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人教四年级下册《轴对称》说课稿(——“轴对称”教学思考)
《适度空间:让探究更有价值》——“轴对称”教学思考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轴对称”一课,是学生在二年级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用“对称点”“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等定量刻画的方法来进一步分析图形的特点。教材将方格背景和对称轴直接呈现,引导学生通过“数一数”,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然后基于此,学习“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更深刻地认识轴对称图形。书中这样的教学过程,肯定会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顺畅,但学生的学习空间不大;当我们给定了方格背景与对称轴时,学生就少了想象和思考的机会;给出对称轴补全图形的另一半,学生探究与体验的过程可能也不够充分和深刻。因此,如何创设适度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的探究更有效、体验更深刻,使学生思维的提升更明显,就成为了教师设计本节课时重点考虑的问题。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2.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绘制图形等活动,积累几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3.欣赏对称运动所创造的美,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生活,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操作活动中发现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环节一:教师出示冬奥会运动员手执国旗入场的场景,从请学生判断这些国旗的平面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引入本课。将对称的知识巧妙地蕴藏在视频中,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唤起学生已有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生活经验,复习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环节二:刚刚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之前的知识通过对折的方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现在教师借助例题中的平面图形,在屏幕上出示一颗“似是而非”的小松树,现在不能折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制造了一定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了主动解决问题的意愿,学生的探究行为随之逐步展现,不断深入。有学生想到用尺子量一量来判断,这种调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的意识,是非常宝贵的学习经验。在学生想不出更好的方法时,教师顺势引入方格图,这就促使学生对方格图产生极大的关注。而当学生借助方格直观简单地解决问题时,他们自然感受到方格的价值,进而生成利用方格深入探究的愿望。这种愿望,推动学生走向更深更广的学习天地。借助方格图判断这棵小松树的平面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后,没有放弃研究。而是给了学生一个更有探究味道的问题——你有办法把它调整成轴对称图形吗?这样的要求使得学生经历观察、想象、操作、说理等一系列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从而自主地发现对称点、对称点到对称抽的距离等研究轴对称图形的关键点。这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逐渐从定性到定量,从动手到动脑的转变。环节三:在补全五角星另一半的这个环节中,学生已经可以借助刚才的学习经验,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能从移动距离的角度补全图形;但仅从距离的角度思考够不够呢?接着教师给出思考,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就一定能判断这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吗?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得出,不仅要考虑移动的距离,还要考虑移动的方向,必须沿垂直于对称轴的方向朝它的另一侧移动。环节四:在探究方格纸上补全五角星的活动后,教师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这个图形的另一个半可能在哪?很多孩子心目中的对称轴就是横平竖直的,认为对称轴就是以这种形式存在的。这种学习的前认知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想提高能力,就需要打破这种思维定势。因此,教师设计了一个具有开放探究空间的练习,在不给出对称轴的情况下,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尽可能多地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借助小组合作,打开学生的思路,突破思维定势,使对称轴不再仅仅局限于横平竖直的情形。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从本质上把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让学生的空间想象、实践操作、小组合作等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可以说开放性的习题,为学生的学习支起一片广阔的空间,学生思维的发展更加深刻、更加灵活。最后通过将军饮马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同时也为今后学习更抽象的图形运动积累感性经验。我们都知道数学课堂需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使学生有“做”数学、体验数学、经历数学探索的机会。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多次创设适度的学习空间,提供具有探究味道的学习素材,让学生的空间想象、实践操作等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本文标题:人教四年级下册《轴对称》说课稿(——“轴对称”教学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101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