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现状和措施范例关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现状和措施范文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内部控制活动贯穿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尤其在决策、执行以及监督等环节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通过内部控制能够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面管控,有利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高质量发展,而且内部控制是可持续发展和保障财政资金安全的“高压线”。第一,通过内部控制可以对贪污腐败行为进行控制,主要目的就是让其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不想腐败,利用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让经办人、领导按规章制度办事,最终达到预防单位人员出现失职渎职、公权私用的情况,进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促进单位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第二,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借助于成熟的内控体系对单位的各项业务流程进行科学梳理,找出风险的核心环节,并对其进行量化评估,从而制定防范措施,最终提升各项决策、流程及财务管理活动的科学性,提升管理水平,强化风险控制与防范水平。第三,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事业单位的各项数据直接关系到民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因此必须要对决算进行公开,通过决算公开既可以提高政府的透明度,也可以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内部控制能够使各项财务会计活动符合规则,确保形成的财务数据真实可靠,避免因为财务会计舞弊行为带来虚假的财务信息[x]。(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可行性首先,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架构比较稳定,在组织架构方面与企业差异不大,都具有多样化的部门以及财务活动,通过内部控制能够对组织架构进行科学管理。其次,目标十分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应用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为提升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行政事业单位高质量的服务,在目标方面具有一致性。最后,是风险评估的互通性,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着风险,而且风险都能够通过内部控制进行适当的分散规避,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风险防范上也需要通过内部控制的应用来达到目的。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管理现状(一)内控环境基础薄弱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落实离不开基础环境,内控环境基础通常指的是各项基础制度以及流程是否标准化,这些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工作能否顺利贯彻落实;另外单位组织架构也关系到内部控制基础。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颁布后,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一把手”能够意识到内部控制是单位的重要工作,然而在具体工作当中并没有将其贯彻落实,甚至其他职工根本不了解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贯彻落实需要单位各个部门、全体职工的参与,但是目前部分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大多数没有主动牵头落实内部控制工作,使得内部控制工作流于形式;部分负责人虽然牵头落实了内部控制工作,但单位的其他职工在配合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重大事项决策的议事决策机制的建立并不成熟,仍然存在主观判断的现象;另外则是单位监督部门在岗位设置上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无法将职能进行充分发挥。正是这些现状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存在安全隐患。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由于编制名额存在较大的限制,在许多岗位上存在兼任情况,并没有严格地落实岗位不相容分离机制,或者是各部门临时抽调人员开展内部控制工作,这些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和经验,然而内部控制工作需要专业知识作为支撑,使得内部控制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同时财务岗位责任制度没有落实,不利于将内部控制责任落到实处。(二)内部控制风险意识欠缺,应对措施不力因为行政事业单位在性质上与企业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风险控制上行政事业单位比较欠缺风险意识,没有严格落实风险应对措施。甚至多数单位都没有形成成熟的风险评估体系,对于单位内部业务活动无法进行定期的系统性梳理,导致部分风险点容易被忽视,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产生隐患。即便例行审计或者上级部门检查,也只是在财务数据方面进行检查,针对风险的检查比较少。因此,不易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隐患。部分单位也许会从廉政风险防控方面下功夫,从廉政角度出发对单位的风险隐患进行一定梳理,从而制定出防范廉政风险的具体措施。然而,廉政风险与内部控制风险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差异,内部控制风险的覆盖面远远超过廉政风险,若仅仅只是依靠廉政风险的应对措施,根本无法实现对整个单位的内部控制风险防控。另外,很多单位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岗位责任制,通常只是由一个业务科室的人负责本科室的工作,并不会将具体的权力与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与人员上,在权责模糊的前提条件下,一旦发生风险问题就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全面,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存在脱节某些规模小、业务量少的预算单位在制度方面的建设并不够全面,甚至已经投入应用的制度也只是要求性、原则性或规定上的文字表述,在具体操作上没有进行对照,制度的编制有些敷衍了事。某些单位的制度虽然比较繁杂,但是并不成系统,其可操作性不强。现在大多数预算单位的会计处于会计核算中心,单位因此缺乏主体责任,忽视了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在资产管理方面,预算单位只重视实物管理,会计核算中心重视账务处理,而年度资产预算的申请是根据账面资产来申请。最终导致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的脱节,使得制定的内控制度仅仅流于形式[x]。(四)业务软件独立,信息化不健全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实现离不开软件和大数据的应用。通过将制度应用在信息系统当中,自动实时地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控制,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推动制度规范性落地。然而,当下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并不健全,无法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而且多数业务软件都是独立运营的,没有形成共享系统,使得内部控制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五)缺乏健全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内控管理工作的贯彻落实不仅需要内控人员的自觉,还需要监督管理机制来进行保障。