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善用网络,文明上网第八单元目录第一节中职生的网络心理第二节中职生常见的网络心理问题第三节健康网络心理素质的养成目标与建议知识目标1、掌握网络心理的特征。2、了解常见的网络心理问题。3、明确维护健康网络心理的基本途径。1、能够正确使用网络,不沉迷于网络,不在网络空间违法或违反道德。2、能够认知网络心理的若干问题,能够使用合理方法解决网络心理问题。能力目标单元导语网络把人们带进了信息时代,而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更是把人牢牢固化于网络之中。由于网络具有信息容量大、互动、隐秘、方便、快捷、易检索等特点,深受中职生喜爱。中职生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也出现了与网络相关的心理问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心理健康的标准、网络心理障碍的出现,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手机上网,这些问题都值得中职生去思考。第一节中职生的网络心理一、中职生的网络心理需求剖析二、网络心理特征中职生正处在精力旺盛、求知欲强的人生阶段,手机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以及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多元的信息样态,可有效拓展中职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开阔其视野,满足其娱乐和学习的需要。中职生上网的目的和动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满足求知欲互联网是全球最大的“图书馆”和“信息库”,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科学、教育、艺术等信息都集中在互联网上。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接入的自由性,每个人都可以免费分享人类创造的所有文明成果。(二)自我实现在网络的虚拟时空里,很多现实社会的限制都消失了,任何人都是互联网的“主人”,网络社会人人平等,所有人都拥有话语权,可以针对某个事件或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由于网上虚拟的身份,中职生可以在网络上“扮演”与现实不同的角色,享受网络特有的平等、自由、成功、刺激的感觉,也可以在各种网络游戏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成为网络的“名人”和“高手”,甚至是“侠客”或“富翁”。网络中的身份与角色满足了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中职生的网络心理需求剖析(三)心理减压中职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自然也会在学习、感情、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一些压力。人的行为的“心理驱动系统”由两种心理倾向构成:一种是寻求满足的、进取的心理倾向;另一种是避免伤害的、防卫的心理倾向。由于网上可以匿名宣泄自己的压抑情绪,因此网络成为很多中职生躲避孤独和排解心理压力的场所,上网成为释放心理压力、松弛身心的有效方式。(四)情感表达网络的出现使得网络人际交往成为人们除了现实社会交往之外的重要交往方式。由于网络时空无边界,再加上人们在网上无须面对面交流,避免了心理上的紧张和尴尬,很多学生甚至认为,网络比现实中更容易交到朋友。网络社区、网络游戏、QQ、微信、博客等都成为在网上认识新朋友的渠道。在网络上结识朋友,能满足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对情感的渴望和需要,这种情感可能是朋友之谊,也可能是异性之爱。一、中职生的网络心理需求剖析(五)彰显个性中职生所处的年龄段最容易接受新事物、使用新技术,是网络文化的最主要的接受者。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感受,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超文本链接、网络互动、动态更新的特点,选择互联网中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知识与资源,也可以将个人的工作学习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闪现的灵感及时记录并发布,发挥个人无限的表达力,更可以结识和汇聚有共同爱好的朋友,进行深度的交流沟通。中职生希望借助网络施展才华、交流思想、展示个性,表达自己对生活、对知识、对现实的独到见解。网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中职生彰显自己个性的舞台。