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城乡社会治理工作做法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加强和创新城乡社会治理,是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是推进平安xx、法治xx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近年来,xx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坚持在平安xx、法治xx建设实践中丰富拓展“枫桥经验”,全面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治理能力,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一、做法成效一是强化统筹协调,压实上下联动责任链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工作,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及时将乡镇、社区和县直单位、学校、医院、企业纳入平安xx、法治xx建设和“枫桥经验”推广范围,逐级签订责任书,解决好“为谁治、谁来治、怎么治”等问题。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领导体系和“县级领导包案和县乡领导定期接访、重点约访、带案下访”责任体系,系统构建责任链条。通过平安xx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政法委员会会议、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会议、社会稳定风险研判会议等进行专题研究,协调推进相关工作。研究制定基层社会治理基础、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邪教人员教育转化、命案专项治理、风险防范化解、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12个方面的文件,从制度层面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探索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径奠定基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盯人民群众最盼最急最怨的突出问题推进法治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县委积极主动介入、提前谋划研判,配套依法惩治疫情防控违法犯罪行为的系列措施,建立“日研判、日汇总、日报告”工作制度,防范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二是创新服务管理,营造全民参与良好氛围。定期开展大接访,深入基层开展矛盾纠纷“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活动。公安派出所、社区警务站、司法所、人民法庭等贴近群众服务,全力构建“喊得应、站得出、打得响”的基层网络。建好综治中心,按5至7人配强工作力量,按照运行规范化、矛盾化解多元化、社会治理常态化、重点管控精细化的运转模式,组建形成了一支“通政策、懂基层、有办法”的生力军。建好区域网格,坚持“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建成x个区域网格,选派充实x多名党员干部,将乡镇和社区主要负责人、综治专干、包村责任人等全部靠实到每个区域,整合派出所民警、群防群治队员、治保调解人员等力量,形成全面掌握社情民意、迅速解决矛盾问题、有效防范治安隐患的管理服务体系。建强工作队伍,吸纳x名具有较高法治素质和专业素养的群众补充到人民调解员队伍,积极发展壮大生活服务、公益事业、慈善救助、专业调处等社会组织,建立全市首个律师调解工作室。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综治中心深入开展指挥调度、路面防控、分流转办、宣传引导等,城市网格员及时参与入户排摸、防疫消毒、纠纷化解、服务保障等,为防控疫情提供有力保障。三是优化治理模式,构筑共治共享工作格局。“综治中心+”模式。以提升联防联控成效为目标,建立实体化、常态化诉调对接平台,设置医疗、交通、劳资、环保、拆迁、家事等纠纷调解室,发挥“宣传员”“排查员”“管控员”“服务员”作用,20xx年全县医疗、交通事故保险合同和家事纠纷调撤率达x%。“基层党建+”模式。在x个乡镇示范推广以“党建+扫黑除恶+网格管理+社区警务+矛盾联调+维稳处突+防范邪教+特殊人群管理+安监防控+交通管理+民生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近两年全县可防性案件下降x%。“党员干部+”模式。深入开展“大调研大走访大服务”专项活动,通过“县直机关干部+群众”返乡走亲、“乡镇机关干部+群众”驻村连心、“农村党员干部+群众”连户交心,推动关口前移、力量下沉。“平台载体+”模式。积极推行“公推民助、以用促建、立体联动、共建共享”,在x个行政村试点实施“守家护院”工程,通过农户、家人、亲邻和110、119、120联动,实现看家护院、邻里相守、群防群治智能化科技化,目前已完成安装x多户。“三治融合+”模式。深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大力推行“一约四会两榜五公开”“521”“1387”等工作方法,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入开展“最美村庄”“最美家庭”“最美人物”“和谐五星”等评选活动,全方位提升群众道德素质和道德风尚。四是实化管防并举,提升应急处突实战能力。警示教育常态化。建成反邪教警示教育基地,实现播放设备、挂图展版、音像资料、教学设施、规章制度、管理讲解人员“六有”目标,定期组织各界群众接受警示教育。巡逻防控全域化。在城区划分3个巡逻区,组织多警种和群防群治人员紧盯重要节点区域开展网格化武装巡逻及安检查控,做到高密度屯警街面、高战备动中备勤。全面落实“1、3、5”分钟应急处突快速反应机制,建成以公安干警为主体的百人应急处突队伍,定期开展模拟实战拉练,提升应急处突能力。命案治理实效化。紧密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从强化源头治理、完善防控机制等方面入手,大力推行命案预防工程,20xx年以来全县未发生一起命案。先后组织专班对多起省督命案积案深入分析研判,优化侦控方案、集中冲刺决战、成功侦破历年命案积案2起。平安建设精细化。深入开展黄赌毒、盗抢骗、食药环等突出违法犯罪专项整治,高频治理娱乐场所、农村赌博等乱点,加强危爆物品、管制刀具、散装汽油等管控,实现更快破大案、更多破小案、更准办好案、更好控发案。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虽然我县在加强和创新城乡社区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建设富裕美丽文明活力平安xx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与省市要求和广大群众期待相比,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一是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面对今年复杂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履职尽责、加强统筹联动、齐心协力抗疫,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工作运行中,也暴露出了体制机制还需优化完善、工作合力还未真正形成等一些短板不足。比如,我县城市社区管理委员会属事业单位,不能配备政法委员、社会治理和应急管理办公机构负责人,致使社区治理和防疫工作受到掣肘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质效。从本次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来看,社区网格员大多数为县直单位选派,在干部权限上不受城市社区直接管理,在工作指标量化上存在层层“递减软化”现象,个别网格员还存在“出工不出力”的问题,工作合力还未真正形成。