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缺少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忽视了监督管理机制的重要性,没有将监督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导致内控管理制度的执行效率偏低,影响了内控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另外,行政事业单位没有严格落实岗位不相容分离机制,使许多监督管理岗位成为摆设,没有严格根据内控要求落实各项监督工作。甚至监督管理工作责任制度都是文件形式,主要目的就是应付上级单位的审查,制约了内控监督体系的应用发展。此外,内部审计机制没有发挥监督作用,制约了监督管理效果。部分事业单位在开展监督管理工作中没有充分利用外部监督机构的优势,往往只借助于外部审计机构评估事业单位资金预算管理工作的合理性,并没有涉及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优化等内容,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监督管理工作缺少足够的外部动力。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优化措施研究(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强化内控管理意识内部控制环境的良好程度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效果能否充分发挥,首先就是需要单位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内部控制各项工作的落实将会事半功倍。各单位需要积极成立内部控制小组,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其他人员作为成员,成立内部控制建设牵头部门,积极落实各项内部控制工作。具体负责的部门通过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和职能,梳理内控的操作规程,并对其进行反复研究、层层把关,将单位层面、业务层面的风险点进行系统性的梳理总结,使内控理念深入人心,真正让内控制度在业务实践中充分发挥规范管理、厘清责任、防范风险等实际作用。同时要对内部控制关键岗位的人员进行综合素质培养,重视岗位人员的道德素养以及业务水平,为内部控制工作的落实奠定重要的人才队伍基础。加大内部控制专业人才的引进,以推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落实[x]。(二)建立岗位责任,提升风险防范意识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完善各岗位的责任制度,将相关岗位人员的职责权限进行明确,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就可以将责任落到实处,从而增强单位全体职工的风险意识,从而保证各项工作开展的合法合规性。预算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风险点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估,积极构建信息化风险防控机制。同时定期分析评估本单位的风险,构建属于单位自身的风险库,并及时更新有变化的风险,优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三)构建内部控制框架,健全业务制度流程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内部控制框架通常涵盖风险评估、单位层面、业务层面以及监督等环节。结合该主体框架的需求,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充分落实各项制度,才能够发挥出内部控制框架的具体效果。另外,就是优化业务制度流程,通过制定系统的框架引导各项流程的具体落实。此外,业务制度流程还需要进行持续优化,以确保内控工作可以有依据地进行落实。业务制度流程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也关系到各个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因此需要通过健全业务制度流程这种措施来优化内部控制框架[x]。(四)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促进内控与信息化联动到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化办公将会愈加普遍,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会提升单位的办公效率,结合预算一体化系统建设,将内部控制理念、控制流程与系统建设进行有机结合,为内部控制信息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甚至也需要将各个业务活动纳入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当中,通过该系统实现各部门间业务信息的传递与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确保信息的时效性与精确性,针对管理环节中发现的风险与漏洞进行及时优化,最终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高效管理。(五)积极构建并完善内部控制监督管理机制行政事业单位首先要认识到内部控制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内部和外部的监督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可以结合内控工作的实际需求设置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实现不相容岗位相分离,规范权力职责范围,以便提高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合法性,并充分运用动态化监督思维方式,发挥监督管理机制对内部控制体系的促进和辅助作用,进而提高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效率,降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风险。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应全面落实内控体系的建设工作,可以将其纳入各个部门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健全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明确绩效考核标准,实现绩效考核评价工作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提高各个部门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以此来促进内控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x]。四、结语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事业单位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流程、运用措施等形式,针对单位日常经济活动中也许会形成的各类风险进行预防控制,从而实现具体的控制目标。高效的内部控制管理能够提升单位内部的管理水平,是实现廉政风险防控的最佳途径,能够充分挖掘单位全体职工的工作效率以及单位的社会效益。随着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不断深化,内部控制的地位不断提升,更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内部控制管理当中还存在一定的纰漏和不足。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正确看待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且进行积极地深入研究,优化综合信息的系统功能及安全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提升内部控制的管理水平,如此才能够确保行政事业单位高效地进行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希望本文能够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提供丰富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