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是我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主要内容,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强区的重大任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市推动文化发展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及国家、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紧紧抓住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契机,以全面加快幸福沈河建设为目标,以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为重点,深入推进重点文化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沈河特色文化品牌,不断增强城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进一步优化人民群众生活方式,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化福祉,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为塑造我区文化品牌形象、促进全区文化事业大繁荣、推动我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正确导向,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政府主导,切实保障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坚持多元参与,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共建共享,优化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坚持协调统筹,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三)主要目标。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协调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到某某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区、发展均衡、服务便捷、多元参与、共建共享、保障充分、统筹有力、充满活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治理体系基本形成,现代公共文化治理能力空前提高,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明显优化、服务效能明显提升,互联互通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并有效运行,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协同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基本形成。——城区文化形象显著提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形象进一步确立,文化事业发展与信息技术优势进一步融合,着力形成一批省内乃至国内有影响的工作品牌、服务品牌和活动品牌。——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达标。全区文化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形成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工作格局,初步实现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社会化,产品供给均衡化、信息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的突破,迈入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行列。——基层文化阵地蓬勃发展。文化场馆的宣传、教育和娱乐等功能作用充分发挥,全区三级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全部免费开放,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创新发展,流动文化惠民模式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群众文化生活丰富活跃。区域文化底蕴得到进一步激发,历史文化遗存得到保护性传承,符合城区实际、适应群众需求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社会积极承办、群众主动参与的文体活动更加活跃,重点推进的群众文化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广大群众的文化福祉得到进一步提升。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四)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统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工程”,统筹规划建设文化、教育、体育、科技、残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政府投资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做到统筹规划建设、统筹功能配置,建立健全覆盖区、街、社区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加强文化主题公园、主题广场、特色文化社区、文化街区等文化景观规划建设。整合利用闲置学校、办公用房等现有公共设施,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加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某某年,我区百姓大舞台投入使用。到某某年,全面完成我区文体中心建设,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提升全区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在皇城里文化产业园内打造集百姓剧场、惠民演出、市民影院以及文化培训、文化展馆、文化广场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惠民服务中心。建设我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打造以文体活动、文体服务等内容为主体的民生项目综合体。打造合唱基地、书法廊道、舞蹈体验、综艺擂台、器乐沙龙、非遗展示、体育健身等主题文化广场。以我区体育公园、某某公园、某某公园等为主体,打造某某河、某某运河生态休闲文化带,形成汇集生态景观、休闲娱乐、公共文化、体育健身等内容的文化廊道。区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按现行国家评估标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按现行国家评估标准达到国家三级以上;社区建有符合标准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实施数字文化“彩云计划”,建成覆盖全区的无线数字文化服务网络。(五)统筹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把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快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全区范围内街道和社区普遍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形成一套符合实际、运行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扎根基层、专兼职结合、综合素质高的基层文化队伍。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联动机制,推行公共文化场馆总分馆制,以区图书馆、文化馆为中心,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大力发展自助借阅、电子阅览、无线AP等数字文化服务终端设备和传输技术,普及数字文化推送服务;配置流动文化服务车辆器材,畅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做实区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有效运行区图书馆中心和街道社区图书分馆的“通借通还”模式。(六)保障特殊群体享有均等服务。切实保障好老年人、未成年人、妇女、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城市低收入群体等特殊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在设施建设、活动开展、队伍培训等方面,把保障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权益放在重要位置。将农民工文化建设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公共文化机构、社区和用工企业为实施主体,满足农民工群体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开展学龄前儿童基础阅读促进工作和向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出版物、影片、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工作。