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魏公子列传》学习目标①积累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句式,准确翻译一些重点句子。②了解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这是个知识分子阶层。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他们能文善武,为各国统治者效劳,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其中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战国四公子,即魏国的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历史背景战国四公子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魏无忌,战国时魏国的贵族,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弟弟,魏无忌即信陵君,信陵君是其封号。信陵,地名,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境内。他与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并称为战国时期“四公子”。文章结构内容:文章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一、(1.2自然段)概述信陵君的身份、为人和他在当时的威望。二、(2-3自然段)叙写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三、(4-8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开端(4段):秦围赵,魏不救。发展(5-6段):魏公子求救于侯生。高潮(7段):魏公子夺兵权,救赵国结局(8段):魏公子救赵失国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昭王死后,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公子为人仁厚而待人谦虚,士无论有才能还是没有才能,他都能够谦虚地以礼相待,决不因为自己富贵而对人傲慢。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因此,周围数千里内的士人都争先恐后地归附于他,招致的门客多达三千人。在这个时候,因为公子的贤明、门客多,各诸侯国十多年来不敢用兵谋攻魏国。第一部分所写的内容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明确:文章第一部分主要写信陵君的身份地位及性格特征,为人仁慈谦恭,食客三千,名高势大,身系魏国安危。这部分的概括介绍,突出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品质,起了统摄全篇的作用。文章的后两部分就具体描写信陵君如何“仁而下士”的以及他“仁而下士”所获取的成果。3、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魏国有个隐士叫侯赢,七十岁了,家境贫寒,是大梁城夷门看守城门的人。公子听说此人以后,便派人前去拜访,并想送给一份厚礼。侯嬴不肯接受,说:“我几十年来修养品德,坚持操守,决不会因为看守城门而家庭贫困的缘故就接受公子的厚礼。”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于是公子就大摆酒宴,大会宾客。等到大家坐定以后,公子带着随从车马,空出车上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守夷门的侯生。侯先生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帽,就径直上了车子坐在公子空出的尊贵座位,丝毫没有谦让的意思,想借此观察一下公子的态度。关于座次在古代一般是尊右卑左的,成语有“无出其右”的说法;而“左物”是下物,“左迁”为贬官,“左道”为邪道。但在乘车时,则正好相反。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居于右位的叫“车右”,亦名“骖乘”,职责在于防止车子倾斜或受阻,保护居左尊者的安全,一般由有能力的人担任。因此文中的“虚左”就是“空出尊位”的意思。这个句子后来演变为成语“信陵虚左”或“虚左待贤”。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可是公子手握马缰绳更加恭敬。侯先生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街市的屠宰场,希望委屈一下车马载我去拜访他。”公子立即驾车前往进入街市,侯先生下车去会见他的朋友朱亥,他斜眯缝着眼看公子,故意久久地站在那里,同他的朋友聊天,同时暗暗地观察公子。公子的面色更加和悦。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在这个时候,魏国的将军、宰相、宗室大臣以及高朋贵宾坐满堂上,正等着公子举杯开宴。街市上的人都看到公子手握缰绳替侯先生驾车。公子的随从人员都暗自责骂侯先生。侯先生看到公子面色始终不变,才告别了朋友上了车。到家后,公子领着侯先生坐到上位上,并向全体宾客介绍了侯先生,满堂宾客无不惊异。。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大家酒兴正浓时,公子站起来,走到侯先生面前举杯为他祝寿。侯先生就对公子说:“今天我侯嬴为难公子也够劲了,侯嬴只是个夷门的守门人,而公子却亲自委屈驾车在大庭广众之中迎我侯嬴,本不该再去拜访朋友,今天公子却特意陪我去拜访他。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但我侯嬴为了成就您的爱士之名,所以故意让公子的车马在市中停了好久,又去拜访了朋友,以此来观察公子的态度,而公子却更显得恭敬。市中的人都认为我侯嬴是小人,而认为公子是能礼贤下士的德行高尚的人。酒席散了,侯生从此便成了公子的座上宾。作者怎样体现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明确:作者选用典型事例:第一件事是“往请,欲厚遗之”。当侯生不肯受时,信陵君反而更优厚地以礼相待。第二件事是陪侯生拜访朱亥。