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给我们带来的危与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下,医疗服务行业,尤其是基层医疗行业迎来巨大的危与机,我们结合相关信息,对疫情末期及疫情后国内医疗服务行业做出分析。2003年SARS危机触发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公卫体制改革,改革持续进行的公卫体系也曾在禽流感和埃博拉疫情抗击中交出漂亮答卷,许多人认为我国疾控体系已经足以自如应对未来高风险传染病事件,但被2019年底爆发的新疫情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在疫情结束后的中短期内,国家对突发重大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视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3月1日《求是》杂志上刊载的《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文章,传递出突发重大公卫疫情防控,将被嵌入国家现代治理体系当中,从组织架构上保障疾控公卫体系的战略地位。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疫情将会激发基层、公卫强化,医疗健康行业结构升级优化。从医疗投入来看,各级政府和各方资本会加大对基层预防、治疗、检验诊断上投入。2018年我国卫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大约为1.6万亿元,占GDP比重1.7%,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个数字均达到10%以上。2017年我国财政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直接补助为1808亿元,虽然该数字在以每年14.3%的比例稳定增长,但在医疗总支出中仅占12.5%,基层医疗的投入还有很大增量空间。从医疗结构调整来看,去中心化、进一步推动分级诊疗势在必行,部分医改专家提议让基层医疗机构更多扮演类似发达国家全科医生的角色,首诊、转诊等服务由基层社区医疗机构来执行承担。本次疫情中以三甲为代表的各大医院是对抗病毒、救治病患的主战场,但疫情传播防控主阵地仍然在社区。疫情结束后,把握医疗新基建的大趋势尤为关键。医疗板块的基建,相比通讯、信息化、土地资源利用滞后太多,未来在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床位设备、财政补贴上的投入必不可少。此外,就分级诊疗概念的核心,是打通基层医疗体系和各级医院的协作联动机制,包括基层全科医师的转诊特权。虽然照搬西方国家全科医生制度并不现实,但在硬件和协同制度上,如医疗数据上共建共享、电子健康档案,探索基层医疗市场的有序管理,厘清社康和民营诊所将在公卫项目承担、疾病诊治、康复保健三方面职责分配,将分级诊疗配套措施落实,有利于形成未来以社区为中心的健康管理体系。另外疫情对互联网医疗行业带来巨大流量,对医药零售行业,尤其是O2O医药零售电商直接受益且留存转化程度更高,在线医疗受益相对有限,并非坦途的互联网医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医药零售是互联网医疗最为成熟的板块,销售转化程度高。而O2O模式的医药零售满足了用户及时取药的需求,以叮当快药、饿了么、美团外卖等为代表的新零售医药电商平台渗透率有望在本次用户教育后提高。从线上咨询/问诊来看,疫情下许多用户在春节期间体验线上移动医疗,许多在线问诊平台用户数量和问诊数量暴增,如平安好医生2月11日透露其平台访问量达11.1亿人次,新增用户增长10倍,日均访问量增加9倍;丁香园2020年春节同期问诊量增加135%;春雨医生活跃用户为2019年同期2倍。在这一特殊时期,医疗行业的各个方面在发生着微妙的转变,这场战疫,对整个医疗行业来说,是一场压力山大的考验,其中的过程必是艰辛的,但现在经历的这些困难与变化,极有可能成为整个行业发展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