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国学是什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国学基础第一讲:国学是什么?课程提要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国学概念的历史回顾二、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新国学的历史任务引言一:“国学”的出典《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孙诒让《周礼正义》周代的“国学”只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此后朝代更替,国学逐步由“小学”演变为高等学府,国学成为国家最高层次的学校——国子监。引言二:“国学”的时代命运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1927年钱穆《国学概论》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国学”作为某一学问、学术的称呼始自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吞噬,1889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它在强调和维护中国文化“主体性”方面。随着中国逐步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此种“主体性”日益受到威胁。面对“五四”前后出现的“全盘西化”与中国文化的危机,一批学者提出了“国粹”、“国学”、“国故”、“国故学”等概念。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民族与国家的危亡是当时压倒性的问题,学术界当然不能回避时代的主题。然而,国学的概念虽然出现了,国学内涵的阐释却众说纷纭,未能趋于一致。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提到“国粹”一词。1902年秋,梁启超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国学报》,“以保国粹为主义”,使用了“国学”一名。几个月后,梁启超又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多次提及“国学”。此后,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沈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海宁王静安先生墓碑铭——陈寅恪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庚子义和团一役以后,西洋势力益膨胀于中国,士人之研究西学者日益众,翻译西书者亦日益多,而哲学、伦理、政治诸说,皆异于旧有之学术。于是概称此种书籍曰“新学”,而称固有之学术曰“旧学”矣。另一方面,不屑以旧学之名称我固有之学术,于是有发行杂志,名之曰《国粹学报》,以与西来之学术相抗。“国粹”之名随之而起。——1935年王淄尘《国学讲话》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世界各国皆有其国故、有其历史,问题是“这国故经史,是不是算一种学问”?倘然国故可以成为一种学术,那全地球上的各国,每一国都有他自己的国故;为什么却不听得有英国故学、法国故学、德国故学的名称传说呢?所以国故实在算不得是一种学问。——许啸天《国故学讨论集·新序》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国学倡导者的出发点最初不在研究而在保存,以养成国民的爱国心,所以强调“抱残守缺”,政治或文化关怀明显高于学术追求。国学、国粹、国故等概念代指中国旧有学术,蕴涵了强烈的民族情感。但是,这些称呼却过于笼而统之,显得空洞无物,不知所云,经不起现代学术研究的质疑,无法就其内涵加以说明。西学的精密系统日益影响国人的学术旨趣。学界遂开始借鉴、参考西方学术分类方法,对国学概念的内涵加以说明。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的人,才可以去研究国故——毛子水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晚清民初的刘师培首次将作为学术的国学分门别类归属为众多学科。1905年《周末学术史序》刘氏“采集诸家之言,依类排列”,将春秋战国的各种思想学说,划分为心理学、伦理学、论理学、社会学、宗教学、政法学、计学、兵学、教育学、理科学、哲理学、术数学、文字学、工艺学、法律学、文章学16大门类,条分缕析地加以介绍与概括。1907年,他又以“分科讲授”、“以国学为主”为宗旨,为拟办的国粹学堂,起草了《拟国粹学堂学科预算表》。其中设计的学科分类,包括有经学、文字学、伦理学、心性学、哲学、宗教学、政法学、实业学、社会学、史学、典制学、考古学、地舆学、历数学、博物学、文章学、音乐学、图画学、书法学、译学、武事学等21个学科。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章太炎于1906年9月在东京发起“国学讲习会”,不久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学振起社,其“广告”云:本社为振起国学、发扬国光而设,间月发行讲义,全年六册,其内容共分六种:(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此时的章太炎刻意将中国传统学问中的经部之学略去,突出诸子之学的地位,当然有其用心所在。稍后在阐述关于“国学”的作用时,又说: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国学概论》)是又明确将“经”学在传统学术中的重要地位重新作了补充阐发。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刘师培、章太炎二人均不同程度保留了传统学术知识的分类方法与名称。这种传统学术知识分类与西来知识分科并存的分类当然不尽严格,也难称允当。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合和矛盾之处。如传统的经学门类就难以用一类或几类西方知识分科对应。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1919年3月,朱希祖在《北大日刊》上,发表了《整理中国最古书籍之方法论》一文。