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科学理论安全与社会进步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安全工程工业社会安全工程学安全科学安全哲学知识经济社会被动防卫自我保护安全意识安全生存能力安全技术安全科技1、安全科学的发展及其趋势•灾害损失:占GDP的2~5%–经济越发展流通越快经济单元间依赖性越强–经济链越完整封闭灾害事故对经济的破坏性越强安全变得越重要–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96000亿人民币安全与经济发展安全与人类文明史•安全以人为本•安全是文明程度的直接反映•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安全与人类文明是矛盾统一体安全与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伴生新安全问题促进安全科学发展•安全问题存在于每个学科之中2、安全领域的术语与概念•公共安全、安全、本质安全、安全生产•OHSMSHSEISOILO•系统安全系统安全系统工程•危险危害危害辨识•事故隐患重大危险源•风险风险评价风险防范•预测安全预测公共安全(PublicSafety)公共安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安全安全安全人安全在我们身边安全研究对象的分类事件事故灾害食品安全安全自然灾害社会安全防灾安全(Safety)安全是在人类生产过程中,将系统的运行状态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环境可能产生的损害控制在人类能接受水平以下的状态危险安全人们可承受的水平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由小到大安全状态(Safetyconditions)安全状态必须由组成系统各子系统的过程状态量来描述,安全状态与过程状态量的选取有关,若过程状态量时间间隔选取过长,则无法判断系统安全状态的动态变化;过短,则受技术水平所限,故过程状态量时间间隔的选取也必须与本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安全的特点(1)安全的必要性和普遍性;(2)安全的随机性;(3)安全的相对性;(4)安全的局部稳定性;(5)安全的经济性;(6)安全的复杂性;(7)安全的社会性。本质安全(seal-safety)人+机器+环境的本质安全=系统的本质安全人的本质安全:知识、技能、意识素质;观念、伦理、情感、态度、认知、品德等人文素质;物和环境的本质安全化:安全科学技术,推广自组织、自适应、自动控制与闭锁的安全技术;基础理论:人、物、能量、信息的安全系统论、安全控制论和安全信息论等现代工业安全原理;本质安全是指一个系统(设备、设施等)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水平能保障系统安全的自协调和故障与事故的自排除能力,系统可以安全可靠的运行。安全系统–安全系统是指人、机、环境要素,在相互联系和作用条件下,构成的安全有机整体。–人-机-环境-物–(能量和信息)危险Danger•某一系统、产品或设备、操作的内部和外部的一种潜在状态,其发生可能导致意外事故或事件,造成人员伤害、疾病和死亡,或者设备财产的损失或环境危害。危险特征:•危险概率:危险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频度或次数/单位时间;•危险严重度=伤害、损失或危害的程度=伤害或损失/次数危害(damage)•造成任何人不可剥夺权利的损害。事故Accident生产事故是指在生产活动中,由于人们受到科学知识和技术力量的限制,或者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当前还不能防止、或能防止而未有效控制出现的违背人们意愿的具有现象上偶然性,本质上必然性的事件序列;它的发生,结果具有随机性,即可能迫使生产系统暂时或较长时间或永远中断运行,也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或者其中两者或三者同时出现。这一事故定义从内涵到外延都给出了明确的标准。特征:(1)事故本质没有随机性,事故后果具有随机性,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2)事故具有因果性。(3)事故的发生是必然性的结果。(4)事故具有平稳性,即相似性。(5)事故的潜在性。(6)预测性和复杂性。隐患hiddendanger•可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隐患是人机环境系统安全品质的缺陷。重大危险源Majorhazardinstallation•国际:长期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介值的单元。•安全生产法: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介值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风险risk•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ISO13702,1999),风险是衡量危险性的指标,是某一有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事故后果的组合。风险评价riskassessment•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系统中存在的某类危险的隐患进行可靠确认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进而给出系统状态此类危险的定性和定量结论,依次进行决策,并据当前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对其隐患进行消除和降低其危险度,保证系统处于安全状态。风险(安全)评价的目的就是消除危险中的隐患,进而消除事故。风险防范riskprevention•风险防范是指在作业的全过程中,对危害健康、安全、环境事件的可能性以及事件结果的严重性采取识别、评价、控制或消减等措施,以保证作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达到最佳效果的一系列活动。10-2死亡/(人.a)的危险程度是人的自然疾病死亡危险,在生产活动中是绝不允许的;10-3死亡/(人.a)这种危险特别高,一般是不能允许的;除非极少数产业;这种情况必须采取措施以减少危险;10-4死亡/(人.a)是中等程度危险,一般在生产中并不经常遇到;为了预防事故,人们易于采取措施以减少危险;10-5死亡/(人.a)属低危险性,一般在生产中并不经常遇到;相当于游泳淹死的死亡率,为避免这种危险,即使不方便也愿意采取措施加以预防;10-6死亡/(人.a)的危险程度相当于地震和天灾的损失率一般人们并不过分担心;10-7-10-8死亡/(人.a)的危险程度相当于陨石坠落伤人的危险,没有人为这种危险进行投资加以预防。预测forecast、安全预测safetyforecast•预测:就是在t时刻估计t+1时刻的值,即是在给定一组过去值的情况下来确定过程的未来值。安全预测:据系统运行状态现在与过去状态危险值,利用预测模型,来评价将来某时刻系统的危险度值,控制系统的危险增长,保证系统处于安全状态。安全预测包括事故预测和隐患预测等。安全预测的关键是建立安全预测模型。安全与生产在安全与生产的关系上,有些人将它们对立起来,视为一对矛盾,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和片面的。安全与生产之所以不是一对矛盾,就是因为它们根本不是对立着的双方,安全生产是相互依存关系,安全是伴随着生产而言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安全。生产过程中必须保证安全,不安全就不能生产。