正是由于网络接入的便利性以及上述的目的与动机,对于一些中职生来说,网络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现实和情境下,互联网正逐渐影响和改变着中职生的学习方式,并进一步影响和改变着中职生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一、中职生的网络心理需求剖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所处的环境会影响人的思维、情感、意志、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网络的出现正在全面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生产和生活方式。分析网络作为心理空间的基本特征,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分析网络对人心理的影响,感知经验的有限性与网络空间的神秘性。网络给人们带来了以下几种特殊的心理感受。(一)真正的平等感受人们在网络交往中身份是平等的,无论这种平等是否真实,“网络民主”在很大程度上使人产生了自我满足感,特别是在现实中身份和地位较低的人们,会对网络产生好感,能够在网络中寻找心理平衡和自我满足。(二)超越现实的感受人们在网络中进行模拟现实的游戏或聊天时,会产生强烈的、超现实的感觉体验,会使人暂时与现实生活分离,产生强烈的心理满足,在现实世界总无法实现和满足的那部分心理需求,可以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实现。二、网络心理特征王威是一名中职生,学的是比较热门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可他自从上了职业学校一直没有好好学习,而是沉溺于打游戏。他迷恋上了一款竞技游戏,每天都不去上课,而是通宵在网吧打游戏。他每天早上回宿舍睡觉,睡醒吃完饭后便又去网吧了。这样的日子能持续一两个星期。王威经常想冲到网吧,痛痛快快打游戏。他在游戏中是相当厉害的,有许多精彩表现,还有一些粉丝,也有很多一起玩游戏的朋友。王威经常会想:一个人只要在任何一个方面做到比别人强,那就是个成功的人。他每次都拿这句话当成去网吧打游戏的借口,其实就是想玩,就是忍不住。他想等他把这个游戏真的玩到巅峰了就不玩了,等到中职二年级或者三年级的时候,再开始好好学习。但是他怕以后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害怕自己学习不好,害怕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害怕辜负家人的期望。案例精选在别人眼中,王威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每天不跟任何人交流,不去参加任何活动,更不加入社团。在王威眼中,他的同学们就知道学习,真的很没劲,他们平时做的事情就跟小孩子一样,班里同学打的游戏,也都是一些很幼稚的游戏,没有任何共同话题。王威真想痛痛快快地玩游戏,痛痛快快地学习,两不耽误,但是,一旦开始认真学习,游戏技术就会退步,一旦去打游戏,学习又完全是一片空白。王威玩的游戏是竞技游戏,他感觉这种游戏不是一般人玩的。王威觉得自己只要在任何一个方面努力去做,就能做得相当好。分析:这个案例中,王威已经呈现了网瘾症状,他自己已经有了改变的意愿,如果这时候家长、老师、同学共同帮助他,就有可能从游戏中走出来。案例精选(三)新鲜感网络交往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变动性。同时,网络中的交往由于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和监督,使交往身份不易被识别,既可以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也可以用虚假的身份,这种身份不易识别的特点可能会伴随着欺骗性,给人们带来不安全感和戒备心理,同时也给上网者带来新鲜感。二、网络心理特征英子的男友遭遇了一场车祸,她心急如焚地赶到医院,却没想到男友袁某的病床前围了十几名自称其“女友”的女孩。大家这才发现,袁某在同一时段周旋在17个女友(已初步确认的)身边,他的微信通讯录内有近200个“目标”。“项目部”“省领导”“财务部”……在袁某的手机里,每个“女友”都有一个奇怪的代号,当然,在车祸发生之前,每个“女友”都觉得这些号码仅仅是袁某生意上的伙伴。当袁某遇到车祸后,交警第一时间联系了其前妻,医院则找到了和袁某联系最为频繁的“姐姐”英子。机缘巧合下,英子打开了袁某的手机,瞬间涌入的微信、短信和未接来电才让真相曝光。案例精选在这些“女友”口中,袁某自称在中南大学土木工程系读书,还有个前女友在武汉大学,后来出国了。自己在某项目部上班,负责修高速公路。袁某交往的对象年龄从20岁到40岁不等,以经济条件较好,单纯、涉世未深的女孩居多,主要集中在长沙,也有广州等地的,交往时间最长的竟然有10年。分析:这个案例充分警示我们,网络世界中人们容易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这就要求我们在网络中与人交往时要时刻保持警惕。案例精选(四)无地域界限感在网络世界,地域界限对人们的交往几乎没有明显的影响。地球两端的人只需要有能上网的手机或电脑就可以建立起密切关系,这是在现实世界无法想象的。这种空间的无限性超越了传统人际交往的地域性特征,使得人们交往更加广泛。