将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以及传统戏曲进校园纳入中小学生教学活动计划。定期组织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引导未成年人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中小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微型少年宫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公共图书馆和有盲人生活的社区书屋配备盲文书籍,开展盲人阅读服务。开发视听读物,建设有声图书馆。区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和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建立无障碍设施。加强对残疾人文化艺术的扶持。鼓励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社会力量及文化企业为特殊群体提供针对性的公益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向社会免费开放。区图书馆、文化馆每周开放不少于56小时,社区书屋、电子阅览室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活动室保证免费开放时间。(七)建立健全保障标准体系。高于国家指导标准和省市实施标准,围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根据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和现有供给能力,建立健全具有我区特色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建立系统完备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及功能配备标准;厘清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种类、项目、数量;确定财政投入标准及渠道;科学设定公共文化单位职位设置及人员配置条件;明确政府主导地位、保障底线,分清各级机构的保障责任。建立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适时进行调整。三、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八)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兼顾广大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实现标准化与个性化有机统一。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资金及各项政府专项引导资金对文化创意和文化科技产品的研发支持力度,以公共文化需求带动文化科创产品研发,以文化科技产品的应用,提升文化服务品质。鼓励有条件的公共文化机构挖掘特色资源,开发文创产品。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健康向上的文艺爱好,扩大提升文化消费需求。通过票价补贴、演出补贴、剧场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艺术表演团体公益性演出。鼓励商业性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低价场次或者门票。试行文化惠民卡,通过市场手段向艺术表演团体和艺术演出场所间接发放补贴,实现惠民消费两兼顾。推动经营性文化设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民营博物馆、民营美术馆向公众提供优惠或者免费服务。鼓励旅游休闲、教育培训、会展演艺、数字网络等文化企业开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扶持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打造,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要把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实施文化强区战略的重要内容,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努力整理好、继承好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名片。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做好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重点抓好某某历史文化区、某某历史文化区、某某街民国历史文化街、某某街传统商贸历史文化街、某某周易历史文化街等街区的文物保护和环境整治,做好遗失文物遗址标志的设置工作。不断挖掘和形成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建设,健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体系,切实保护好城市历史文脉。(九)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贯彻实施《某某省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及《某某省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目录》。相应制定我区实施细则及《区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目录》,向各类性质的公共文化供给主体开放政府采购,引入图书发行、网络服务、电影放映、艺术演出等文化企业承接公共阅读、信息共享、公益电影放映、送戏下乡等公共文化服务。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从部门预算经费或经批准的专项资金等预算资金中统筹安排。制定《我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兴办实体、捐赠物品、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备等途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以PPP形式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和管理。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各类文体设施向社会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大力发展“文化中心户”,积极培育有一技之长和活动能力并且热心公益文化事业的文化带头人。开展我区年度公益文化人物评选活动,表彰对我区公益文化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促进社会资源整合。通过建立与省市资源的互通机制,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机制,完善机构与文化队伍的联动机制。创建共建共享载体。根据辖区内空间布局和项目分布,区分阵地资源、团队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平台资源、服务资源等不同类别,在区级层面和街道社区层面打造不同级别的共建共享基地。不断探索和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新模式,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通过集中配送、连锁服务等多种方式,实现供给主体和方式多元化发展。(十)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加强对文化类行业协会、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引导、扶持和管理,促进规范有序发展。制定完善文化类社会组织管理规范,明确功能定位。建立完善各类行业协会,发挥其在行业自律、行业管理、行业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加快推进文化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文化服务事项交付社会组织承担。加大政府向文化类行业协会购买服务的力度。加强政府管理和社会监督,严格执行社会组织年检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开展运营绩效评估和社会信用评估,实现依法管理、依法运营。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向文化类行业组织转移职能,逐步向行业组织转型。大力培育、扶持业余文艺团队建设,建立起业余文艺团队考核评定制度及奖励补助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促进团队建设有序、快速推进。(十一)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建立健全各级文化志愿者组织,制定文化志愿者招募办法,建立文化志愿者注册系统、电子档案和文化志愿服务数据,实现文化志愿者服务对象、活动项目有效对接。要积极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动员组织专家学者、艺术家、优秀运动员等社会知名人士参与文化志愿服务,提高社会影响力。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