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味道——豆腐脑散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家乡的味道——豆腐脑散文家乡的味道————豆腐脑散文在我的家乡陕西乾县,有一种地方特色小吃,叫豆腐脑,是父老乡亲最为钟爱的美味之一。相传,汉朝时,淮南王刘安不务政事,醉心于长生不老之术,为了寻求灵丹妙药,他召集术士用黄豆和盐卤来炼丹,结果“炼”得雪白细腻的豆腐,因其细嫩如脑,遂得名“豆腐脑”。后经民间改良传承至今,经久不衰。因水质矿物质丰富,乾县豆腐脑劲道有力、搅而不散,而且调料讲究、味道独特,在关口名小吃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在幼时的记忆中,黄昏的村里总会有卖豆腐脑的小摊贩,沿街叫卖。一根扁担,前边挑起一个放置调味品、碗勺等其他物品的木制工作台,后边挑起一个盛满豆腐脑的罐子,这就是一个豆腐脑摊的“标配”,跟随着它的主人,走街串巷,给这一传统美食的忠诚粉丝送去一承不变的味觉享受,也给那个时代贫穷闭塞的农村生活注入了一丝欢乐。小摊往往会占据村子中央或者重要路口,等待顾客。顾客一到,摊主便会麻利地从罐里盛出洁白如玉、冒着热气的豆腐脑,像变魔术一样,从各种各样的瓶瓶罐罐里调入油盐酱醋、蒜泥、油泼辣椒等调味品,一碗红白相间、香味四溢的豆腐脑便递到顾客面前。每一次掀开罐盖,一股人间美味便飘出来,飘到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面前,久挥不去。一时间,人们便从各个方向聚拢过来,将小摊围得水泄不通。吃的细细咂嘴弄舌,吃不起的便只有吞咽口水。老人们坐在四周闲谝,小伙伴们有的围在摊子四周,有的打闹。等到该吃的吃过了,摊主便收拾停当,重新挑起扁担赶往下一个村子。老人和小孩们不管有没有享受美味,也像参加完一次盛会似的,心满意足地回家。刘老三祖上三辈做豆腐脑、卖豆腐脑,娶媳妇、盖房子,家里大大小小的开销全靠着刘老三肩上这根扁担。这天,像往常一样,他来到后街,几个老主顾都吃完后,罐里还有大半罐豆腐脑,正当他准备走时,一户人家门里走出一个憨头憨脑的男娃。站在罐前瞅了瞅说:“还有没有,能让我看看吗?”,刘老三掀开盖,罐里还有一大半,按他的估计,还能盛40碗。“估计不够我一个人吃的”。刘老三脑子里嗡的一下,两眼瞪着面前这个憨小子,“狗日的碎怂,吹牛的口气挺大”,“在我屋里,我饭量最大,我大也吃不过我,就这一下豆腐脑,我还吃不饱哩”,“看把你碎怂能的,你把这一下吃完,我就当请客了,不收你一分钱,你要吃不完,叫你家大人出来把这一罐豆腐脑的钱一开”,“你盛”。刘老三瞪大眼睛,周围的观众也屏住呼吸,专心享受着这场免费的热闹。一口气,这“碎怂”一连吃了十多碗,速度明显慢了下来,又吃了几碗,从原来的蹲姿变成了站姿,嘴里不停唏嘘。刘老三也趾高气扬地说:“让你个小狗日的吹牛皮,不行就叫你先人出来把钱一开,让这些老少爷们跟着享一下口福”,周围的观众开始哄笑,发出激动的喊叫。又吃了一碗,“有点辣,我回去喝口水就来”,“碎怂”飞快跑回家去了,“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谅你也跑不了”。过了一会,“碎怂”慢吞吞走出来,坐下,端起盛好的豆腐脑,又一阵风卷残云,一罐豆腐脑吃完了。刘老三的眼睛瞪得更大了,坐在他那小方櫈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一罐豆腐脑,整整43碗,21.5元,两张大团结,刘老三不相信他会输,但他确实输了。他一冲动就上了这“碎怂”的当。原来,这是一对从外村来串亲戚的孪生兄弟,不仅从长相上连他们的父母都难以分辨,甚至衣服都是一模一样,刘老三和村里的其他人都是第一次见,根本不知道这“碎怂”的底细。刘老三灰溜溜地挑起担子走了。几天后,他才知道自己是如何输给了一个乳臭未干的“碎怂”,悔得直跺脚。很多年前这个发生在我们村里的故事,成了很多年后,我常常讲给女儿反映那个时代里农村生活的一个生动写照,它的潜台词写满了贫穷、无奈。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之下,家乡人的收入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好,农村面貌大变样,记忆里的豆腐脑摊早已成为历史的记忆,可豆腐脑仍然是乾县人招待亲朋的一道美味佳肴,不光什么时候想吃就能吃上,而且走出了家门,上了不少大城市大饭店的餐桌。不管在哪里吃到一碗热腾腾的豆腐脑,都让我想起童年的往事,想起家乡的样子。也许这就是家乡的味道吧,不仅埋藏在我的味蕾里,而且扎根在我的记忆里。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