二、网络心理特征第二节中职生常见的网络心理问题一、中职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二、中职生网络障碍心理解析(一)网络依恋如果长时间沉溺于网络游戏、上网聊天,醉心于网上信息,网上猎奇,就会造成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和依恋,导致个人生理受损,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及社会交往受到严重影响。(二)网络交往障碍网络交往障碍是指因使用网络交际而引发的现实生活中的社交障碍。网络交际是通过文字进行交流的,这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是有很大差别的。由于对网络的眷恋和过分依赖,很多中职生因上网忘记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整日沉溺在网络上,心甘情愿地退出现实生活。他们在网上畅所欲言,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变得沉默寡言、不善言谈,产生孤独感,从而诱发了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障碍。还有很多中职生喜欢沉溺于虚拟的网络情缘,忽视了身边的亲情、爱情、友情,在情感上封闭自己,将自己孤立于狭小的生活圈子,以至于产生情感障碍。最后,网络的虚幻性会使中职生意志消沉,精力涣散,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下降。一、中职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据英美等国的多项调查显示,在社交媒体伴随下成长的年轻一代不乏网络社交达人,但更多的人却不爱出家门,缺乏社交能力,有的甚至不敢接电话或应门。19岁的英国姑娘伊娃·麦克唐纳曾过度沉迷社交媒体,以至于无法在现实生活中结识新的朋友。她对《每日邮报》记者表示,“我的社交能力很差,因此故意把自己和其他人隔离起来,这样就不必与任何人交流。我甚至从不接听电话或应答门铃,因为脑海里总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人们在了解我之前会对我评头论足。”在英国,类似伊娃这样患有社交障碍的青少年还有很多。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对1000名12岁至17岁的青少年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60%的人有孤独感,1/3的受调查者感觉自己在朋友中不受欢迎,甚至有5%的人说,放学后从未与小伙伴一起玩耍。此外,调查还发现,女生的孤独感比男生更加强烈。案例精选负责这项调查的国王学院教授珍妮弗·劳表示,青少年的孤独感可能伴随着焦虑和抑郁,阻碍现实中社交技能的发展。而社交技能在日后的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能在青少年时期自然而然地学会。该调查的委托方——英国国民信托的首席执行官迈克尔·莱纳斯认为,这一结果揭露了英国年轻一代的孤独程度和社交的缺乏,将不利于他们将来的幸福和英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分析:网红、大V……在当代,一些社交媒体的弄潮儿赚足了人们的眼球,也获得了不菲的经济收益。然而,社交媒体却使更多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了孤独,尤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更大。案例精选(三)网络孤独网络孤独主要是指希望通过网上人际交往来提高或者改变自己,但未能解除孤独甚至加重了孤独的不良心理状态。一些中职生由于性格内向、自卑、敏感,而不愿意或不善于与他人交往,甚至厌恶社会上那种虚情假意的人情来往。他们青睐于网上交往这种隐匿姓名和身份的形式,常向网友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排解忧虑,述说自己的“心情故事”。这样他们的心情会得到放松。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发现自己面对的依然是四壁空空的孤独,这使得他们感到网络对孤独抑郁的排解只是“隔靴搔痒”。一、中职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心理学家雪莉·图尔克于2011年出版《一起孤独:为什么我们更依赖科技而不是彼此?》一书。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6岁的新泽西女孩茱莉亚,喜欢参与各种网上投票,她总在平板电脑、手机上敲字。身边有任何风吹草动,她都会记录下来。茱莉亚说:“如果我不高兴,或者感到心烦,就会把心情写下来发在网上给我朋友看,我知道他们会关注我,而且会想办法让我平静。如果一些令人兴奋的事情发生了,我也会把它发上网,我的朋友会和我一起兴奋。所以在网上发布消息时,我一定带着饱满的情绪。即使我之前在生气,难过得号啕大哭,但是,我还有我的朋友和我的手机。我会告诉他们我的一举一动,我需要和他们说话,和他们见面。”案例精选当她有倾诉欲望时,会同时想到手机和朋友。她混淆了概念,她把朋友的名字录入手机或者从手机里删除的时候,完全没有意识到当中的暗示——手机才是她的头号朋友,也负责鉴定她其他的朋友是否合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