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办学特色服务革命老区学校突出办学特色汇报材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突出办学特色服务革命老区】学校突出办学特色汇报材料延安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成立于1941年,先后由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鲁迅艺文学院、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延安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和新文字干部学校等8所院校合并而成,校名由毛泽东同志确定。延安大学的历史从陕北公学成立之日算起,可上溯到1937年8月。经过七十年的奋斗,延安大学已发展成为文、理、工、管、医、教、经、法等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大学,也是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建大学,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学校设有17个学院,21个硕士点,近50个本科专业,各类在校学生12500人,专任教师800余人。学校占地面积1200余亩,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近年来延安大学被评为全国学生军事训练先进单位和全国部门绿化工作350强之一,是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全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研修基地和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七十年来,延安大学从土窑洞里白手起家,为党和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优秀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曾在这所大学学习与工作,后来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校友近30位、省部级领导200余位、两院院士10余位。在整整七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延安大学始终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不断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为中国革命与建设,特别是为陕北革命老区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立身为公,学以致用发扬优良办学传统,弘扬延安精神,挖掘黄土文化,把握时代脉搏,形成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老区、乐于奉献的延大精神。这是延安大学的主要办学特色。延安大学充分发挥学校办在革命圣地延安这一地理优势,继承和发扬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着力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作风,“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老区、乐于奉献”既是延大精神,又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立身为公,学以致用”、“养成学员的伟大品格”是延安大学的办学理念。1944年5月24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延安大学是一所政治、经济、文化大学,给延安大学办学指明了方向。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延安大学最大的贡献就是为民族解放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尤其是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大批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的优秀人才。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时期以后,延安大学依然十分珍惜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不仅明确了德育的首要地位,而且在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都体现了“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学生中乐于助人、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的现象不胜枚举。近年来,学校总结数十年的办学经验,将其概括为“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校训,为延安大学在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既有传统精神,又具时代特色,是新时期大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延安大学在发扬传统办学理念的同时,全面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完善办学指导思想,调整办学思路,凸显办学特色。弘扬延安精神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窑洞大学,结合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用延安精神教育学生,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基础厚实、为人诚实、工作务实、作风扎实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延安大学办学特色的又一个方面。多年来,延安大学一直致力于延安精神的研究与教育。学校将参观革命旧址,请老红军、老八路、老校友做报告和开展校史教育作为对学生进行延安精神教育的切入点,每年新生进校的第一课就是参观革命旧址、革命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及校史陈列馆,观看校史片和《延安岁月》等录相片,听老红军、老八路、老校友做延安生活回忆报告。延安大学主要采取两种方法对师生进行延安精神的理论教育。一是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在“两课”理论教学中渗透延安精神,考试中增加一定比例的延安精神理论教育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将延安革命纪念馆和革命旧址作为教学基地;二是充分发挥延安学和延安精神理论研究的优势,安排研究成果突出的专家、教授为学生开办延安学和延安精神专题讲座,作学术报告及辅导报告。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后期,延安大学形成了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坚持德育为先的办学传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发扬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结合新形势,进行科学化和系统化探索。通过树立、宣传典型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延安大学营造了延安精神教育的良好氛围,使延安精神如春风般渗入学生的思想。校党委还非常重视发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学校最艰苦时期主动来校工作的一批教师的作用,在报刊上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聘请他们担任教学督导员和兼职辅导员,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带动年轻教师,教育和影响学生。延安大学把延安精神教育当作责任,也当作义务,在抓好本校师生教育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学校和延安的历史资源及人才优势,不断拓宽延安精神教育的范围,扩大延安精神教育的社会影响。陕西省教委、共青团陕西省委和延安大学联合创办的窑洞大学已接待了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250多所院校的6万多名师生,对其进行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教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学校开始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延安精神的研究,并专门成立了延安学研究所,作为延安精神研究的学术平台,一批中青年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和科学求实的精神,利用延安和延安大学独特的资源优势投入延安精神的研究之中。这种研究从新的高度、新的视角入手,同时赋予延安精神以全新的意义,研究成果很快就引起了全国思想理论界广泛的关注。延安精神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从这一时期开始,全国延安精神和延安学研究领域的主要概念、基本体系和代表性观点,大部分是由延安大学学者和专家提出来的。学校的中共党史研究院、延安学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培养了一批治学严谨、学术水平较高的人才。2006年,陕西省在延安大学建立了“中共党史与延安学研究中心”省级人文社科基地。七十年来,延安大学为国家培养了10余万名各类优秀人才,他们遍布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绝大多数人默默奉献在教科文卫和工业生产的第一线,90%的人辛勤耕耘在西部地区。经过实践锻炼,大多数人已成为学校、医院、工厂的业务骨干。据不完全统计,陕北在岗的中学特级教师中60%是延安大学毕业生,延安、榆林两市的县处级领导和中学校长、教育局领导,60%都是延安大学毕业生。立足陕北服务社会立足陕北,辐射周边,为老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这是延安大学办学特色的第三个方面。为革命战争和边区建设实际服务,是延安大学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光荣传统。从建国后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延安大学坚持以师范教育和医疗卫生教育为主体。这是由当时陕北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的迫切性所决定的,也是学校主动适应陕北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行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过几年的改革开放,陕北老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石油化工逐渐成为陕北的支柱产业,延安大学立即对办学思路做了重大调整,在加强师范专业的同进,大力发展应用、管理专业,同时学校还面向陕北在职人员,依托学校各个专业,开展函授、夜大和全日制成人教育,进一步拓展了服务陕北老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途径。从1998年开始,延安大学加快了学科与专业的调整建设步伐,重点建设了能源化工和区域经济等学科,与陕北老区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鲜明的特色使延安大学在中国高校中独树一帜。从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到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几十年薪火相传的延安精神和延大精神没有变,不断地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追求没有变。因为,这些精神与追求,是延安大学的灵魂。仅供参考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