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学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管理概述一、管理的含义: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二、管理的历史发展:1、史前人类社会的管理:特点可以概括为:(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3)简单的管理机构。(4)人格化的管理权力。(5)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2、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特点有:(1)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通知的手段。(2)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3)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4)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3、资本主义社会管理:特征:(1)科学管理。(2)分权管理。(3)法制管理。(4)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4、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1)系统化管理。(2)民主化管理。(3)科学化管理。(4)法治化管理。(5)以人为本。(6)追求效率。三、现代管理领域的划分:1、管理宗旨。2、管理主体。3、管理依据。(4)、管理对象。(5)管理过程。四、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4、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障,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第二节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生产力方面的问题。2、研究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3、研究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二、管理学的学科特征:1、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统一的学科。2、管理学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3、管理学是一门软学科。4、管理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5、管理学是一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三、现代管理学及其特征:现代管理学的特征:1、变革性。2、开放性。3、严密性。4、实用性。四、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1、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内容。2、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3、关于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基本问题。第三节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与方法一、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1、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前提。2、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出发点。3、分析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管理理论是学习现代管理学重要的条件。4、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是系统学习现代管理学的保证。二、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具体方法:1、比较研究法。2、定量分析法。3、历史研究法。4、案例研究法。5、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第二章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前管理学时期的管理思想一、中外古代管理思想:1、管理思想的萌芽:原始社会是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为了更好地在原始氏族成员间进行收获物的分配而建立起原始氏族组织,即原始的组织思想。2世界其他民族古代的管理思想:(1)行政管理思想。(2)生产管理思想。(3)教会管理思想二、近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先驱者:1、小詹姆斯瓦特和马修鲁滨逊博尔顿。2、亚当斯密。3、罗伯特欧文。4、查尔斯巴贝奇。5、安德鲁尤尔。6、丹尼尔麦卡嘞姆和亨利普尔。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一、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内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为了工作挑选第一流工人。3、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实现标准化。4、在制定标准定额的基础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5、设置计划层、实行职能制。6、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实行例外原则。7、为实现科学管理应开展一场“心里变革”。泰勒科学管理理论:1、开创了管理实证研究的先河。2,使人类的管理从经验上升到科学。3、科学是发展的。二、一般管理理论:主要内容:1、区分了经营与管理的概念并论述了人员能力的相对重要性。2、概括并分析了管理的五项职能。3、阐述了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理论的必要性。4、提出了管理中具有普遍意义的14项原则:(1)劳动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合理报酬。(8)适当的集权和分权。(9)秩序。(10)公平。(11)保持人员稳定。(12)首创精神。(13)人员的团结。(14)跳板原则。法约尔的贡献:1、为管理科学提供了完整的理论框架。2、提出一般管理的概念,并形成系统的理论。3、采用演绎方法全面研究管理问题。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一、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一)梅奥的霍桑实验分为三部分:第一阶段,检查和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第二阶段,大规模的访问交谈。第三阶段,对非正式阶段的研究。(二)梅奥等人的主要观点有:1、企业都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2、劳动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与职工的工作态度及其人际关系状况。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二、后期行为科学理论:主要包括: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行为方面的理论。2、有关人的特性方面的理论。3、有关领导行为方面的理论。第四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管理理论的丛林一、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产生和基本内容: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模式、原则和法律,并对其功能进行描述的一门学科。