人们常说:“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观察、分析事物和现象,既要承认安全与生产存在着本质的必然联系,又要承认安全与生产之间存在着区别,正确理解与掌握安全与生产的辩证关系,反对形而上学,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把安全与生产完全割裂开来的片面孤立的观点,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必须克服安全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思想,树立“一切为安全工作让路,一切为安全工作服务”的观念,坚持安全为天,安全至上,把安全第一的方针落到实处,落实到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从而保证安全生产的健康发展。事故与隐患•隐患是事故的基本组成因子,是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按照安全工程理论的观点,事故的发生,必定是一系列隐患在时间、空间序列上的相互交叉而逐步增强造成的结果。从隐患到发生事故要经过一段时期,这一时期或长或短,决不是在一瞬间,如果说子系统的状态变化所需的时间为无限短,那么引起状态变化的作用势(各种隐患的量)就必须为无穷大,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对生产系统来说作用势只能为有限量,而不可能为无穷大量,一切系统的变化只能在时间流中进行,这就保障了事故预防在时间上的要求,在这一时期内,迅速有效地辨别隐患是消除和抑制事故发生的根本。从另一方面来看,隐患又是危险与安全的基本组成因子,这就是为什么能从系统事故查找隐患,又能用隐患评价系统现有状态危险与安全的原因。在生产系统中,判别系统危险与安全的标准是各种事故隐患的有机组合状态,而不完全是事故。生产系统无论在任何状态下,都应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进行研究,以期找到事故隐患;然后,再用隐患评价现实生产系统。安全与危险•安全与危险是蕴育在生产系统中的一对矛盾体,此关系为:•系统安全(度)=1—系统危险(度)。“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提出:1901年,经济萧条,美国的钢铁工业受损;1906年,美国钢铁工业的埃尔-巴德贾基凯利董事长提出“安全第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应当自始至终贯彻的安全生产方针,是企业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安全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要之一,没有安全就没有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这是“安全第一”思想的客观基础。“预防为主”是实现“安全第一”的前提,就是要做到“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做到预知预控。“安全第一”是国家法律所确定的一条重要方针,具有强制性。坚持“安全第一”,就是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当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产生矛盾的时候,必须首先做到安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去考虑处理其它的事情。“安全第一”也遵循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不是人的主观臆想,违反这个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任何企业在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服从“安全第一”的原则。“安全第一”是在经验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提炼出来并且上升到方针政策的地位,是人类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从其中可看出安全的重要性,也可看出如果在生产过程中不注意安全,就会发生事故。“安全第一”是对生产过程认识的结论,而“预防为主”则是对这一认识所做出的必然反映,这个反映就是有生产就必然涉及隐患和危险,有隐患就会有事故的发生,有事故的发生就必须采取预防措施,这是对“安全第一”的补充和完善,从而实现事故控制的超前性、能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3、安全管理管理发展过程中的几个经典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1903)费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W.Taylor,1856~1915)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他18岁从一名学徒工开始,先后被提拔为车间管理员,技师,小组长,工长,维修工长,设计室主任和总工程师。在他的管理生涯中,他不断在工厂实地进行试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动作所花费的时间,逐渐形成其管理体系——科学管理。泰勒的主要著作是《科学管理原理》(1911)和《科学管理》(1912)。泰勒的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效率,而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使较高工资和较低的劳动成本统一起来,从而扩大再生产的发展。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为此,泰勒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管理制度。一、管理的几个经典理论(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有效利用工时,提高工效。研究工人工作时动作的合理性,去掉多余的动作,改善必要动作,并规定出完成每一个单位操作的标准时间,制定出劳动时间定额。(2).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与晋升。选择合适的工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并培训工人使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使之在工作中逐步成长。(3).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使工具、机器、材料标准化,并对作业环境标准化,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4).实行具有激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对完成和超额完成工作定额的工人以较高的工资率计件支付工资,对完不成定额的工人,则按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5).管理和劳动分离。管理者和劳动者在工作中密切合作,以保证工作按标准的设计程序进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1916)亨利·法约尔(HenriFayol,1841~1925),法国人,早期就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并长期担任企业高级领导职务。泰勒的研究是从“车床前的工人”开始,重点内容是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效率。法约尔的研究则是从“办公桌前的总经理”出发的,以企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他认为,管理理论是“指有关管理的、得到普遍承认的理论,是经过普遍经验检验并得到论证的一套有关原则、标准、方法、程序等内容的完整体系”;有关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公私企业,也适用于军政机关和社会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