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管理学原理第一章导论本章要点1.什么是管理2.学习管理的意义3.什么是管理学1.什么是管理1.1管理的概念管理就是执行计划、组织、命令、协调和控制(法约尔)管理是指与其他人共同努力,既有效率又有效果地把事情做好的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罗宾斯)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孔茨)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的过程。有100个管理学家,就有101个关于管理的概念1.2管理的特征管理有明确的目标。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和手段来进行专门活动的管理者。管理的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包括人、财、物、信息、时间五大要素。管理是一个包括了多阶段、多项工作的综合过程。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展开的。1.3管理的职能计划: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对工作所进行的筹划活动。设立目标并且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组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协调组织结构的过程。领导:管理者利用组织所赋予的权力去指挥、影响和激励组织成员为现实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控制:管理者为保证实际工作与目标一致而进行的活动。1.4管理者管理者指的是在一个组织中直接督导他人工作的那群人。高层管理者:位居组织顶层或接近顶层的人员,制定决策、政策和行为准则。总经理、董事长中层管理者:位居高层和基层之间,把高层制定的战略目标付诸实现。部门经理、地区经理、项目主管基层管理者:负责管理普通员工日常活动的那些人,车间主任1.5管理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是指管理者应该具备的行动或行为所组成的各种特定类型。明茨伯格总结出管理者的3类10种角色。人际关系角色:跟其他人有关以及礼仪性和象征性的职责,该角色产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和地位。包括代表人物、领导者、联络人3种角色。信息转换角色:指搜集、接收以及传递信息。包括信息搜集人、信息传达人、发言人3种角色。(小报告)决策角色:包括制定决策和作出选择。企业家、危机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4种角色。影响管理者角色的因素:管理者在组织层次中地位、组织规模的大小、管理者的个人因素。1.6管理者的基本技能理念技能(概念技能):分析和判断复杂形势的能力,有助于管理者理清各种相关事件,作出正确决策。人际关系技能:管理者与其他个体和群体良好合作的能力。技术技能(专业):管理者具备的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或技术。政治技能:建立权力基础并建构合适的社会关系的能力。2.学习管理的意义2.1学习管理就是学习成功我们都想改进周围组织的管理方式,我们每天都在与组织打交道,组织是现代人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当我们踏上工作岗位后,要么管理他人,要么被管理,学习管理可以增强你的洞察力和技能,更好更快地成功。学习管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度过大学生活。2.2大学时间管理大一呐喊、大二彷徨、大三伤逝、大四朝花夕拾大一好新奇,东张西望大二好失望,举目茫茫大三好无聊,懒懒洋洋大四好焦虑,去向何方大一:你怎么迟到了;大二:你怎么没去上课大三:你上课去吗;大四:你怎么上课去了个人时间管理不善的症状总是不能设定、计划或达到最后时限;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加班工作;不能或者不愿把工作交给下属去做;不愿意让同事参与他们本人的工作计划;不能确定目标和任务的先后顺序;不能确定计划或完成工作目标、任务、流程的次序个人管理不善;紧张。时间是领导者或管理者的主要资源,只有利用好时间资源才能把事情办好。(想见校长,要预约,或者拦车,因为它很忙)个人的工作效率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人处理自己时间的能力。个人时间有效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安排工作任务优先顺序的能力,最重要的工作任务是那些需要实现最重要目标的工作。“如果你认为自己有20个重要的目标,就等于你没有目标,也没有选择!”时间管理“四象限法”2.3学习管理学能干什么管理学由于其应用导向和交叉学科性质,更像是一门技术学科,它与物理学所代表的理论自然科学及其近亲——理论社会科学(如经济学),在学科性质上有较大差异。管理学本质上是针对人类活动的特定领域——管理活动领域,综合运用来自不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及方法,来创造一种特殊的人工物——组织,并解决其中的管理问题。如果将管理学看成一个技术学科,一个知识应用领域,而非一个边界相对清晰的纯理论学科,就可以从知识和应用两个维度来刻画管理学。管理研究者: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寻求对管理实践的合理性说明和一般原则的阐发。马斯洛、法约尔管理咨询者:回答怎样做的问题,寻求直接服务于管理实践的操作。兰德公司,北大纵横管理实践者:回答谁能做得更好的问题,寻求对管理实践的诊断和管理处方的开具。比尔·盖茨、张瑞敏3.什么是管理学3.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泰罗制)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工具、机器和材料、工作环境刺激性的工作报酬制度。工人和雇主精神革命。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以科学的工作方法代替经验工作方法职能工长制。管理控制实现例外原则。历史贡献提高工人生产率提高管理效率历史作用:在机械化不发达,手工操作为主的时代,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和国家的生活水平现实作用:适用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科学管理之父----费雷德里克·泰勒1856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富有的律师家庭。考上哈佛大学法律系却由于视力和听力受损而辍学1878年进入费城米德维尔钢铁厂当一名普通工人。由于工作努力,泰勒六年内升为职员、机工班长、车间工长、厂总技师。在工厂期间,从工人为什么“磨洋工”开始,研究管理。1893年开始从事管理咨询,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他的科学管理的思想。费雷德里克·泰勒(1856~1915)3.2法约尔——管理职能及一般管理管理包含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职能,管理是一种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和过程。