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不焦虑,教育离成功就不远了家长不焦虑,教育离成功就不远了六月,考试月,尤其是高考和中考,搅动着千家万户,牵涉到万千学子和无数家长。如果说孩子平时的学习,家长紧张、焦虑,那么大考过后,孩子和家长应该能喘一口气了吧。未必。十年磨一剑,平时所有的学习都指向考试,考试的最大期待也是分数。按理说,考试只是对孩子平时学习的一种监测,考试分数也只是教育的一种监测手段,用不着过度关注和紧张。但是,中国家长做不到。时下,大多数家长似乎只活在焦虑中,焦虑孩子学习不好,焦虑孩子考不出好成绩,焦虑孩子上不了好学校。家长长时间、连续性焦虑,让本该母慈子孝的家庭弄得鸡飞狗跳。也让本来在正轨上运行的教育因只关注分数而被异化了。是啊,九年教育的结果,一旦中考成绩不理想,上不了优质高中怎么办?十二年后的高考,一旦高考成绩不如意,上不了大学怎么办?虽然今天大学由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上大学几乎不成问题,但家长仍然合力把竞争前移了,由原先的大学本科竞争,演变成了名牌大学和研究生的竞争。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377万,这个数字大得惊人,足以说明竞争的激烈程度。当竞争无处不在的时候,焦虑就成了必然。反过来,当焦虑不能消除的时候,竞争就会永不消停。竞争与焦虑的互撕与相杀,苦的是孩子,害的是教育。6月23日,今天,全国不少省份高考“放榜”,这将是继高考后的又一波焦躁。无论孩子分数怎样,家长仍然跳不出焦虑的怪圈。分数高的能上一个好大学,但家长还是不理想,还想“锦上添花”,又给孩子设计了考研、出国的盘算。没有考出理想的分数和部分“落榜”的考生,选择了复读,因为不甘心,只能再来一次。那些勉强上一个普通大学的,不少是把目标定位在考研上的。作为孩子人生的两次大考————中考和高考,考试后,焦虑依然不能消除,那么,考试前的焦虑较考试后就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了。幼儿园小学化,小升初的竞争,校外培训机构的蓬勃发展,无不昭示家长对教育的极度苛求,也正是这种非理性的助推,使得今天的教育被扭曲了,畸形化了。为了分数,家长甚至老师到了迷信的地步,以求“有个好收成”。考试期间,家长身着旗袍,以期“旗开得胜”。今年高考前,河南几个男教师居然穿着旗袍,忸怩作态,大作表演秀,简直丑态百出。有的学校高考出征,凡是属马的都坐在前几辆车上,图个好彩头,“马达成功”。这些可笑的做派,其实是极度焦虑下的心理失衡。教育本不是这个样子,一切忽视人的成长的教育都是伪教育,都是反人性的。说白了,家长焦虑的根源在于功利。学习是为了分数,分数是为了上好学校,上好学校是为了将来有一份好工作,就这么简单。这种线性思维,完全忽略了孩子作为人的独立个体的特殊性,更忽视了人性。家长今天的焦虑,其实更多的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低收入的从业者,或者无业者。其实,当下是个大好的时代,无论从事哪个行当,都不愁温饱问题,衣食基本无忧。但是,这又是个过度物质化的社会,只维持温饱,又不是人们的理想追求,也远不能维持尊严,所以,渴望的延伸成了焦虑,甚至抓狂。俄罗斯总统普金说过:没有了俄罗斯,还要世界干什么。我们可不可以套用来说,没有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还要教育干什么。所以,家长包括所有与教育关联的人,都得消除焦虑,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教育,还孩子一个温馨的学习环境,还教育一片明朗的天。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对教育的重视,从家庭到学校到国家,今天的教育,投入是前所未有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超过了任何一个时代。可即便如此,今天的教育算成功了吗?或者说今天的教育离成功很近了吗?如果从人的成长角度来说,我们的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正确认识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合适的发展,才是真实的教育。可惜,我们的家长非要把“普娃”变成“鸡娃”甚至“牛蛙”,打鸡血般喂养、灌输、刷题,没日没夜地挑灯夜战,孩子还有未来吗?今人心态的焦虑远不及古人心态的平和。看一下,2500多年前的孔子一家。孔子、孔鲤、子思,祖孙三代人,孔子和子思爷孙俩都厉害,成就巨大。孔子被尊称为“圣人”,而其孙子思,与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被尊为“述圣”。相较而言,作为孔子的儿子和子思的父亲的孔鲤是最名不见经传的,但孔鲤一点也不自卑,也不焦虑,心态平和得很。据传,一天,祖孙三代人聚在一起,无事闲聊,孔鲤对父亲孔子说:你其实不如我,因为你儿子不如我儿子。转而,又对子思说:你也不如我,因为你父亲不如我父亲。此事是否真实,不可知。但孔鲤超乎常人平和的心态是必然的。他幽默风趣,谈吐洒脱,一点也不焦虑啊!孔鲤远远没有父亲和儿子“优秀”,但他健康,他这种积极不焦虑的心态,儿子不也成就大事了吗?孔子也不焦虑,正因如此,才有孔鲤的健康成长。如果作为圣贤的孔子,能够培养72贤,却教育不好自己的儿子,在今天还不焦虑死了?适当的焦虑并非坏事,但不能极度焦虑,更不能失去理性。教育是复杂的,因材施教永远是教育的王道。请家长记住:适合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