我们中国古书中属于历史的、哲学的、文学的,以及各项政治、法律、礼教、风俗,与夫建筑、制造等事,皆当由今日以前的古书中抽寻出来,用科学的方法,立于客观地位整理整理,拿来与外国的学问比较比较,或供世人讲科学的材料。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朱氏第一次明确将近代西方学科分类体系移植过来,要将国学与“外国的学问”作了一次比较。与其说是“比较”,更毋宁说要用“外国的学问”分类将国学作了一次切割、重整。“外国的学问”当然就是指当时欧美列强的学问。此说一出,应者云集。当时学术领军人物如梁启超等人均撰文表示赞同。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1929年何炳松在《论所谓“国学”》(《小说月报》第20卷第1号,1929年1月)大声疾呼说:请国学家降尊纡贵来做中国学术上一小部分的彻底研究工作!……让我们大家分头都藏到“壁角”里去,老老实实做一点文学的、史学的、哲学的、科学的或者其他各种学术的小工作。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真正为国学进行分科且影响至巨的首推胡适。1923年,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胡适拟订了一番具体而微的规划:我们理想中的国学研究,至少有这样一个系统,中国文化史:(一)民族史、(二)语言文字史、(三)经济史、(四)政治史、(五)国际交通史、(六)思想学术史、(七)宗教史、(八)文艺史、(九)风俗史、(十)制度史他又肯定的说:“国学的系统的研究,要以此为归宿。”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1925年清华大学设国学研究院,其章程规定:“先设国学一科,其内容约为中国语言、历史、文学、哲学等”。时任研究院主任的吴宓又补充说:“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当时,除北大、燕大、清华、厦大等大学普遍设立国学研究所外,中学也有国学科目。清华国学院的国学分类已经与现代学科体系无二异,更区别于前文所引章太炎所阐述国学的内涵。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南京的东南大学在其早期成立的国学研究会中,仍还是以经学、小学、史学、诸子学、诗文学等旧式分类法来“分部”设科;然而,在北大研究所国学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等国学分类的巨大影响之下,它也不得不调整取径,从而在《东大国学院整理国学计划书》中,改采科学、哲学、文学之视角以“理董”国故,主张“从本国无数乱书中,抽列条理,成一有系统而发见原理原则之学术书”,并计划在书成之前,以十年时间为期,先行编撰一套有系统的学术长编,以作为将来撰著之取材。而它所拟列的学科项目包括有:中国民族史、中国语言文字史、中国思想学术史、中国文学史、中国诗史、中国词史、中国曲剧史、中国美术史、中国天文数学史、中国法制史、中国经济史、中国交通及国际交通史、中国农业史、中国商业史、中国工业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教育史、中国宗教史、中国风俗史。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提出者时间出处具体分类吴文祺1924年《重新估定国故学之价值》考订学、文字学、校勘学、训诂学曹聚仁1925年《国故学大纲》文学、史学、哲学、人生哲学、政治学、文字学、论理学、心理学、天文学、算学、其他科学、宗教、美术王易1932年《国学概论》经学、小学、哲学、史学汪震、王正己1933年《国学大纲》经学、史学、哲学、自然科学、文学、文章的派别、文字学、清代学术史马瀛1934年《国学概论》经学、哲学、史学、文学、其他学术钟泰1936年《国学概论》六书、声韵、章句、六艺、诸子、目录、汉宋异同、文章体制黄毅民1936年《国学丛论》语言文字学、文学史、经学、史学、哲学史、科学曹朴1943年《国学常识》语文、古物、书籍、经学、史地、诸子、佛学、理学、诗赋词典、散文和骈文、新被重视的文学、科学及艺术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当时的国学研究者希望一方面继承乾嘉朴学实事求是的精神,一方面吸收欧美现代学术方法,扩展视野,建立规范,创造出“新国学”或“适应新潮的国学”。总而言之,我们“新国学”的目的,乃是要依据了事实,就中国全民族各方面加以精详的观察与推测,而找出个五千年来文明进化的总段与分绪来。——刘复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国学分科的日益细密,体现了在对“外来的学问”分类认识的理解深入的同时,学术界对国学内涵认识的不断更新,对国学内涵进行了更多阐释。问题之一:分类的混杂无序、不够严谨,反映出两种文化知识背景的分歧;问题之二:在这样一把外来的手术刀切割之后,在新的知识形态背景之下还能够拼回一个完整有机的中国学术吗?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当时在学术界地位绝高、影响甚大的胡适曾说过: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学者们的初衷大约都是如同这样,希望借助“外来的学问”分类研究中国的传统学术,冀望实现对国故的重新整理与完整认识。然而,历经“外来的学问”分类学习、研究之后,这样的初衷逐渐与现实渐行渐远,历史现实与人们的理想拉开了距离。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国学研究,一方面是传统学术向近代、新时代生长,另一方面是近代西学扎根于中国。形式上,以经学为主导的传统学术格局最终解体,相应的学术体系遂至崩溃,而相关学科分支各自按照现代西学分类独立。内容上,转而重视实物与实地考察发现、重视下层民间地方社会甚于上层精英、逐渐开始学科整合互动。国学毕竟是转型之中,学术笼统模糊的概括、抽象的表达。一、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国学概念的历史发展回顾:伴随“西学”进入的“国学”艰难历程国学概念提出、内涵的异化(西学知识结构标准)、彻底放弃时代呼唤:从亚洲四小龙腾飞到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近年的国学热二、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学术分类也罢、学科分类也罢,都建立在相应的知识分类基础之上。知识分类决定了学术分类与学科分类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