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形势对与策继美启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来,9月19日,日本央行公布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将资产收购基金额度增加10万亿日元至80万亿日元。同时英国也于近期表达了强烈量化宽松的强烈愿望。由美国QE1、2、3始,到目前为止,世界新一轮货币战争全面升级。一、量化宽松背后深层内因从美国情况来看:表面看,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其目的是为了扩大就业、刺激经济,其实质则不然。历次经济危机寻求解决方略历史经验证明,经济危机当前,谁最后走出危机,谁就掌握世界经济发展主动权。把握解决危机主动权,率先走出危机,反制世界各国是美国当前量化宽松政策的深层内因。当然,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有其先决条件,其一,世界经济结算以美元为主,世界货币储备以美元为主,两个为主足以说明美国启动量化宽松政策的先决条件;其二,美国由于处于产业链高端,金融市场较为完备,且经济周期与已同步,因此自身货币贬值对已的冲击较小。从日本情况来看:总体来看,在当前欧美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以及为解决债务问题所开展的紧缩计划背景下,日本经济增速回升的过程将会更加漫长,日本可能会长期面临需求不足的问题,进而增加潜在的通缩风险。而扩大量化宽松规模是一把“双刃剑”。这一方面对日本经济有利,地震灾害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没有完结,特别是日本电力供给紧张将可能会在未来抑制其国内的生产扩张。在日本经济开始出现重回复苏信号,而居民信心仍不平稳的情况下,极低的利率水平和量化宽松的刺激政策有利于日本经济复苏。另一方面,虽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刺激需求、防止通缩以及稳定金融市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单就目前日本央行的举措来看,其对日元的影响较为有限。日元汇率目前主要是受欧债、美债问题的影响。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如果日本现在不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则会直接影响国内企业资金链。另外,日本目前并没有从通缩中解脱出来。日本央行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虽利于日元走软,有利于日本的出口,但日元走软仅仅是维持低水平态势,则其对出口的刺激效果将不会明显。二、量化宽松现实直接恶果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将直接导致全球性流动性泛滥,世界各国参与量化宽松实施国家将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由此而产生的流动性少泛滥将波及全球。这一在当前几乎普及全球的非常规政策措施,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通货紧缩预期的恶化,但对降低市场利率及促进信贷市场恢复的作用并不明显,并且或将给后期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一定风险。伴随经济逐步复苏,量化宽松极有可能带来恶性通货膨胀的后果。该政策可能产生以下三种效果:第一种情况—如果量化宽松政策能成功生效,增加信贷供应,避免通货紧缩,经济恢复健康增长,那么一般而言股票将跑赢债券;第二种情况—假如量化宽松政策施行过当,导致货币供应过多,通货膨胀重现,那么黄金、商品及房地产等实质资产可能将表现较佳;第三种情况—如果量化宽松政策未能产生效果,经济陷入通缩,那么传统式的政府债券以及其他固定收益类工具将较为吸引。三、量化宽松将来形势预判可以预见的是,在美联储的带领下,世界新一轮宽松政策就要来了,而世界性的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胀也将来了。但,在还没爆破之前,经济还不会直接崩溃。但这一轮量化宽松后,将很可能是图穷匕见之时,是世界摊牌之日,摊牌的结果将是世界经济硬着陆,矛盾局部暴发,不排除发生局部性较大规模的战争。世界经济、局势将直接出现一个强行的大洗牌,谁先从经济硬着陆的漩涡中先起来谁就有望成为世界的领导者,而如果爆发战争,谁是胜利者谁就是世界的领导者。21世纪上半叶,注定将是一个世界性的动荡时刻,近几个世纪几乎每个世纪都是如此。四、中国应对应该何去何从美日英等国所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必定对中国经济造成深远影响。一是中国必须保持经济政策的稳定性,防范输入性通胀。尽管从目前来看,我国通胀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压力依然存在,一旦放松可能招致反弹。原因在于我国大宗商品对外进口依赖程度较高,量化宽松政策造成的全球流动性过剩,将继续推动针对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的投机行为。而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通过国际市场价格,利用国际贸易、货币供给、成本传导等途径给我国带来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影响是存在的。