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第1章导论•▲管理心理学的内容及研究对象•▲管理心理学的任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及发展•▲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1.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各种组织系统中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作用情况下所产生的心理现象的规律性。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个体心理2)群体心理3)领导心理4)组织心理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特点1)社会心理学的一般理论是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2)历史性3)实践性和实用性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可分为三个层面:管理过程中的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和组织心理。管理心理学与多学科相联系、相交叉。为了更好地理解管理心理学这一学科,需要先了解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管理心理学的管理学理论1.管理的含义1)管理具有多种职能如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创新等。2)管理的本质是活动或过程管理者通过各种手段实现目标的过程。3)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调用的资源在任何类型的组织中,都同时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但人与物的关系最终仍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所以管理要以人为中心。4)管理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是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创造性的活动。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2.管理学和管理理论基础管理学也称管理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广义上的管理科学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列,成为第三大类科学。狭义的管理学指的是一般管理学,它以管理的内涵为基础,围绕管理的职能展开,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中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将管理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指19世纪末以前的漫长的历史时期,称早期管理阶段;2)第二阶段是指19世纪末到达20世纪30年代,称古典管理阶段;3)第三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末日,称早期行为科学阶段;4)第四阶段是指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称现代管理阶段。1.心理学的含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2.心理的本质1)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3.心理现象心理现象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两大类。个体心理系统是指个人所具有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可分为:1)心理倾向。2)心理过程。心理活动的过程包括知、情、意三个过程。3)心理特征。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心理过程、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是既有区别而又密切联系的。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1)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2)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3)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管理的具体要求4)提高决策的科学性1.2管理心理学的任务管理心理学的任务1)学科自身理论建设:如何建设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和管理实际的完善的理论体系。2)学科实际应用:如何最大效度的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们的创造性及工作效率,从而为组织及社会创造效益。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也叫自然观察法,是在日常的不作任何人工干预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下,观察者以感觉器官(眼、耳等)为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的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推测人们的心理状态。2)实验法。实验法是研究者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通过有效因素的变化来分析发现被试者的行为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3)访谈法。访谈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4)问卷法。问卷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内容明确的问卷量表,让被试者根据个人情况自行选择回答,然后通过分析这些回答来研究被试者心理状态的方法。5)社会测量法。社会测量法是定量的揭示团体内的社会结构模式,即人际相互作用的模式及各成员在团体内的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6)案例研究法。是对某一个体、团体和组织在较长时间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并探索其心理发展变化全过程的研究方法。7)情景模拟法。创设一个与其岗位实际情况相似的测试场景1.3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81.4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形成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管理制度和方法。2)行为科学理论3)现代管理心理学行为科学学派是以霍桑实验为标志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霍桑试验阶段:1924—1927年进行的工作物理环境实验,先导1927—1932年进行的职工福利措施实验1928—1930年进行的态度和意见调查1930—1932年进行的团体行为(绕线室)的观察研究霍桑效应:工作物理环境、福利、工资等不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职工的情绪、动机、人际关系等心理因素则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原因。照明、福利改善是因为工人受到了尊重、信任,因为“改善工人的工作态度和激发他们发自内心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所以他们努力工作,提高生产效率霍桑效应的作用: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提高生产效率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纪人,而是社会人第2章理论基础u管理学基础u心理学基础u哲学基础u社会学基础u人类学基础管理学基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第3章个体心理与管理u认知过程与管理u个性心理特征与管理u个性倾向与管理3.1认知过程与管理3.1.1感觉知觉是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感觉3.1.1知觉的概念知觉是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3.1.2知觉的基本特征及重要性1)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3.1.3影响知觉的主要因素1)客观因素知觉是知觉者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作为知觉对象的客观事物的特点必然影响人的知觉。