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民生创新管理打造街道综合救助工作新格局某某街道的综合救助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区民政局等相关救助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全面落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要求,积极探索,科学谋划,实现工作理念、规章制度、操作办法的三个创新,开创了街道综合救助工作的新局面。一、以创新工作理念为突破口,探索综合救助工作新思路某某街道面积1.57平方公里,下辖7个社区,共有居民2.5万户,7.5万人。人口密度大,低保及边缘户最多时曾达到850户,占到居民总户数的3.4%。通过多年的实践工作,我们感觉到,面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现行救助体制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和不足:一是困难群体多元化和政策救助对象单一之间的矛盾,一些家庭虽然收入水平高于低保标准,但因重大疾病、子女就学、突发意外等原因造成实际生活水平低于低保标准却享受不到低保待遇,产生以“支出型贫困”为主体的政策外贫困群体,成为社会救助的盲区;二是被动救助模式与主动救助需求之间的矛盾,现行救助政策采取的是在事后给予审批救助的方式,而救助对象因经济条件所限,不能在变故发生时主动采取措施自救,影响了救助工作的效果;三是救助标准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四是统一救助工作的需求与分散救助模式之间的矛盾,在街道层面,救助资源分散在社保、工会、党办等各业务科室,救助资金来自方方面面,救助信息相互封闭,救助活动缺乏统一协调,救助标准不统一,容易出现重复救助、多头救助和救助遗漏等现象。由于得不到及时救助,困难群体多次到街道上访、区有关部门上访,甚至采取超常过激行为,严重影响了街道的工作秩序,很难集中精力谋划发展。为此,街道党工委经过多次调查研究,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以致力民生,崇尚务实为原则,在区民政局等救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满足群众救助需求为第一目标,通过整合救助资源,创新管理方式,改革救助办法,建立了以政策性救助为主体,慈善救助为补充,政策外贫困救助为突破,前置性救助为支撑的“四位一体”综合救助体系。二、以创新救助规章制度为根本,建立综合救助工作新体系围绕综合救助工作总体思路,我们积极创新,大胆实践,确保救助工作取得扎实成效。具体进行了五个方面的创新:1、提出政策外贫困救助新概念。在低保及边缘户之外,以支出型贫困为主体,将老党员、老模范、因病、因事致贫人员、两劳释解人员、在街道居住一年以上的外来贫困流动人口等需要救助人员都纳入救助范围,作为政策外贫困救助群体,实现救助对象多元化,将救助对象扩大到所有的困难群体,使救助工作实现全覆盖。经过摸索,我们制定了《某某街道关于对政策外贫困及特殊人群实施临时救助的暂行办法》,给予医疗、助学、突发事件、生活救助,对救助的申请、审批、发放程序做出明确的规定。家住某某街50号的齐岩,48岁,患有精神病,是三八南社区的一名普通居民,某某年5月与妻子办理了离婚。他母亲年近80,体弱多病;唯一姐姐因患癌症住院,使他一下失去了生活来源,产生轻生念头。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母亲到社区进行求助。街道了解情况后,对他的母亲做思想工作,让母亲多开导他。一方面安排社区买来米、油等生活必需品送到家中,保证目前基本生活;另一方面按政策外贫困人员的救助办法在办理低保等待期中给予了1000元的临时救助,使他的困难及时得到解决。2、建立前置性救助新体制。在区民政局的支持帮助下,我们安照属地管理、事权下移的原则,尝试调整工作程序,在需救助情况发生时先行给予救助对象部分资金救助,事后按救助政策结算,变“事后被动救助”为“事发主动及时介入”的救助方式,提高救助金使用效率,街道制定《某某街道前置救助工作操作细则》明确前置救助对象、救助形式、救助标准,对患重大疾病需住院治疗,但暂无能力预交首付款的救助对象,根据医疗机构提供的所患病种一般治疗费用,实施不超过3000元、特殊情况不超过5000元前置救助;突发意外救助,对于遭受突发性事件(如交通事故、意外伤害事故、医疗事故、火灾水灾)造成人身或家庭财产严重损害,给予最高限额不超过1000元、特殊情况不超过2000元的前置救助。某某社区低保户朱晨瑞,男,14岁,某某年5月患再生障碍性贫血,从六月份住院每周都要输血一次,每次1700元。朱晨瑞父亲是精神残贰级,无工作,无收入。母亲打零工维持生活,自从儿子病后一直未工作,在医院照顾儿子。了解到此情况后,为保证朱晨瑞得到及时救治,街道先后两次为其提供前置救助基金3000元、慈善基金5000元,申请区慈善总会救助5000元,并上调其低保金标准,使朱晨瑞得到了及时救助。某某社区低保户某某,本人患肢残三级,某某年患肺结核急需住院治疗,但因离异、无父母子女等原因,无法支付前期治疗费用,街道按照《前置救助操作细则》规定,及时送去2000元救助款,使他及时得到救治。3、构建街道、社区两级救助工作网。依托街道、社区两级慈善机构,明确救助分工。社区层面由社区慈善工作站负责500元以下的常态救助、突发事件的前置性安抚救助、组织驻街单位定向帮扶、500-1000元的救助由社区向街道救助机构汇报后经批准开展;街道层面负责1000元以上的救助及突发重大情况的救助。实现常态救助社区把握,应急救助街道组织。4、健全综合救助全民参与格局。街道广泛宣传综合慈善理念,鼓励支持民间捐赠、奉献爱心行为,充分调动和发挥各职能部门、驻街单位、社会团体和居民群众的积极性:驻街单位市烟草公司每年投入2万元、某某会馆每年投入近4000元,为所在社区困难、孤独老人、孤儿重病等居民送去米面油等慰问品,进行定向帮扶;形成全员扶贫帮困的良好氛围。某某年,街道建立爱心慈善分会,通过开展“驻社区单位自愿捐”、“党员10元捐”、“居民5元捐”等方式多方募集慈善基金。