控制论是研究各类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自动控制、电子技术等多种学科和技术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信息论是揭示信息的本质,并运用数学方法研究信息的计量、传递、变换和存储的一门学科。二、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1、管理学理论。2、经验注意学派。3、社会系统学派。4、决策理论学派。5、系统管理学派。6、权变理论学派。第五节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一、Z理论:归纳概括:1、Z理论的前提问题:怎样使人们的努力彼此协调起来产生最高的效率。2、A型管理模式的特点:1、短期雇佣制。2、迅速的评价和升级。3、职业发展途径的高度专业化。4、明确的、形式化的控制方式。3、J型管理模式的特点:1、终身雇佣制。2、缓慢的评价和晋升。3、职业发展途径的非专业化。4、微妙、含蓄、内在的控制方式。5、集体决策与集体负责。4、Z型管理模式的特点:1、长期雇佣制。2、建立缓慢的评价与提升制度,目的是要培育雇员长远意识和相互协作精神。3、扩宽职业发展途径。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自我指挥取代等级指挥,实现雇员的内在控制。5、集体决策,个人负责。5、建立Z型管理模式的方法,主要内容:每一个参与变革的人员都必须学习、理解Z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精神;系统分析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和经营方针,全面审视企业宗旨;广泛参与,集体决策,制定新的企业管理战略,明确组织宗旨;培养管理人员的人际关系技能;检查每个人对Z理论的理解、掌握情况,提高认识水平;发挥工会在组织变革中的作用,是工会参与、支持变革;实行稳定的长期雇佣制度;采用缓慢的评价和提升制度;实行职务轮换,培养人的多种能力,扩宽雇员职业发展路径;发动基层员工参与变革,实行参与管理;构建企业的全面整体关系,使之不断发展、完善。二、企业再造理论:1、企业再造的特点:(1)企业再造的目标:促使企业发生质的变化,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业务流程上保证企业能够以最少的成本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2)企业再造的任务:对企业过程进行根本性反省和彻底性再设计。(3)企业再造的动力:市场或顾客。(4)企业再造的条件: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组织管理。(5)企业再造的对象:企业过程。2、企业再造的程序与要求,要求:(1)设计企业再造管理团队。(2)明确企业再造的原则。(3)对企业流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4)制定企业再造方案。(5)组织实施与持续改善。三、竞争战略理论,主要内容:1、假设条件:企业拥有类似的资源和能力,各类资源在企业之间是流动的,因而寻求竞争优势的关键是选择有吸引力的行业并进行定位;企业外部环境相对稳定,产品生命周期较长,企业可以对外部环境进行预测;企业战略理论应动态化,注意竞争对手的反应。2、竞争力的分析模型:第一是潜在进入者。第二是代替品的威胁。第三是购买方。第四是供应方。第五是现有竞争者。3、企业的基本战略:(1)成员领先战略。(2)差异化战略。(3)专一化战略。四、蓝海战略理论:1、红海战略与蓝海战略:红海是指当前业已存在的饱和市场,其利润前景暗淡,恶性竞争此起彼伏。蓝海是指未曾开辟的新兴市场,这一市场中的客户需求与传统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获得了利润高速增长的机会。2、实施蓝海战略的原则:(1)重建市场边界。(2)注重全局而非数字。(3)超越现有需求。(4)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2)克服关键组织障碍。(6)寓执行于战略。第二编管理职能第三章决策第一节决策概述一、决策的含义与类型:1、决策的含义:决策是指管理者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一定的管理行为确定管理目标,制定并选择管理方案的过程。2、决策的类型:(1)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2)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3)平时决策与危机决策。(4)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5)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二、决策与预测的关系:1、预测是为决策服务的。2、预测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3、预测和决策的区别:预测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分析,决策侧重于对有利时机和目标的科学选择。第二节决策理论与决策模式一、决策理论学派:1、决策理论学派的产生:是由社会系统学派发展而来的。2、决策理论学派的观点:(1)强调了决策在管理中的重要性。(2)分析了组织在决策中的作用。(3)阐述了决策过程。(4)提出了决策的准则。(5)归纳了决策的类型。(6)研究了信息对决策的影响。二、决策模式:是指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有规律的或反复出现的决策活动形式。1、理论决策模式,主要内容:(1)提出了“最有决策准则”。(2)设计了严格的决策程序。(3)要求决策运用科学方法。(4)把决策过程看成是一个理性分析的过程。2、渐进决策模式,主要内容:(1)决策过程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2)决策方案是在原有决策的基础上所做的修改。(3)集团决策模式,主要内容有:(1)集团的互动是公共决策的核心内容。(2)决策方案是各个集团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结果。(3)各个集团占有的资源不同,对决策的影响力不同。(4)精英决策模式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六条:第一,社会分化为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第二,少数的统治者与杰出人物不是被通知的公众的代表,精英人物主要来自社会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阶层。第三,非精英人物向精英人物的转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第四,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方面,精英人物的看法是一致的。第五,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公众的要求,而是反映了精英人物的主要价值观。第六,活跃的精英人物很少受公众的直接影响。第三节决策程序与规则一、决策程序,分为以下步骤:1、发现问题:(1)察觉问题。(2)界定问题。(3)成熟问题。2、确立目标:(1)决策目标要有针对性。(2)决策目标要有明确性。(3)决策目标要有时效性。(4)决策目标要有可行性。(5)决策目标要有规范性。3、拟定方案:(1)提供多种备择方案。(2)考虑决策的多因素性。4、选择方案:选择方案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在对各备择方案进行分析评估的基础上,从中选出一个较优的方案。二、决策规则:是指决策者在选择决策方案是遵循的决策程序和方法。1、全体一致规划,特征:(1)决策成员在形式上享有平等的决策权。(2)个体选择对集体的决策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3)决策结果达到“帕累托最优”。2、多数裁定规则:(1):简单多数规则:指选择决策方案时,以得票最多的决策方案为最终择定的抉择方案,而不要求该方案的得票数过半数。(2)绝对多数规则是指选择决策方案时,要求决策方案的得票数必须超过半数才能作为最终择定的决策方案。缺陷:一是出现“多数剥削少数”的现象。二是出现“周期多数”或“投票悖论”的现象,及决策结果随投票次序的不同而变化。第四节决策体制一、决策中枢系统,主要任务:1、确认决策问题。2、明确决策目标。3、组织决策方案的设计。4、选择决策方案。二、决策咨询系统,任务:1、发现决策问题。2、参与决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论证。3、提供决策预测研究。三、决策信息系统,三大任务:1、收集信息:要注意几点:一是收集信息的范围尽可能广泛,既收集决策决策系统内部信息,又收集决策系统外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