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国内很多研究发现,我国学生存在心理不健康的比率不容乐观,如:据杭州市的一项调查,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初中占13.76%,高中学生占18.79%,又据中国心理学会最新透露,根据一项对中国22个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中国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而前些年对几所大城市在校学生的调查,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随年级升高呈递增趋势。这些调查为人们敲醒了警钟,为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我校初三学生正处于面临升学这一人生转折期,对其心理状态和愿望进行调查可以更客观地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指导,促使学生健康地成长。二、调查结果与简要分析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参加调查的对象是初三(1)班91名学生,其中男生44人,女生46人。共发放问卷91份,回收后有效问卷87份。此次调查表明,我校绝大部分的初三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将近一半的学生压力程度一般。其压力源主要是学习任务与考试、人际关系、家庭问题、情感问题。当学生有心理压力时,很多人选择的是自己调适、求助朋友、鳖在心里等方法解决。问及当前的心理状态时,27%的人处于正常状态,21%的人比较健康,35%的人感到有些问题。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95%的学生认为很重要,并希望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心理互动,进行心理调查与测量,优化学校教育、管理与环境,开课或讲座介绍心理保健知识等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主要对以下心理学知识感兴趣:如何避免不愉快情绪、如何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如何矫正不良个性、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培养优良性格、学习心理问题辅导。三、结论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需求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一)家庭因素1、父母关系在众多家庭因素中,父母间的不良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父母关系不和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孩子生活在充满矛盾、父母的要求总不一致的环境中,家庭中缺少宁静、平和、幸福的氛围,缺少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一切条件,发生神经一心理病态的危险很大。2、父母期望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发展都是不利的,过高的期望会使孩子产生恐惧、挫折感、压抑、敌视等不良心理,过低的期望则容易使孩子对自我的评价过低,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3、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且还体现在对学校教育的效果起促进、干扰或者抵消的作用上。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不良的影响,家长采取“态度不一致”、“以压力为主”、“歧视”、“经常打骂”等不良教养方式与学生个性、智力以及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有一定的关系。4、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许多心理学工作者研究了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孩子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家长本身的不良思想道德素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严重危害,这种危害主要表现在:当孩子发现父母品行不良时,自尊心会受到伤害,心理上会蒙上消极的阴影,产生沮丧、怨恨、烦恼和自卑等心理。个性的消极使他们厌恶集体、厌恶家庭,一旦接触了坏朋友或不良思想,特别容易走上歧途;父母自身不正的家庭,父母亲在孩子心目中丧失了威信,无法合理地管教孩子,孩子不信任父母,容易产生虚伪、自私自利等不健康心理。5、家庭其他重大生活事件对儿童青少年影响较大的家庭重大生活事件主要有:父母离婚、父母下岗、亲人生病、去世等。(二)学校因素1、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往往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当前,不少学校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这无形中给教师和中学生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教师为了学生能考出好分数,采取违反学生心理健康原则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措施,如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等,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紧张状态,容易出现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减退、厌学等心理行为问题。2、教师素质学校对学生心理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教师的素质,因为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教师队伍的素质,如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情绪情感、个性和意志品质等,都对学生起着感染作用。3、学校人际关系学生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会使学生充满归属感和安全感,其心理也会得到健康发展;相反,一个师生关系紧张,在班集体中遭到否定、排斥、冷淡,受不平等对待的学生,必然会产生敌对、自卑、焦虑、恐惧情绪,这对其心理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4、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类,这两种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都起着熏陶作用。(三)社会因素1、社会环境这里所指的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局面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道德观等,从出生之日起就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每一个人,使他们逐渐形成理想、信念、世界观、需要、动机、兴趣和态度等心理品质。不同的文化对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同影响,其中有些是健康的,有些则是不健康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社会信息作为媒介的,健康的社会信息,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不健康的社会信息,则会造成种种危害。2、社会风气社会风气与学生的关系就像自然气候与植物的关系一样,社会风气可以通过家庭、同伴、传媒等途径影响其心理健康。不良风气会使一些学生的心理受到扭曲,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3、学习生活环境处于不同学习生活环境的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相同。有研究发现,城乡密度、环境污染、噪音等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的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存在明显影响。如生活在城市的.学生,由于住房单元化,同邻居伙伴的交往明显减少,这种状况不利于他们的社会化,使其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还有研究发现,人口密度过大与青少年犯罪率有密切关系,精神疾病以及其他心理变态也与人口密度有关。大城市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日新月异,导致了大量过量信息的产生,使人们的心理严重“超负荷”,拥挤使人们更容易产生矛盾、争吵,生活在其中的学生也容易产生心理紧张,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4、社区环境社区是指若干群体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内形成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如街道、住宅小区、村庄、小镇等。社区对生活在其中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社会传媒示社区环境产生的。由此可见,应尽快采取相应措施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根据当前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合理安排课程结构,优化学校教育环境。对于课程的安排,应考虑不同学科的学习疲劳值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变化,做到文理交叉,音、体、美穿插于文理之间,使学习活动能够动静结合,劳逸相间。此外,多开展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并且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以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二)加强对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形成正确的引导。受中国传统意识的影响,也受社会、学校的片面人才观的影响,许多家庭存在着“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智育中心论”等错误的家教观念。致使学生与家长存在许多矛盾冲突,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这就需要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能主动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共同探讨出有效的教育方式。(三)团结教育工作者的力量,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是关注学生心理,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广泛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并结合本调查中体现出的不同特点设计适合不同阶段学生心理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另外,利用多种途径渗透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班主任工作等。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教师还是行政人员,都应以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为己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四)时刻加强心理咨询的宣传工作,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自愿咨询,通过寻求心理咨询解决问题。并且做好预约工作,合理安排咨询室的开放时间,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五)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成为学生的表率。具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应该善于约束自己,充满爱心,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能接纳学生的行为,尊重学生的人格,乐于帮助学生,进入学生内心世界,分享学生情感体验,能理解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