第三件事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自迎夷门侯生并遍赞宾客。第2段哪些细节体现了信陵君的“仁而下士”?主要运用什么方法写信陵君仁而下士、求贤若渴的思想性格的?①虚左②执辔愈恭③颜色愈和④色终不变⑤引侯生坐上座,遍赞宾客⑥为寿侯生前对比、衬托手法信陵君仁而下士侯赢从骑宾客市人侯先生对公子说:“我所拜访的屠夫朱亥,这个人是个贤能的人,只是人们都不了解他,所以隐没在屠夫中罢了。”公子曾多次前往拜见朱亥,朱亥故意不回拜答谢,公子觉得这个人很奇怪。4、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3.4段是本文的第二大部分。具体写信陵君亲迎侯嬴,表现他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详写信陵君与侯嬴的交往过程,略写与朱亥的交往过程。详略得当。这是他“仁而下士”的表现。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件事,发生在周赧王五十七年,即公元前258年,当时属战国末期,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40万。秦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完成统一中国的计划。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信陵君认识到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背景5、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秦昭王已经在长平大败赵国军队,接着进兵围攻邯郸。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给魏王和公子送信来,向魏国请求救兵。魏王派将军晋鄙带领十万之众的部队去救赵国。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秦昭王得知这个消息后就派使臣告诫魏王说:“我就要攻下赵国了,这只是早晚的事,诸侯中有谁敢救赵国的,攻取赵国后,一定调兵先攻打它。魏王很害怕,就派人阻止晋鄙不要再进军了,把军队留在邺城扎营驻守,名义上是救赵国,实际上是采取动摇不定的两面策略来观望形势的发展。6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平原君使臣的车子连续不断地到魏国来,频频告急,责备魏公子说:“我赵胜自愿依托魏国跟魏国联姻结亲的原因,就是认为公子的道义高尚,能把别人困难的事情当作自己的急事来处理。如今邯郸危在旦夕,早晚就要投降秦国,可是魏国救兵至今不来,公子能帮助别人摆脱危难的精神又表现在哪里!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再说公子即使不把我赵胜看在眼里,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你的姐姐吗?”公子为这件事忧虑万分,屡次请求魏王赶快出兵,又让宾客辩士们从各个方面劝说魏王。魏王由于害怕秦国,始终不肯听从公子的意见。7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公子估计终究不能征得魏王同意出兵了,就决计不能自己活着而让赵国灭亡,于是请来宾客,凑集了战车一百多辆,打算带着宾客赶到战场上去同秦军拼一死命,与赵国人一起死难。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明确:当时,“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邯郸”(长平之战,赵国重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使40万士兵被活埋,因而兵力空竭,只有依赖外国的援兵)。赵国局势非常紧张。信陵君的救赵就成为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明确: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由此可看出他自私、怯懦,屈从于秦国的压力,而取观望态度。信陵君则明确救赵即自救,见义勇为,“数请魏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公子带着车队走过东门时,去见侯先生,把打算同秦军拼一死命的情况全都告诉了侯先生。然后向侯先生诀别准备上路,行前侯先生说:“公子努力干吧,老臣我不能随行。”公子走了几里路,心里不痛快,自语道:“我用来对待侯先生的礼节算是够周到的了,天下无人不晓,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如今我将要死难可是侯先生竟没有一言半语来送我,我难道对待他有闪失吗?”于是又赶着车子返回来,想问问侯先生。侯先生一见公子便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公子会回来的。”又接着说:“公子好客爱士,闻名天下。如今有了危难,想不出别的办法却要赶到战场上同秦军拼死命,这就如同把肥肉扔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作用呢?如果这样的话,还用我们这些宾客干什么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公子待我情深意厚,公子前往可是我不送行,因此知道公子恼恨我会返回来的。”公子连着两次向侯先生拜礼,进而问对策。侯先生就让旁人离开,同公子秘密交谈,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经常放在魏王的卧室内,在妻妾中如姬最受宠爱,她出入魏王的卧室很随便,只要尽力是能偷出兵符来的。兵符,亦称虎符,古代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多以铜制成虎形,中剖为二,可分可合。左半交给统军的将领,右半留在国君手中,如果国家有了战事或新的命令,则派使者持右半虎符前往传达,左右符合,方可生效。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我还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死,如姬报仇雪恨的心志积蓄了三年之久,从魏王以下的群臣左右都想为如姬报仇,但没能如愿。为此,如姬曾对公子哭诉,公子派门客斩了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