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我国进口价格继续攀升,从而推高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二是中国仍将面临大规模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入。泛滥的流动性为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提供了“弹药”,如果我国央行加息,将使人民币对日元和英镑之间的利差不断拉大,再加上人民币升值预期为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提供了激励。短期国际资本大量流入会导致外汇储备飙升,加大央行冲销压力。一旦冲销不完全,这就会加剧我国国内流动性过剩,推高通货膨胀率或资产价格。三是美日英本轮量化宽松政策与美联储“扭转”操作不同,量化规模的增加将推动美元反弹的格局继续延续。短期内,全球范围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可能走低,风险资产压力仍然较大,尤其是房地产业。我国当前处于房地产调控的关键阶段,需防范房地产市场调控“硬着陆”的影响。房地产市场出现问题,将会引发相关上下游企业资产的大幅缩水,资产负债表失衡,负债严重超出资产,即使企业运作正常,也会陷入技术性破产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相关企业会将企业目标从“利润最大化”转向“负债最小化”,在停止借贷的同时,将企业能够利用的所有现金流都投入到债务的偿还上,“不遗余力”地修复受损的资产负债表,希望早日走出技术性破产的泥沼。企业这种“负债最小化”的模式,造成即使银行愿意继续发放贷款,也无法找到合适的贷方的异常现象。企业借贷不足造成了信贷紧缩,流动性停滞,使得市场流动性不能有效地传递到实体经济,进而会削弱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那么中国针对此应采取的对策是什么?第一,进一步加强资本项目管制,抑制短期国际资本流入,提高国内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目前,我国政府对证券组合投资与外债依然有着较强的管制,对外商直接投资与贸易信贷的管理较为宽松。相关国内外研究证明,我国的资本项目管制基本有效。我国政府应加大对商品与服务贸易中的转移定价、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与国外借款结汇后的资金流向、地下钱庄等短期国际资本流入主要渠道的严格监控与管理,以抑制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入。较为严格的资本管制,还能为我国央行通过进一步加息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创造空间。第二,央行票据发行与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将成为常态化的“总量对冲”手段。在货币工具的公开操作方面,央行票据发行规模的扩大与存款准备率的提高,将成为常态化的对冲外部流动性的工具。目前来看,我国的M2构成中,银行信贷可以进行较为有效的总量与“节奏”控制,但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于外汇占款的增加。从总量对冲的角度来看,银行信贷的收缩是其中的一种可选方案,但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更为直接,特别是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会产生明显冲击。相反,央行票据发行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作为另外一种总量对冲方案,其对冲的主要是基础货币,因此,其影响的范围更为全面,但也更间接。第三,人民币由参考转向更为清晰的“一篮子货币”,以稳定货币预期。在量化宽松的背景下,我国适度温和的汇率调整不可回避,这既有经济上的合理性,也是升值压力加大、资本流入冲击下的主动选择。从汇率制度转换的趋势上看,我国未来或将考虑的一个政策选择可能是,逐步从参考“一篮子货币”转向直接钉住,从而给国际市场较为清楚的预期,确定相对稳定的升值幅度,这个制度转换的完成将有助于稳定货币与金融体系。第四,银行业加大金融产品创新,满足货币资金自身的转移需求。在量化宽松与货币充足的条件下,货币作为一种财富累积的方式,其吸引力已明显下降。在货币总量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资金需要寻找回报率更高、价值更为稳定的流向。在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条件下,资金寻找的方向可能指向古玩、字画等收藏品,但由于总量有限,其吸收货币资金的能力也较小。此外,房地产作为目前居民积累财富的一种重要渠道,由于调控因素的影响,其吸引资金的能力暂时受到抑制。在这种情况下,一种现实的选择就是将资金投向金融产品。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应该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扩大金融产品的数量与规模,以满足市场资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