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一、引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以及中国加入WTO促使中国金融业的逐步放开,使得商业银行要同时面临来自国内银行业之间和来自国际金融巨头的激烈竞争。针对这种形势,商业银行应把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来抓,严把信贷质量关,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理,保证信贷资产业务的健康发展。高莉(2009)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不高,信贷资产存在比较大的风险隐患,其直接表现就是银行体系中(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积压下来的大量不良信贷资产给商业银行盈利带来了压力,甚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金融体制正常运转的主要障碍。本文着重关注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与控制问题。通过分析商业银行信贷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提出了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建议。二、信息不对称在信贷市场中的体现传统经济学认为,市场是万能的,通过自由竞争可以实现市场资源的自由配置。但是信息经济学的出现打破了这一观点。信息经济学认为,现实世界中信息是不完全的,或者是不对称的。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市场价格机制不再是使市场均衡的最有效的制度安排。这种信息分布的不对称性,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行为在理论上就称作“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未必能带来最高的效率,也即“不仅要有产品的市场方式,信息本身也要有市场”。其特征如在旧货市场上,由于买者出价过低,卖者又不愿提供好的产品,从而导致次货的泛滥,其最终的结果是旧货市场的萎缩。而因为这种信息不对称,买旧货的人难以完全信任卖旧货的人提供的信息的情况,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刘芳,2008)。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在银行信贷市场也同样存在。在高莉(2009)的研究中,其指出金融系统在经济中扮演关键的角色,是因为当它正常运行时,可以将拥有富余储蓄人的资本导向需要资金进行生产性投资的人,从而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在商业银行信贷活动过程中,商业银行和企业获得的信息是不相等的。这很容易导致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结果产生不良贷款。在信贷市场上,商业银行和企业代表不同利益的主体,分别扮演着委托人和代理人的角色,两者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作为委托人,面临着贷款回收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作为借贷者的企业处于信息优势位置,作为放贷者的商业银行处于信息劣势位置。企业是否会履行偿债义务取决于其主观意愿及还债能力,同时企业为了个体的利益,往往倾向于向商业银行传递一些有利于借贷的信息而隐瞒不利于借贷的信息,这就产生了利用虚假的承诺来谋取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三、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因信息缺乏而在金融制度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分别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李宝莹,2011)。逆向选择是在交易之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道德风险是在交易之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一)信贷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信贷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商业银行与借款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是商业银行与消费信贷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与借款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源于企业在信息中处于优势地位,而银行则处于信息中的劣势地位。企业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状况,而贷款银行却只能凭借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等资料判断企业的真实情况,提供虚假的信息给银行,骗取贷款。当银行接到企业的借款申请和提交的资料时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为了避免承担较大的信贷风险,银行只好减少贷款投放量。双方博弈的结果导致银行出现所谓的“惜贷”现象,致使一些收心履约的企业反而失去了活的贷款的机会。商业银行与消费信贷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商业银行不能全面地掌握信贷消费者的资信状况。商业银行对消费信贷者的收支状况、偿债能力等无法全面掌握。为了防范消费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只好设置高消费信贷的门槛,这也是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消费者也不能完全了解商业银行的贷款条件和费用以及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资信评价结果。一是由于我国目前缺乏保障信贷消费者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贷款人对消费者的资信调查和评估结果也没有法律的形式保证消费者有权利进行审查。(二)存款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在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商业银行评级制度,银行也没有定期向公众披露财务信息。大多数存款人只能从银行的网站上等获取有限的公开资料和信息。