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庸》心得体会范文文本2021年度良知是我师!中庸之道,不是生搬硬套学来的,而是从自己良知上开发启用出来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位最好的老师,便是自己的良知。启用自己的良知,开发本自具足的心中宝藏,有了心上的破解,定有事上的成就!下面是由网友整理上传的“学习《中庸》心得体会文本2021年”,供您参考,欢迎阅览。学习《中庸》心得体会文本2021年【一】通过近期对《中庸》的学习,认识到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经典,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年,至今还在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其明确的讲解了做人、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详细的叙述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法,那么何以为中庸呢?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心中是平淡的,所以是“中”。但若表现出来而有节制的,叫做“和”。中庸的根本即为和。我想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中和”,社会则井然有序,处处和谐了。中庸说起来简单,可是如果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完全做到那就太难了。因为做到中庸就得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在两端中寻求契合点,在动静变化中做到恰到好处,这对于现实中的我们的确是很难的事情。另外《中庸》中讲的最多的就是“诚”,不管对自己对家人,对外人都要诚实,至诚之人的人品是诚恳的,他的思想深似潭水,他化育万物的胸襟像蓝天一样广阔,“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昌”,诚信是做人之道,行事之基,立国之本。如果没有诚信,那么自己对自己不诚实,就不会做到慎独;对别人不诚实,别人就不会相信你。中庸之道更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是因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人的和谐稳定就是要做到身与心的和谐,这就是中庸。那么我们校领导提出的职业道德教育需要实现三个目标,其中“德化于自身”就是要求每位教工要加强自身修养,这是我们每位教工要具有良好积极向上的平衡心态的基石。养心必须修身,修身必须养心,修养并行,平和心态,心态平衡,才是最完美的人生。教师肩负重任“慎独、慎言、慎行”,这对于每位教师尤为重要。我们应该以正心为本,以认真为服务,教师良好的心态不可能与生俱有来,需要后天的艰辛磨炼,积累渊博的科学常识,提升良好的品格修养,有严格的职业道德约束。教师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和职责,做到心中有学生,公正传授文化。要崇尚教育,自觉维护教育尊严,才能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教工应有的超然与中立,做到对人处事“淡如秋水,和似春风”,坦荡地面对来自于五湖四海的学生,力争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人民教师更要关注人民,内心怀揣着“为教育事业,为学习服务”的宗旨,既能传授科学,更能造就栋梁,在行为上表现出心甘情愿的积极主动地教育为民情形,与同学建立起平等信赖的关系,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与其形成良性的心理互动,认认真真的践行教育的人文关怀!通过此次中庸学习,我深知学习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需要。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汲取精神食粮,丰富自我,才能提高自己,立足学校,提高自己干好工作的能力。我要继续加强对国学的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以老院长提出的:清醒与责任,使命和永恒为基础,将全体“现代人”都要有这样的认知:我们一定要把一批批“现代”学习培养成优秀人才,使他们一个个都成为社会精英,我们就实现了自身的最大价值,也将无愧于此身斯职!另外,我们全体“现代人”还要有这样的意识:我们在为一项不朽的事业奠基,我们当前的努力将永远存于未来,我们今天的奉献将永载于史册。我们知道,这必是百年之后的结论!并要时刻贯彻这一“认知”和“意识”,为学院的事业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牢记学校的教育神圣职责,加倍努力,尽己所能,以一点一滴做起,爱岗敬业,求真务实,从实际行动来为学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学习《中庸》心得体会文本2021年【二】一砖一瓦,一亭一阁,都是他曾在主宰,雕栏玉砌,都是他的梦境。————题记穿越历史的回廊,多少曾辉煌的盛世顷刻间付诸东流,多少曾经披金戴银的帝王瞬间消逝。所以,请别怪秦始皇专政,他只是为了延续更久的不朽的传奇;也别怪曹操多疑,因为有多少帝王是被自己的亲信所杀。而又有多少帝王为我们留下多少次的盛世,但独独有他,为我们留下的是不朽的诗篇。出生在帝王之家是他的无奈,从小,他比别人学得更多,也比别人懂得的更多。他一直小心翼翼的渴望被父亲关注又不想锋芒过大。从小,他便被养在了这样勾心斗角的帝王之家。登上皇位的他,并没有过多的兴奋,他开始规划政治蓝图,渴望书写华丽的一章,他想像秦始皇嬴政一样一统天下,也想像汉武帝刘彻一样将国家发扬光大,更想像唐太宗李世民一样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他怀有满腔的抱负,跃跃欲试,可不幸就这样发生在他身上。被夺下皇位的他却依旧被养在宫中,承受着更多的耻辱。在此后的几年,他没有一天不在悔恨自己的亡国之恨。书写下一章又一章的诗篇:从《相见欢》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到《望江南》的“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最后再到《虞美人》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没有一天他不在悔恨。最终,他还是选择在这无尽的长廊中留下一个背影。我想把他叫住,也想叫他不要这样消极,却无奈他走的太过匆忙!但也许就是这样的性格,成就了他的一生。或许他不是最精干的帝王,但他也不是最昏庸的;或许他不是最优美的词人,但他也不是最无为的。他的一生,抑制了太多的愿望与抱负,一直都在维持中庸之道,却不曾想过自己表露心迹的词将会成为千古绝唱。我愿在这落花无情的皇宫与他畅饮一场,因为他值得。或许,他的命运是悲哀的,就连词句中也与李清照一样流转着悲伤,但他一定是个明君,只因他之后的悔恨与他的努力。