管理14条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对等;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员工报酬;集权;等级系列;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团结合作现代管理之父——法约尔1841年,法约尔出生在法国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1858一1860年期间,他就读于圣艾蒂安国立矿业学院。1860—1872年间的十二年,法约尔作为一个等级较低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主要关心的是采矿工程的事情。1872—1888年的十六年,他被提升为经理,领导一批矿井。在这个阶段,他主要考虑的是决定这些矿井的经济情况的因素。这样,促使他对管理进行研究;1888—1918年的三十年。在公司担任总经理期间,按照自己关于管理的思想理论对公司进行了改革和整顿,并开始管理研究,发表论著。1918—1925年的七年。法约尔致力于普及自己的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1841~1925)3.3马克斯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权威的理想类型:传统型、个人魅力型、法理型官僚制的特征:在分工的基础上,每个岗位的权力和责任制度化;根据不同职位权力的大小确定其在组织中的地位,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明确规定职位特性以及该职位对人应有能力的要求,根据技术资格挑选组织成员;管理人员根据制度赋予的权力处于拥有权力的地位,原则上所有人都服从制度规定,而不是服从于某个人;每个人只负责特定的工作,拥有相应权力,权力受到严格限制,服从章程和制度的规定;管理者的职务是他的职业,他有固定报酬,有按业绩表现晋升的机会,应忠于职守而不是忠于某个人。组织理论之父——韦伯1864年出生于德国一个富有的中产阶级家庭。韦伯的父亲是法学家,母亲是虔诚的基督教教徒。体弱多病,学习勤奋。1882年韦伯就读于德国海德堡大学法学院,他兴趣广泛,除了专攻本专业还兼修历史、哲学、经济和神学;他受到过三次军事训练,对德国的军事生活和组织制度很了解。1884年韦伯回到家乡在柏林大学学习。1889年韦伯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同年注册为开业律师,并成为柏林大学的法学讲师。韦伯在90年代经历了极大的成功。1892年升为副教授,其学术研究中心也转向政治经济学;1894~1896年间先后任弗里堡大学和海德堡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的很多著名的作品都是在他死后收集整理发表的。马克斯·韦伯(1864-1920)3.4行为科学理论研究者从组织的人力资源方面来考察管理方法,科学管理理论把人当机器人。研究构成了目前的人事管理领域,以及关于激励和领导的当代观点。行为科学的创始人——梅奥乔治.埃尔顿.梅奥(1880-1949)1880年出生于澳大利亚一个殖民家庭中,他的父亲是个土木工程师。先后在当地的圣彼得学院和阿得雷德大学取得逻辑和哲学硕士学位;后又到苏格兰的爱丁堡学习医学,进行精神病理学的研究。1911~1919年期间,梅奥在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担任逻辑学、伦理学和哲学讲师。1922年移居美国。1923~1926年期间作为宾西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为洛克菲勒基金会进行工业研究。1926年,梅奥进入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从事工业研究,任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院工业研究室副教授。1927年冬,梅奥应邀参加了霍桑试验从1927~1936年断断续续进行了历时9年之久的两阶段试验研究。霍桑试验(hawthornestudies)1.照明试验——看照明强度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试验的结果发现照明强度的变化对生产率的影响不明显。2.继电器装配实验——目的是研究工作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对工人工作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使梅奥否定了工人是“经济人”的假设,他提出,工人的态度对劳动成果有很大影响,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在于生产条件与环境的变化,而在于人的因素。3.大规模的访谈——证实2的正确性与普遍性。4.十四名配电器装线工人试验——目的是了解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对工作绩效的影响。试验结果证实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且非正式组织对组织内的成员有相当大的约束力。人际关系理论的要点1.工人并不是把金钱当作刺激积极性的惟一动力的“经济人”,而是在物质之外还有社会和心理的需求的“社会人”。2.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在于满足工人的心理需求,提高士气,从而激发其积极性。3.任何正式组织内部都有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正式组织管理者应寻求有效的途径积极引导非正式组织成员的行为规范,使其行为对正式组织有积极的作用。4.管理者应树立新的管理方式,注重满足员工的需要,促进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提高士气,求得长期合作、和谐发展。人际关系运动HumanRelationsMovement戴尔·卡内基(DaleCarnegie)认为成功的方式是争取其他人的合作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Maslow)提出了需要层次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Mccregor)提出了人性的两套系统性假设—X理论和Y理论研究注重雇员对工作的满意态度具有一定的生产性人性假设理论创始人--麦格雷戈出生于1906年,在1924年他18岁的时候还是一个服务站的服务员,后在韦恩大学取得文学学士学位;1935年,他取得哈佛大学哲学博上学位,随后留校任教;1937~1964年期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他教授的课程包括心理学和工业管理等,并对组织的发展有所研究。但其中有6年(1948~1954年)在安第奥克学院任院长。任院长期间,麦格雷戈对当时流行的传统的管理观点和对人的特性的看法提出了疑问。其后,他在1960年11月的美国《管理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企业的人性方面》(TheHumanSideofEnterprise)一文,提出了有名的“X理论—Y理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1906~1964)X理论(theoryX)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Mcgregor,1906-1964)在1960年发表的《企业中的人的因素》中提出。该理论对人性的基本假设是:1、人的天性是好逸恶劳,且尽可能逃避工作。2、人天生没有主动承担责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