这使得存款人在选择银行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但是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作为债务人显然比存款人处于信息优势的地位,商业银行了解自身的信用状况、财务水平和盈利情形。上述分析体现出在存款关系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四、减少商业银行信贷活动中信息不对称的建议信息不对称对银行、企业交易行为的不利影响,在每一种经济体制中都存在。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银行在长达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解决办法,如利用同业的信息共享来查询,采用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的资信进行评级等,努力减轻这方面的负面影响。在我国这两个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一直未能很好得到解决。由于银行无法克服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障碍,也就导致了不良贷款产生的必然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和管理,面对信息不对称现象可能给信贷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就必须在日常工作中解决好信息的问题,应该在形成“多采集、快传递、重分析”的工作模式,注重信息流中各个环节的效率,解决好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保存)、分析(采用)工作,扭转过去的重采集、乱传递、轻分析的非理性工作模式。(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主要是指企业应将其资产处置、财务状况、风险等方面的信息按照法规要求向金融监管机构、投资者、债权人或社会公众进行报告或公示。首先必须要建立起统一的信息披露制度。现在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很不统一,各个地区,各个部门都有不同的信息披露制度和相关规定,多重标准给信息披露制度带来不规范性,这也造成同一企业因需要实现的目的不同,而向不同部门报送不同数据信息报表的情况。所以应该要求信息披露统一,要求报表的统一设计,达到统一指标口径。其次,金融监管部门对债务人信息披露的监管,把打击欺诈放到重要地位。企业的信息披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披露企业的资产质量状况、不良资产的处置和承担方式、企业内控机制建立健全的情况等;二是借助社会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和有关信息部门,对企业的财务信息和经营信息进行披露和报告,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公开程度;三是要着重披露与主要业务风险有关的指标及其变化情况,敏感会计科目的定义、运用和变化情况,以保证对资金应用的公开、公正和公平。(二)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渠道面对社会信息化的巨大挑战,中国的商业银行应学习借鉴外国银行的先进经验,区分大、中、小型客户采取不同的信息收信策略。对大客户委派客户经理专人管理,搜集企业全方位信息同时向专家咨询,注重专业信用评估机构对该客户的信用评级,对客户所在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专门研究等。对小客户采取联行征信方式收信信息,注重小客户的信用记录及非财务因素情况。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沟通渠道,要求在软硬件方面都有一个保证。首先,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个网络的组成应该包括内外两个部分,其中内部网络应该是一个向全体成员开放的公共网络,在这个网络上可以键入或下载各种信息;外部网络应该包括Internet和银行征信查询系统,包括从企业了解情况的同时应通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布的企业信用情况,人民法院的案件审理公告,行业市场状况分析等途径获取外部信息。同时一级分行应充分利用信息汇总的优势,及时向二级行发布信息,形成信息共享信息联网局面。并可在可能的情况下委派知名或业内等级较高的专业机构进行信息提供(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三)改进信贷风险等级评定制度总的来说包括: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贷款的风险等级管理和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首先,要建立银行内部掌握的客户资信评价体系,然后定期根据数据库中客户的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对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评价记录。运行方式上可由信贷前台部门推荐客户、收集填报资料,信贷管理部门独立地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其次,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对编造假报表、提供假信息谋求利益的交易者给以严惩。尽快将国会计标准与国际接轨,使会计信息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建立公开企业数据库,使商业银行能方便了解企业经营活动信息。加强会计、审计、企业信用评级等社会中介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对提供虚假审计报告和信用评级报告的公司、机构严加处理,对当事人追究法律责任,以保障商业银行所获信息的真实性。最后,要保证系统基础信息的真实性,特别是客户信息的真实性。企业在借款时倾向于提供虚假信息,因而银行要学会识别和判断一些企业制造的假信息,企业申请贷款时提供的信息只能作参考,只有经过仔细甄别后的信息才能输入系统,并且对输入系统信息的可信程度要划分不同等级,以便于在分析决策时参考。特别地,银行应主动地尽量去搜集客户的信息,加强对企业的约束。参考文献:1.王静,张丹岚.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6).2.李宝莹.浅析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企业导报,2011(20).3.刘芳.论信息不对称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J].时代经贸,2008(6).4.高莉.基于不完全信息理论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现代企业教育,2009(3).5.章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