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工程学概论1人机工程学的形成与发展人机工程学是近60年发展起来的一门以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人体测量学等学科为基础的边缘学科。这门学科以人的因素为基本点研究人和机之间的工作关系,故美国称之为HumanFactors,即人的因素。西欧通用的名称是Ergonomics。人机工程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起源于欧洲、形成于美国。英国是欧洲研究人机工程学最早的国家,于1950年成立了英国人机工程研究学会,并出版发行了著名会刊《Ergonomics》。美国是人机工程学研究最发达的国家,于1957年成立了美国人机工程学协会,是目前出版人机工程学书刊最多的国家。国际人机工程学协会于1960年正式成立。在我国,人机工程学学科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和国际上一样,由于参与人机工程学工作的人员学科背景不同,对人机工程学学科也冠以不同的名称——在理论学界多称之为人类工效学,在工程技术界和产业部门主要称之为人机工程学。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现代工业和高科技事业的发展,技术设计与人的身心特点匹配程度同人——技术系统的安全、效率和社会效益之间的重要关系日益受到重视。1980年5月,我国成立了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规划和制定我国民用方面的人机工程学标准。1984年,国防科工委成立了军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规划和制定军用人机工程学标准。1987年7月,全国人类工效学学会宣告成立,并出版了会刊《人类工效学》,使我国人机工程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综合各国学者对人机工程学的定义,可以归纳为,人机工程学是研究如何使人—机—环境系统的设计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高效、安全、健康和舒适地进行工作和生活的一门科学。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机—环境三大要素互相联系组成的系统(综合体),而人与机器的关系是其中的中心环节。人机工程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一综合体建立一个合理、优化的匹配方案,以便有效的发挥人的作用,为操作者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从而达到提到工作效率的目的。有关资料表明,近期内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方向可归纳为:工作负荷研究(在体力、脑力活动中和工作紧张时,人的心理和生理负荷的研究);工作环境研究(一般工作环境和特殊工作环境中的人的生理、心理效应);工作场地、工作空间、工作装备的人机工程学研究;信息显示特别是计算机终端显示中人的因素研究;计算机设计与使用的人机工程学研究;安全管理及人的可靠性研究;工作成效的测量和评定;机器人设计的智能模拟等。2安全人机工程学研究内容人机工程学与安全工程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是紧密相连的,安全本是人机工程研究的内容和目标之一,所以在应用中逐渐发展了安全人机工程学,它是安全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安全人机工程学从安全目标出发,运用人机工程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对安全事故、设备、环境进行分析以及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解决生产人机系统中的安全问题,从人机关系中找到预防事故的方法。安全人机工程学立足于对人在劳动过程中的保护——安全人机工程学把人作为系统的主体和服务对象,要求把人的安全问题放在首要的地位加以考虑;强调优选的系统必须安全可靠,无害于人的健康;认为在相当多的设施设计中,满足人对舒适的要求是比较重要的,因为舒适与安全、健康一样,即是人的福利要求,也是人的基本权利。安全人机工程学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在1974年提出的,并出版发行了《安全人间工学》专业期刊。我国十分重视这门学科的发展与应用,于1984年在浙江省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专门建立了安全人机工程研究室。安全人机工程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建立合理而可行的人机系统,为劳动者创造安全、舒适的劳动环境和工作条件。安全人机工程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为工作设计和安全工程技术设计提供人机学参数。2、研究人机功能合理分工,使人与机器能够发挥各自优势,安全的完成往往不能独立完成的工作任务。3、研究人机界面的设计布置与人的感官特性、控制器的设计布置与人的反应器官特性、操作系统及技术资料与人的认知特性等相匹配。4、研究最佳或合理的作业方法、作业负荷、作业空间和作业环境,减轻劳动者的体力负荷和心理负荷,消除对人体骨骼、肌肉系统和其他各种系统的伤害可能性。5、安全心理与事故预防研究的身心素质要求,人的可靠性评价,制定预防人为失误促成事故的措施。安全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既有人体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交叉,又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主要涉及的知识学科有:系统工程学、安全工程学、安全管理学、安全心理学、劳动生理学、人体测量学、预防医学、组织行为学、环境保护学、社会学、色彩学、信息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