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原则论文社会主义荣辱观论文浅析如何用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摘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而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对于荣辱观教育至关重要。只有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公正平衡的舆论态度并以正面宣传为主,才能用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舆论;党性原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上,我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荣辱观的教育和荣辱观的树立离不开和谐舆论。特别是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舆论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生活、群众情绪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积极营造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的舆论氛围,对于荣辱观教育至关重要。一、舆论导向要坚持党性原则舆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从来都是为一定的社会集团、阶级、政党的利益服务的,世界上不存在抽象的超阶级的舆论,更不存在绝对的“舆论自由”。我们的舆论宣传“作为宣传、教育、动员人民群众的一种宣传形式,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因此,舆论应该具有鲜明的党性。列宁在《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一文中指出,“坚持党性原则,党的报刊才不会偏离方向”。毛泽东曾说过:“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立足点是新闻有阶级性、党派性。”在1948年4月2日《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毛泽东又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应该把报纸拿在手里,作为组织一切工作的武器”。邓小平传承了这一思想,他认为:“中央决定了的东西,党的组织决定了的东西,在没有改变以前,必须服从,必须按照党的决定发表意见,不允许对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任意散布不信任、不满意和反对意见。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1]党的十五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性原则,一是要坚持毛泽东同志关于“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的教导,舆论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始终把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党的中心工作,自觉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要始终把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作为神圣职责,坚持团结、鼓劲、稳定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准确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情讴歌人民群众在改革和建设中的辉煌业绩,鼓舞人民群众为振兴中华而艰苦奋斗。三是要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分辨是非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特别是对那些钻改革开放的空子,打着各种旗号宣扬反马克思主义、反科学、伪科学的歪理邪说,欺骗群众、蛊惑人心、破坏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错误思潮和非法活动,要高度警觉,头脑清醒,旗帜鲜明,及时予以揭露,坚决斗争,绝不能任其泛滥,不为错误的东西提供传播阵地。[2]二、要坚持公正平衡的舆论态度(一)公正平衡的舆论来源于人文关怀早在1989年11月的一次重要会议上,江泽民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指出:要“按照党和人民的意志、利益进行舆论导向”。[3]“和谐社会”之“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主张多样、协调、公正、平衡,主张事物与事物之间、人与人之间配合得当、合理匀称、完美合拍。社会主义舆论在营造和谐舆论环境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掌握和保持社会舆论的公正平衡。在组织策划舆论宣传时,就应注意到客观事物的两重性、问题原因的多样性、正负效应的并存性,要瞻前顾后,综合考虑,切忌主观片面。在宣传党的意志、主张的同时,应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既要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精神深入人心,又要反馈基层群众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从而更好地加强党、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在反映热点难点问题时,就要选择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通过党和政府的工作可以解决的问题,就要在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化解积怨和矛盾,让大家看到“亮点”和希望。要引导人们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去作中肯的分析,找出切实解决的办法,推动实际工作。另外要体现舆论的公正和平衡,就必须高度重视老少边穷地区的人民群众、农村进城的打工一族、城镇的失业下岗人员,以及老弱病残和贫困学生等社会的弱势群体。要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为他们架构与社会各界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表现他们抗争命运,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和默默奉献的精神,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热情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给他们以足够的人文关怀。[4](二)公正平衡的舆论来源于真实舆论的公平公正来源于真实,这是根据舆论导向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而得出的,这是唯物主义根本原则。邓小平希望“我们的报刊、电视和所有的宣传工作都要注意”、“不能拿空话而是要拿事实”来解除少数人对中国是否会变资本主义的忧虑。1986年,针对有些人对某些改革政策看不顺眼的现象,他明确指出:“对这个政策有一些感到不顺眼,我们的做法是允许不同观点存在,拿事实来说话。”[5]邓小平指出:“无论是开会发言,写文章,都要进行充分的说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参加探讨和批评的人,首先要对讨论和批评的问题研究清楚。”“对有些与事实不符的批评,必要时也要提醒和说明”。在现阶段,坚持这一点必须有两个基本要求:首先,要用真实、准确的社会事实进行舆论导向。真实是正确舆论导向的生命线。我们的舆论宣传就是要告诉人民群众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成功及经验、失败及教训,让人民明白社会正在一步步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正在逐步完善、市场经济建设正在使我们的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富强文明现代化的中国必将会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其次,要客观、全面地宣传社会事实、防止片面性。我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要坚持下去不搞形式主义。人民群众正是通过舆论传播明白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反对的。现实生活复杂多样,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住一点不计其余是不可取的。局部不代表整体,局部的真实不代表整体的状况。因此,全面原则必须做到“点”、“面”结合,要从本质上、总体上以及事物的发展趋势上去把握事物的真实性。全面而非片面性,客观而非主观地,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正确舆论引导,为全面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造就良好的舆论氛围。[6]三、舆论导向要以正面宣传为主(一)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符合我国社会特性“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社会主义舆论宣传的基本原则,这句话体现了舆论导向与正面宣传为主的辩证关系。“团结、稳定、鼓劲”,是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内容,“正面宣传为主”是实现正确舆论导向的保证。舆论导向以正面内容为主还是负面内容为主,在许多国家有过争论。一种意见认为舆论应只报道正面内容,不登负面内容,理由是负面的内容容易唤醒本来潜存于下意识中的那些不合乎社会生活的欲望,从而产生反社会行动,破坏社会稳定。另一种意见认为社会本身有光明面与黑暗面,媒体报道犯罪,就是阻止犯罪的一种手段,报道对犯罪的制裁,就可以产生威慑力量。我们讲以正面宣传为主,是对这两种意见的辩证取舍。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舆论引导原则,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本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它的主流、本质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虽然在某些局部还存在着消极落后的因素,但它是非本质、非主流的。舆论宣传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就要抓住本质的东西,体现主流的东西,因此舆论宣传理所当然地要以正面报道为主,引导人们看清主流,辨明方向,看到希望,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而奋斗。只有抓住本质,才能体现本质的真实,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二)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般认为,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渡时期,通常被认为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或者叫“矛盾凸现期”,我国正处于这个发展阶段。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其实,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可能齐头并进,贫富之间的差距总是存在的,要看到我们正处于“矛盾凸现期”,但更要看到我们处于“黄金发展期”,在当前,社会发展中一方面产生了许多非社会主义因素,导致社会不和谐的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又对社会的和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荣辱观念,就是对经济、社会建设的调整、完善和提高,而且,所谓的矛盾高发期,是和失常的决策和不合理的发展相联系的,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的重视不合理现象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之间的关系,就能较好地解决各种矛盾。[8]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和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7]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顺利进行。参考文献[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王玺玉,申积来.关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几个问题[J].社科纵横,2000,(2).[3]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张志新.和谐舆论的三大标志[J].新闻三味,2006,(1).[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王雅君.社会转型期的舆论导向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7,(4).[7]郭玲玲.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新闻爱好者,2005,(11).[8]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