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制度保障夯实行业根基为全面实现xx现代化不懈奋斗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13个方面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全面回答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既阐明了必须牢牢坚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则,又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纲领性文献。结合对全会精神的学习理解,今天,就如何在我们xx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学习好贯彻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大家做一个宣讲报告。一、筑牢制度保障、夯实治理体系习近平同志指出:“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极大提升;从缺吃少穿、生活困顿到追求生活品质、文化娱乐丰富,中国人民过上了以往难以想象的新生活;从被封锁被威胁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真正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具有显著优越性,是有效管用、深得人民拥护的先进制度和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国家法治建设进程,我们水利立法也从顺应根治水害、兴修水利起步破题,向有效破解新老水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拓展延伸,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依法治水管水进入新时代。从1954年《宪法》规定水流属国家所有、国家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到1988年第一部全面规范水事活动的基本法——《水法》颁布实施,我国水利事业进入了依法治水的新时期。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以《水法》为核心的较为完备的水法规制度体系,涵盖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水域管理与保护、水土保持、水旱灾害防御、工程管理与保护、执法监督管理等各个方面。《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等4部法律,《河道管理条例》《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xx条例》等二十多件行政法规,《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黄河河口管理办法》《水量分配暂行办法》等五十余件部门规章,以及各地出台的900余件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如一张密织的水法规制度体系之网,筑牢依法治水基石,为水利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07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xx条例》,为加强xx管理,规范xx工作,为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灾减灾服务,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现行版本是根据2017年3月《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三次修订。当前,xx发展正处于勇担新使命,抢抓大好历史机遇的快速发展时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高屋建瓴之姿,强化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为xx行业下一步的发展创新夯实了理论基础、提供了精神指引,为努力推进现代化xx建设和实现工作重心、运行管理和服务方式“三个转变”的发展战略提供了政治引领和指导。二、持续行稳致远、强化党的引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第一次系统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其中党的领导制度是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统领和贯穿其他方面的制度。我们要深刻把握《决定》提出的“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增强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任务之重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这些风险挑战,有的来自国内,有的来自国际,有的来自经济社会领域,有的来自自然界。越是任务繁重,越是风险挑战严峻,越是要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具体到各行各业,也要突出党建引领带动。是中国共产党指引着一代又一代xx工作者怀着对祖国、对人民、对xx事业的满腔赤诚,艰苦创业,开拓进取,锐意改革,得以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建国初期,国家百业待兴,为了加强xx工作,各地区相继布设了一批xx站点。而那时,国家经济十分困难,经费非常有限,在设站当中大力倡导因陋就简,不搞基建,不建站房,勤俭办事,把有限的钱用在测验设施上,所以,当年的xx站多数没有站舍,即便有也是几间很不起眼的泥瓦房,独居穷乡僻壤的xx站没有电,照明用的是油灯,做饭和冬季取暖用的是煤炉子,计算资料用的是算盘。河道测验设施也相当简陋,没有观测房,没有过河测流设备,有的站仅孤零零竖着几支水尺。难能可贵的是广大基层xx工作者很能体谅国家的困难。汛期洪水来了,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他们会置生命于不顾,争先恐后地涉水进行洪水抢测……这种境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十年动乱”结束、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和我国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xx事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基层测站站房和测验设施逐年得到了改造,xx业务也由单一的地表水测编,拓展到水质监测和地下水动态观测等业务,用于计算、整编资料的算盘退出了历史舞台,逐步实现了“电脑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乘着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xx事业也有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xx能力建设得到很大提高,xx技术服务得到很快提升。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志,大都有着亲身的感受。祖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xx事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党的光辉照耀。所以在今后的xx工作中,我们要持续加强党的引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勇于担当作为,以求真务实作风坚决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三、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治理能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回答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阐明了必须牢牢坚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则,又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必将对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使“中国之治”展现出更加长久旺盛的生命力。这次全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很多都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的空白点和薄弱点,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必须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紧密结合已经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形成一体推动、一体落实的有效工作机制。我局要紧抓十九届四中全会契机,在“中国之治”的基础上,打造属于自己的“xx之治”。各县级xx中心和机关各科室要紧密结合本部门实际,推进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结合我市xx基础设施现状和xx事业长远发展需要,加快提升xx信息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科学构建现代化xx业务体系。确定xx现代化建设的年度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健全组织机构,加强人员配备,明确职责任务,强化建设管理,力争各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四、严把政治方向,强化队伍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全体职工应落实好这一重大任务,要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党员干部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领会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汲取丰富养分、传承红色基因,在党内政治生活大熔炉中不断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努力提高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为自身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支撑。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全局职工要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将思想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工作要求上来,要在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担当作为,扎实做好xx服务,全面提升xx监测、预测预报和服务支撑能力,为做好防汛抗旱服务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一是要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教育宣传,坚定制度自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来之不易,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完善。要坚持从行业实际出发,既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把握党和人民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方面走过的道路、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原则,将历史智慧的结晶运用到xx现代化建设上;二是要增强执行力、展现执行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擘画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领导干部要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局职工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三是要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坚决杜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等现象,不断增强制度的权威性和执行力,让制度管用见效。要围绕全会提出的重大思想观点、重大制度安排、重大工作部署,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完善推动工作的思路、办法和举措,不断提高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