驻街单位和居民纷纷热心参与,某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某某有限公司、某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分别捐款10万元,全街共募集善款51.1万余元,募集额列全区第三名,为街道开展救助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持。5、建立救助与脱困相结合的救助工作新理念。通过实践,我们感到经济救助虽然能解决燃眉之急,但无法根本解决问题。为此,街道把提高救助对象脱困能力作为救助工作的重点,通过政策引导、组织帮扶、居民互助等方式,为救助对象无偿提供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司法援助等贴心服务,帮助救助对象早日回归正常生活。某某社区多次开展“送招工信息、送专业技能、送就业岗位”活动,与驻街单位举办各类培训班15次,参加培训的人员达200多人次。至今为止,某某社区已有10名困难居民通过“三送”活动,走上了工作岗位,通过“打工”改变现状,走出贫困。某某年毕业的两名低保家庭大学毕业生某某和某某,在街道和社区帮助下,均及时参加了工作,改善了所在家庭的经济条件。三、以创新救助工作运行模式为保障,打造综合救助工作新格局在完善和创新综合救助工作体系的基础上,我们也注重加强和创新综合救助工作的管理,确保困难群众得到帮助,救助资金合理使用。1、建立“一口式”受理,联席会审批的救助工作新模式,为救助工作提供组织保证。按照一口上下,功能齐全,部门联动,救助及时,帮扶有力的要求,街道成立救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按照有专门办公服务场所、有专门服务窗口,有救助服务人员,有专用计算机,有服务监督电话,有规范完整的管理服务制度的“六有”标准,建设街道、社区两级办事大厅设立综合救助平台。在街道层面的救助工作,由救助办公室统一受理,按人员类别、贫困情况协调各相关业务科室提出救助意见,通过召开综合救助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开展救助帮扶;社区层面的救助按社区慈善工作站章程和救助办法开展救助。2、设立山东庙街道综合救助基金账户,为救助工作提供财力保证。在街道建立综合救助基金账户,将区财政拨付的救助资金、社会募集资金、各职能科室救助资金统一归入账户管理,按照部门分工建立分类子账户,根据街道联席会的决定对不同的救助情况从不同的子账户按项拨付。3、实现网格化管理,畅通救助工作渠道。社区工作者按照网格化管理的总体要求,划定各自工作责任区,坚持在每日巡访时走访困难人员家庭,收集救助信息,建立网格内困难群体及救助对象工作台账,做好日常排查梳理、突发情况的上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在此基础上,为使救助对象在遇到重大疾病、突发事件时能及时了解救助政策,第一时间采取自救措施,街道制作下发了《某某街道爱心求助热线指南》,设立街道、社区两级7部热线电话,随时接受群众的求助咨询,受到了救助对象的广泛欢迎。4、设计救助信息系统平台,为科学救助提供坚实保证。为及时全面掌握街道综合救助工作进展情况,避免重复救助和救助遗漏,街道探索设计了山东庙街道综合救助平台系统,使街道可以点面结合、准确了解辖区范围内救助对象的基本情况和救助开展情况。第一时间掌握街道、社区两级多方的救助工作进展情况,为公平救助、阳光救助打下了坚实基础。三年来综合救助工作由创新阶段,经过实践,目前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成熟阶段,今年我们进一步做的更完善,更全面,更合理,由去年的试点社区,到今年所有社区全面展开,由点到面、由初级的设想到趋于完善的全面推进。现在已经建立了“四位一体”的综合救助模式,形成有我们自己特色的救助体系。街道低保及边缘户数量以每年8%的比例逐渐下降,街道可以把有限的救助资金用到更多的困难群体身上,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市民政局某某局长、某某区民政局、某某街道等单位先后到我街道调研、学习救助工作。街道也被区慈善总会评为爱心慈善工作先进单位。5、建立综合救助监督委员会,为综合救助工作提供纪律保证。由党工委副书记负责,组成由纪检委员、社区干部、人大代表、热心居民等方面人员参与的两级综合救助工作监督委员会,对款物募集、借助工作的开展进行全面监督检查,保证款物的有效管理和救助工作的客观公正。通过建立“四位一体”的综合救助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救助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往1-2个月才能完成的救助程序变为现在的常态救助一周办结,前置救助3日到位,应急救助1-2日完成。特别是前置性救助措施的采取,救助对象在第一时间得到治疗的同时,也大幅减少了治疗费用,降低了救助成本,街道可以把有限的救助资金用到更多的困难群体身上,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街道的综合救助工作实现了由被动救助向主动救助转变、由分散式救助向“一口式”救助转变、由应急救助向常态救助转变、由封闭救助向透明救助转变、由静态救助向动态救助转变的“五个转变”。以上就是我街道在综合救助工作中的一些探索和做法,虽然通过前期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深知,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要求相比,我们在思想解放深度、工作创新力度上、工作抓实程度上还有很多不足。我们将继续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区民政局的具体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要求,勇于探索,求真务实,不断开创综合救助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