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行游记范例1500字左右梁山行游记范文1500字左右六月初的一天下午,天气晴朗,碧空如洗,应文学界的四位老师之约,我们五人一同驱车去梁山游玩,参观吴山寺,探访庄子塬。和我同行的这四位老师,个个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久仰他们的大名,却未曾和他们谋过面。这次和他们一起出游,又同坐一辆车,刚开始我有点自卑心理,觉得自己是初出茅庐的无名小卒,才疏学浅,和他们是格格不入,显得有点掬谨,很少和他们搭话。没想到这四位老师不但文学造诣高,而且见多识广,还很健谈。他们一路天南地北,聊东侃西,奇闻趣事,时事政治,生活琐碎,聊得是津津乐道,乐此不疲。见我不多言语,他们好像看穿了我的心理,便主动和我搭讪,询问我家的一些情况。看他们都很随和,我思想便放松下来,很快和他们拉近了距离,打成了一片。我们的车子沿着312国道一路向北前行,经过一座座村庄,穿过一片片农田,掠过一排排树木,不知不觉间,车子已到了吴山寺门口。刚一下车,便有一股淡淡的檀香味扑鼻而来。吴山寺位于陕西、乾县、梁山镇,吴店乡三合村吴山顶端西侧,该寺由来已久,应为元朝以前所建。寺院面积南北长90米,东西长75米。寺内现存有元代至元二十年所立石碑一通,清代碑额一块,上面有浮雕二龙戏珠图案,并书“圣旨”二字,被当地人称谓“圣旨”碑。据现存于吴山寺的元代碑石记载,元世祖皇太子曾在此修心养性。元后至清末,该寺屡遭兵燹,房屋尽毁。所幸,几经沧桑,时至今日,古寺建筑墙基仍清楚可见。寺内有中殿、上殿、禅房,东西配房。我们先在中殿烧了香,磕了头,添了一点香油钱,祈求佛祖保佑我们财源广进,平安、健康、万事如意。然后我们来到中殿东侧,那里有古井一口,传为周赧王所凿,此井、水旺味甘,被当地人称之为“御井”,现不知何故,这口井已成枯井,但因它浸染着历史,走近它,似乎仍清流汩汩,潺潺有声。中殿西侧是厨房和卧房。上殿现已夷为平地,这块平地中间立有一块用红绸布包裹着的石碑,上面写着“奠基二字,听寺院居士讲,这里马上要新修重建一座雄伟的大雄宝殿。中殿与上殿中间东侧,有古柏一棵,高约15米,树身周长3.10米,枝繁叶茂,高耸挺拔,千年来默默地守护着吴山寺这块净土,站成了人们眼中的一道风景。(注:寺内的古井,古柏,于1983年已被县人民政府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名单)。寺院僧人勤朴节俭,自给自足,在大门通往中殿的道路两旁,种有蔬菜和花草,这些蔬菜花草,似乎吸收了寺院的灵气,长势喜人,花儿娇艳,蔬菜葱翠鲜嫩,给这个清幽,静寂的寺院平添了几分暖色与灵动,同时也慰籍了僧人的味蕾,美化了寺院的环境,可谓一举两得。也许是因没逢庙会,也许是因吴山寺地理位置比较偏避,不为人所知,我们去时寺院里没有前来进香的人,只有四位居士和一位年轻和尚,显得有些冷清。见我们五位到来,他们都很热情,等我们参观完,急忙招呼我们就坐喝水,并且这位年轻和尚还给我们介绍了吴山寺的一些概况。在闲聊中,得知这位年轻和尚是湖北人,刚来吴山寺不久,他年龄大约三十四五岁,人白白净净,长得慈眉善眼,高大魁伟,一表人才,说话斯斯文文,谈吐不凡,有点出家人的和善之气。以前我对年轻人,特别是男孩子出家有偏见,甚至觉得他们是另类,认为他们年纪轻轻走这一步,是在逃避社会,怕吃苦,没有担当,没有责任心。经历了世间的一些纷纷扰扰,悲欢离合,尝过了生活的苦辣酸甜后,我慢慢的改变了看法。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活法不同,信仰也不同,没有感同深受,是不应该对别人妄下定论。在和这位年轻和尚交谈中,见他神情坦然淡定,待人彬彬有礼,突然对他有了几分敬意。像他这么年轻,能够皈依佛门,怀揣寂寞,搁浅尘世纷扰,伴青灯古佛,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意志力。心中冥想,自己若是遁入空门,是否能抛却尘世繁华?是否能剪断人间儿女情长?是否能让自己这颗浮躁不安的心归于纯真与宁静?无法肯定。既然不能为之,唯有让曾经的那些风花雪月,前缘宿债,随着夏日的凉风,伴着吴山寺的净气,飘荡于天际,回荡在生命的轮回里,使精神世界拥有一份云水禅心。在吴山寺内,我们大约停留了四五十分钟,然后出了寺院大门。大门正东边是一片果林,枝间挂满了套上纸袋的青果。西边是一片用塑料薄膜罩着的不知名的植物,白色的塑料薄膜在阳光照射下泛着银光。正南边远处是一大片麦田,直通吴山脚下,地势高低不平,起伏着黄灿灿的麦浪。近处是一块空地,距离寺院大门三四十米处有一座墓塔,塔上刻有:圆寂比丘————忠老和尚之墓塔,此塔立于2021年4月2日。我们在那座墓塔周围转悠了一会,拍了几张照,然后在傅老师的提议下,又向庄子塬出发。当车子起动时,回眸吴山寺,静寂,肃穆,它如一本厚重的史书,在乾州梁山这块厚土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翻着它泛黄的书页,演绎着古往今来的沧桑岁月。庄子塬位于陕西,咸阳,乾县城西北50华里处的梁山镇龟盖山下。