再比如,我县按照机构改革方案成立了应急管理机构,但在应急救援工作中还存在各自为阵、单兵作战,协作配合不够有力、资源整合不够到位、配合不够紧密的问题,致使应急处突在时间和效果上都不同程度有所下降。二是基础保障还不够有力。阵地建设“受限”,由于县级财政相对困难,乡镇和社区基层基础投入不足,部分乡镇受办公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将便民服务、信访维稳、综合治理、民生保障、打击犯罪等功能室有效整合,综治中心建设相对滞后,“一站式接待、一条龙服务、一揽子化解、一体化运行”的模式还没有得到充分推广;技防设施覆盖率“偏低”,基层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没有实现全覆盖建设,x个基层公安派出所中有x个没有固定办案场所,占比x%。“雪亮工程”二期、三期项目建设因资金短缺还没有实施,乡镇主要干道视频监控覆盖率还比较低,工作推进比较缓慢。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县级综治中心现有编制人员x名,与开展信息录入、汇总研判、值班值守、指挥调度、量化统计、巡查督查等工作不相适应,还存在人员少工作超负荷运转的问题;村(社区)现任干部和后备干部力量匮乏,社区工作者、网格员队伍薪酬体系不健全,离专业化、专职化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部分兼职网格员工作履职不够到位;基层司法所、公安派出所人员配备还不到位,一些公安派出所仅有民警3到4人、刑侦部门仅有民警xx人,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打击防范工作需求。群众参与度“不高”,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平台相对单一,社会治理仍侧重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作用还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和认可度还不高三是法治理念还不够深化。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导致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城区管理人口从x万人增加到x万人,城市治理任务愈加繁重;随着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单位人”逐步变为“社区人”,对社区服务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社会治理落脚点从单位转向社区。加之城市规模迅速扩张,致使社区治理理念、架构、方式、效能等方面还存在“重建设轻治理”“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等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组织引领“缺位”。一些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社区大党建体系不完善,党组织延伸不够、触角不宽,与各类社会组织关系不够清晰,党员在基层治理中的参与度不高;基层治理和基层党建、脱贫攻坚、正风肃纪等工作没有形成充分融合为有机整体。基层权责“失衡”。基层责任多、权力少,面临“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难题,陷入了“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的困境。资源匹配“不足”。基层治理普遍存在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的问题。四是治理管控还不精准。科技运用含量不高。运用“大数据”、“云搜索”等现代化科技手段破解社会治理难题比较薄弱,在精准区分不同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精准管理与服务方面还较为欠缺。比如:全县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涉及乡镇和公安、卫健、民政等多个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对患者评定标准、统计口径不一,乡镇与单位之间信息共享不及时、排摸管控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实效。信息研判不够深入。虽然建立了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精神患者、流动人口、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信息管理系统,并及时采集录入人员信息,但在信息分析研判、运用“大数据”指导服务管理实战方面没有形成务实管用的推行机制,各类信息化系统还停留在信息收集、人员录入、统计比对层面,深度开发应用、综合研判不够。风险预判不够精准。对在基层治理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各类风险还不够敏感、主动跟进不够。特别是在城乡社区治理中还存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问题,事后处置多、事前预防化解少。比如,对一些基层矛盾、信访问题,个别乡镇还存在“花钱买平安”的现象,从源头上破解社会矛盾难题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三、对策建议一要强化治理工作“大保障”。建议在“人、财、物”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积极探索以项目带动综治平安建设工作,尽最大可能争取项目资金,减少基层压力,不断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统筹推进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积极整合公安、应急、城市管理等各方资源,在人员配备上再加强,建议增加到10人左右,整合各职能部门人员进驻综治中心集中办公,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在工作效能上再强化,落实“日监测、日汇总、日研判、日调度”工作制度,实现整体推进、联勤联动。提升“雪亮工程”覆盖率。按照总体方案,到2021年实现所有乡镇、建制村“雪亮工程”全覆盖,资金需求较大。建议市级财政作出适当安排,县级财政及时将相关经费纳入预算,逐年确保、专款专用、稳步实施。强化网格化监管服务。强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功能,健全完善部门联勤联动机制,将涉及社会治理职能部门的人员、资金、设施等资源下沉到网格,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逐个解决。着力加强网格员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乡村网格员,加强技能培训和教育管理,严格考核考评,提升服务质量。二要推动治理理念“大转变”。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引领”强示范。推动基层党建从带动较弱向深入引领转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动员群众、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作用,努力解决基层治理“力量散”“管理乱”等问题。“协同”促统筹。推动社会力量从分散游离向聚集协同转变,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灵活运用购买服务、项目外包等方式,激发社会协同活力。“参与”聚合力。推动基层群众从徘徊观望向共建参与转变,营造“社会治理共建共享”良好舆论氛围,引导群众了解、理解、参与、支持社会治理特别是平安建设工作,特别是对一些惠民便民的安防举措应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预防”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