多少千古风流人物,有的只是过客,有的背负骂名,有的名扬天下。唯有他,追求中庸之道,透过一个背影站在世人的面前。让我高举杯子,为你干杯,李煜!学习《中庸》心得体会文本2021年【三】翻开自己的随笔,读《大学·;中庸》可以追溯到三年之前了。当时自己喜欢背《论语》,觉得那些简单的话,之所以成为经典,有着愈久弥新的魅力,用现在的话说,之所以,至今仍然成为我们学习和读书的教材,在于,这些经典有与时俱进的魅力,让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我们,都能从这些话语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接触《中庸》,源于大哥去x大学去上书法研究班的学习,北大的教授王岳川老师的授课,使大哥受益匪浅。回来便要求我去背《大学·;中庸》,说《论语》里很多思想来源于此。书上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理想。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致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使我明白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人,都长一双眼睛,向外可以观察无边广阔的世界,向内可以看清无限深邃的内心。然而,很多人,向外无边扩展的看了,向内,却从来没有深入过。想想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如果考试不好,回家会说考试的时候,答案写错了,或者紧张,或者什么理由。总而言之,不敢正面自己的失败,不从内心去找根本的原因,现在,凡事都会反求诸己,换了立场想一想,其实都会变得平和。《中庸》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字,就是“诚”。有句话说,只要自己对自己诚实,这个世界就不会欺骗你。而之所以,诚很难做,多数在于,人的部分缺点。比如说,虚伪,爱面子,去追求一些原本对生命本身不太重要的名利等外在的东西。而使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的纯洁。一个“贪”字,就让“诚”字执行起来多曲折。佛法中讲,人有三毒:贪、嗔、痴。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但好像很多人又走不出这个怪圈,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那种谨慎的对待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对大家听不到的地方也心有恐惧,不敢怠慢,这一种凡事都谨小慎微的态度,让我明白,量化每个细节,认真做好每个细节。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而细节就表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这个世界不缺少梦想,但是缺少让梦想实现的人。中庸这种哲学,告诉我们不论在什么的情况下,都保持一颗轻松的心态去面对事情,以自然心对待自然。学习《中庸》心得体会文本2021年【四】从开始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出现,于是渐渐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平常,平庸。《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似乎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与修养。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似乎已不再适用。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纳的,取而代之的,当然是“中庸”。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风波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容易招忌及受害。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是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的。行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复杂中,我想,“简单”的持守才是最难的。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这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等闲之辈。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显露,当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他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能正确的对待,并不一味发扬长处,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对才华横溢,不放弃收敛锋芒;面对勇敢,不放弃畏惧;面对矜庄,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此。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这样的一种心态,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万事适中,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这是一种大智慧。《中庸》的深奥让我无法完全置身于内。我想,如果此生无法精通《中庸》将是我最大的遗憾。万物持中,这是做人的原则与处世的艺术。无论碰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变应万变,这将是一生的财富。学习《中庸》心得体会文本2021年【五】今天由我给大家分享我的学习体会,以及我在以往工作中的心路历程。现在大家都在学习《道德经》,分享学习的感悟,我自己感觉加入讲师团的时间太短,对《道德经》没有很深入的理解,所以我选择了跟大家分享我的《中庸》学习体会,讲的不到之处还请大家多包涵。最初接触《中庸》是在每周四早课上观看视频,觉得里面讲的内容容易理解,能听的明白,后来在转正之后就加入《中庸》学习小组。通过写手抄稿、每日诵读、看译文,加深自己对《中庸》的理解,也让我能更恰当的对待工作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下面我就结合《中庸》第二章的内容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思想转变。《中庸》第二章原文: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译文: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