岁月,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领导情怀!从《梁家河》中得知,当年习近平等15名北京知青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村民打坝淤地、发展沼气、修筑梯田、植树造林,在村里建立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梁家河村历届村“两委”会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带领村民艰苦创业,建设美丽乡村的艰难历程和巨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x年2月13日重回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的感人细节更使大家深受感动。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的岁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立足本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做干部一定要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梁家河村山高坡陡,可耕种的田地较少,而在当年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群众的最大生活来源就是农田,农田稀少就意味着农民吃不饱肚子,养活不了妻儿老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时任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领其他知青与梁家河村村民打淤地坝,修筑梯田,打坝大部分都在冬季农闲时节,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他都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在他的带领下梁家河村建成了1x座淤地坝,这么多年一直是梁家河村旱涝保收的聚宝盆。同时,为了解决村民的吃水、照明、打铁、穿衣等生产生活问题,习近平同志还带领知青和村民在村里建立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个心向群众、为民着想,为民办事的人,他在短暂的七年当中用心与群众交往,用生命在劳动,努力改变山村的面貌。做人、当干部一定要善于贴近群众,懂得感恩。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村待了七年,这x年他与当地群众一起吃玉米团子,住窑洞,睡土炕,打坝挑粪,建沼气,相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也许是艰难的生活使他们的心贴的更紧。“19x5年10月x日,我要上清华大学,走的前一天晚上,村上杀了一头羊,家家户户来代表和我话别,并送我临别纪念——笔记本,第二天早上,我睡起来推开门,外边站满了乡亲们,那一刻我哭了。”在看到这一段时我的眼眶都湿润了,我感受到了乡亲们对习近平总书记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到了他们的厚重的情谊,这也让我们大家更加的敬佩和喜欢这个人——习近平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1993年、x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回到延安看望梁家河村的村民,挨家挨户看望乡亲,为他们送去了慰问品,还把患有腿疾的村民吕侯生接到x,自己掏钱为其看病,他支持建设了梁家河小学、学校过水桥和延川中学教学楼,还给经济困难的群众寄来了钱,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问题。x年延安遭受了持续降雨灾害,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给村干部,说“你们在灾害中积极抢险自救,我很欣慰,让村里的乡亲们过生小康生活一直是我的心愿,希望你们真抓实干,努力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句句体现出他的群众意识,饱含大爱深情。从你我做起,自觉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恩是幸福的源泉,不懂得感恩,就等于没有一颗善于感知幸福的心灵。我们每个人都曾遇到过很多好人,在困境中帮助我们,让我们心存感激,但是扪心自问又有几个做到了回报和答谢呢,说到这里也许我们都会感到很惭愧。所以,从今天做起,我们都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努力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从容和充满爱心地与人相处,收获更温暖的情感回报。回顾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对比梁家河的今昔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人们时时感受到,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篇三这次梁家河村的学习考察之旅,可谓不虚此行。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心系群众、不等不靠、苦干实干、敢为人先、一身正气”的品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身为一名社区党支部书记,当年习总书记的很多做法,引起我的共鸣。梁家河之行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上世纪六十年代,习总书记在陕北延安梁家河那样一个艰苦的山沟沟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战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我们今天的工作环境条件,远远好于过去梁家河的那个条件。党组织让我担任一个社区的党委书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岗位,是一个为民做实事的机会。我一定会坚持理想信念,在有限的服务时间里,为人民做更多的实事好事。结合自身谈感受,我于x年x月来到理工大社区担任理工大社区居委会主任,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我以党建为引领,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及居民群众抓住机遇,共同努力,不怕苦不怕累,将理工大社区打造成了一个美丽、宜居、文明的文化社区,给社区居民创造了更加和谐的社区环境,社区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这次学习考察,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习总书记与群众之间淳朴深厚的感情。看了习总书记与百姓的交情后,我明白了不是群众不愿与你交朋友,而是你有没有真心跟他交朋友;不是群众不跟你讲感情,而是你首先有没有倾入真感情。还好,自从我上任以来,我组织社区人员和居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干群关系紧张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干群更和谐,鱼水情更深,老百姓得了实惠,老百姓生活更加的和谐和安定。你的干劲有多足,取得的成绩就有多大。习总书记从“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十五六岁孩子”锻炼成为群众眼里“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他养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敢做敢为的可贵品格。在由衷地赞叹和敬佩的同时,不由地想到我任职的社区,以前的社区,事情多,工作人员少,居民办事难,国家福利也很难执行下去,如今,社区居民告别了脏、乱、差的居住环境,在社区带领下大力开展文娱活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老人们的业余生活。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下,居民们自发组织了各种娱乐团体并代表理工大社区经常性的参加街道举办的各种文艺团体展示......我在思考,是什么让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党的好政策、是政府的关心、是社区人员的齐心协力的精神及痛定思痛,痛下决心的气魄。你的公心有多强,你得民心就有多深。在梁家河人的眼里,总书记一直为人耿直,处事公道。公道正派,廉洁奉公,我认为这是为人处世的基石。通过这次梁家河学习参观,我可以更加深刻、直观地领会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的精神所在,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到确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核心的重大意义,也更能让年轻一代明白一个道理:人生需要磨砺,磨砺使人成长。而这偏僻、贫瘠的梁家河,更似一条清凉甘洌的源头活水,启迪着我们的智慧,洗刷着我们的灵魂,使我们的精神得到了洗礼!梁家河,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篇四在一口气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领袖的不平凡是从青年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对比自己在那个年龄的表现,真的是自惭形秽,相差甚远。书中“难忘梁家河”这一篇目中讲到,200x年8月1x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接受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回忆起在延安的插队岁月,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北京知青,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在陕北那艰苦的七年岁月里,青年习近平从一个十五六岁的不谙世事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一名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共产党员和大队支部书记,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的力量源泉。基层是大舞台、大课堂,群众是好老师。习总书记用自己青年时代在基层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在基层锤炼,就要做到心随党旗在基层,情系群众共生长,为民服务敢干事,在基层磨炼中不断升华精神、检验作风、提高能力。对于干广大青年干部而言,基层的广阔天地是我们奋发有为、增长本领、干事成才的好地方,我们要勇于扎根基层这片沃土,在基层中汲取养分,努力干事创业,打好坚实基础,才能成长为遮风避雨的“大树”。《梁家河》这本纪实文学,我们广大青年不仅要阅读它,更要用心去感受、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真正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为民干实事中努力成才、在青春奋斗中砥砺前行!篇五纪实文学《梁家河》以《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我们走在阳光路上》四个章节34篇文章,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插队时的工作、生活,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由一名知青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历程。历经困苦磨炼铁一般的意志。在梁家河时,习近平吃的是窝窝头,穿的是破衣服,住的是土窑洞,白天受风吹日晒,晚上有跳蚤为伴。习近平总书记说:“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也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对比我们现在丰衣足食的生活,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我们更应直面艰苦,经受磨练,迎接挑战,最终成就自己。积极学习铸就成就一身才华。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下乡的七年中,炕头枕边桌上从未少过一样东西——书。在梁家河,虽然物质条件十分艰苦,但习近平的精神生活无比丰富。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他涉猎广泛,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