2)主观因素人的知觉不仅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也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影响人知觉的主观因素主要有:(1)兴趣(2)需要和动机(3)过去的知识和经验(4)定势(5)期待3)情境因素自我知觉的构成要素自我知觉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对自己的生理、心理、行为状态以及自己同周围关系的认识。•自我知觉的构成要素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自我知觉的形成和管理1.自我知觉的形成1)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2)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3)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2.自我知觉发展的途径1)通过认识别人,把别人与自己加以对照来认识自己2)通过分析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3)通过考察自己的言行和活动的成效来认识自己4)通过自我观察来完善自己3.1.3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翻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的类型与管理1)对人知觉2)人际知觉3)角色知觉4)自我知觉•社会知觉的偏差所谓知觉错误指的是由于受知觉规律的影响,社会知觉可能产生的偏差。也称知觉效应,效应即作用的结果。主要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效应、晕轮效应、对比效应、仁慈效应等。P3816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先入为主”或第一印象,首次交往时所形成的对对方的看法,总是最鲜明、最牢固,并影响着以后交往的深度。近因效应: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对人的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更鲜明。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晕轮效应是指人际知觉中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社会知觉的偏差17刻板效应刻板效应是指对某个人或某类人的固定的刻板印象。认为推销员都是能说会道的,商人是精明的,老年人必定保守,年轻人办事一定不牢靠;北方人身材高大,豪爽,南方人身材瘦小,精明能干。国籍、民族等心理定势。心理定势有积极作用,有助于迅速认识自己不熟悉的人,可以依据该人的各种表明特征和线索,进行类型化推理,对其做概括化了解。很可能不符合这个人的个性特征,就可能产生偏见,对他人造成误判。对比效应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进行知觉时,会不自觉的将他们结合在一起比较,不考虑客观标准。仁慈效应人们在评价他人时,积极、肯定的评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评价,这是人际认知过程中宽大心理在起作用,•社会知觉的偏差•错觉错觉是歪曲的知觉,也就是实际存在的事物被弯曲地感知为与实际事物完全不相符的事物。错觉是在外界刺激作用下产生的,是主观歪曲了对刺激的知觉。举例:长短错觉:米勒—莱尔错觉3.2.1气质3.2个性心理特征与管理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气质的类型22气质差异在管理中的应用了解气质类型及其特征,对于组织管理、思想教育等都要重要意义。1.扬长避短,发挥特长,合理匹配,提高工作效率【例题】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表现为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的气质类型是()A.粘液质B.胆汁质C.多血质D.抑郁质答案:C2.注意互补,协调关系3.认识差异,关注健康4.因人而异,管理教育兴奋型相当于胆汁质,活泼型相当于多血质,安静型相当于粘液质,抑制型相当于抑郁质。3.2.2性格3.2个性心理特征与管理1.性格的概念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2.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性格和气质都是人格的组成部分。但性格不同与气质,气质更多的体现了人格的生物属性,性格则更多地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3.性格与情感、情绪的关系情感、情绪与人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4.性格与能力的关系性格和能力也是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制约。5.性格的类型1.按心理机能性格可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2.按某种或某些典型的性格特征,性格可划分为优越型和自卑3.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格可划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4.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性格可划分为顺从型和独立型5.按人的行为模式,性格可划分为A、B、C、D、E五种类型3.2.2性格3.2个性心理特征与管理1.能力的概念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征。2.能力和知识的关系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能力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远较知识的获得要慢。3.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1)素质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就谈不到能力的发展。2)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3.2.3能力3.2.4个性差异与管理1气质差异与管理1)正确评价员工气质2)合理安排工作3)培养适合工作要求的气质4)考虑群体成员的气质互补2性格差异与管理1)性格与工作的匹配2)性格与人员结构的合理性3)批评教育与性格差异4)表扬与性格差异3.2.4个性差异与管理1能力差异与管理1)能职一致性原则2)能职优化组合原则3)能力互补原则3.3个性倾向与管理3.3.1需要◇概念: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需要的分类(1)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3)间接需要和直接需要◇需要的基本特征(1)需要具有指向性(2)需要具有层次性与发展性(3)需要具有共同性与差异性(4)需要具有社会性3.3.2动机◇概念:动机定义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调节与维持功能◇动机的分类(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2)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3)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3.3个性倾向与管理3.3.3态度1.什么是态度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的客体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它具有评价性。2.态度的特性1)态度的社会性2)态度的内潜性3)态度的稳定性4)态度的方向性3.态度的机能1)适应功能。2)自我防御功能。3)价值表现功能。4)认识或理解功能。态度的形成与改变1.态度的形成1)态度形成的条件2)态度形成的阶段3)影响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