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群星灿烂,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庄子就是其中之一,同时,他还是哲学家,文学家,道教学家。据史书记载,庄子曾西游到秦地,隐居乾县梁山以北的龟盖山,此地因此得名庄子塬,他就是在这里挥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南华经》。因为著《南华经》庄子被道教尊为祖师,列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号“南华真人”。我国道教有“南有楼观台,北有庄之塬之说。据史料记载,庄子塬至今仍有庄子当年活动过的历史痕迹,并且在庄子塬村的南沟,有条三里长的长洞,当地人叫“修行洞”,我们五人想去一探究竟。梁山境内地貌分为:南部的黄土台塬区、中部的带状平原区,北部的丘陵沟壑区三个地形地貌,庄子源这一带的地势属于后者,丘陵沟壑地貌。我们的车子在这沟壑纵横,弯弯曲曲的路段行驶,隔窗环顾四周,一片片的果园,碧绿葱茏;成片的麦子黄灿灿的闪耀着金光;绿草镶嵌在金色的麦浪中,随风摇曳。满目的绿,满眼的黄,高低起伏,层层叠叠,交相辉映,滴翠流金,犹如一幅精美的画卷,使人心旷神怡。正在陶醉间,车子已行驶在庄子塬腹地,由于山路崎岖狭窄不好走,车子只能停留在半山腰,我们五人便下车徒步向山下前行。走在这蜿蜒的山野小路,鸟叫虫鸣,悦耳动听,花儿,草儿,树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风儿不时地拂过耳畔,撩拨着发丝,参杂着乡间独有的泥土、花草的气息,直抵心扉,忽觉神清气爽,下山的脚步一下子便轻快了许多。大约走了半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被山下的一条沟挡住了脚步。驻足观望,这条沟如一条绿色长龙,黛墨横卧,大小丘陵延绵起伏,沟壑山峦叠翠,绿意盎然。正要拿起手机拍照,听到有位老师说:“你们看对面那个山,像不像乌龟?”我便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像!太像了!左边是头,右边是尾巴,还有四条腿呢。”我被眼前这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神奇画面震撼,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声。听这位老师讲,那就是龟盖山,据说龟盖山上有一个洞,庄子就是在那个洞驻足修道,并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巜南华经》的,也正是因巜南华经》,庄子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成为充满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庄子距我们已有两千多年,听起来他离我们很遥远,却似乎又很近,近到他的灵魂,他的思想无孔不入,无处不在,仿佛他就活在我们身边,比如他的一些富含哲理的经典名句:“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等等,无一不触动我们的内心,涤荡我们的灵魂。他不避世不入世,淡泊名利,返璞归真,独往于天地间,追求自由与浪漫,足以见其精神已超越世俗之外的境界,值得我们敬佩。在当今浮华喧闹的世界,我们需要有庄子那种淡然洒脱的处世之心,守住心中的一片淡定安宁,笑对世事沧桑,淡看风云变幻,坦然从容地过好这一生。看见了对面的龟盖山,我们喜出望外,兴致盎然,迫不及待地想去走近它,便不顾烈日当头,不顾脚下坑坑洼洼,高一脚低一脚地沿着杂草丛生的沟岸边,寻找去龟盖山的路。可因我们对这一带的地理位置不熟悉,找了半天,没有找到去沟对岸的路,只有带着遗憾,带着依依不舍离开。也许是老天怜惜我们走山路辛苦,在返回途中,先是让我们发现了几棵杏树,后又让我们在小路旁的空地碰到一大片野苋菜和灰灰菜。杏子刚好成熟,黄中透着红,在绿叶间闪闪烁烁,我们上前采摘了一些,吃在嘴里,酸甜爽口,解了喝,犒赏了肠胃。野苋菜和灰灰菜,似乎专为我们而生,长有半尺多高,翠绿鲜嫩,密密麻麻,长满一地,不一会,我们每个人手中的袋子都是鼓囊囊的,想想第二天就可吃到香喷喷的苋菜疙瘩和灰灰菜卷煎饼,顿觉口舌生香,馋涎欲滴。返回途中,凉风徐徐,从车窗拂过,心情荡漾,感慨万千。平日自己生活圈子小,交际面窄,孤陋寡闻,做为一个地道的乾县人,对乾县的历史,人文,地理知识却知之甚少,要不是这次有幸和这几位才华出众的老师们同行,便不知梁山镇有个吴山寺,也不会知道庄子塬是因庄子曾在这里落过脚,修过道而得此名,更不会懂得乾县梁山镇有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难怪人常说,“与高人为伍,与智者同行”。这次梁山之行,增长了知识,结识了新朋,放飞了心情,收获满满,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