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深入践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理念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专项行动方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某某市深入践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理念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专项行动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这一重要论断所蕴含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以下简称“两邻”)理念为推进新时代社区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从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系统回答了社区治理为了谁、依靠谁、怎么看、怎么干等重大课题。“两邻”理念的工作取向是“四互”,即促进邻里互动、互信、互爱、互助;实践路径是“四共”,即坚持要事共商、社区共建、社会共治、成果共享;根本目的是“四和”,即实现邻里和睦、环境和美、文化和融、社区和谐。为深入践行“两邻”理念,切实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实处,推进城乡社区(以下简称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充满亲情的新型社区治理模式,结合我市实际,现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关键、以政府治理为主导、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区治理体系,打造“社区有颜值、有温暖、有内涵,居民有尊严、有认同、有希望”的幸福家园,为推动沈阳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可靠保证。(二)基本原则。坚持党建引领,强基固本。把党的领导贯穿社区治理全过程,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效能。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需求由群众提出、活动靠群众参与、成效让群众评判坚持政府引导,多元参与。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注重多元主体的培育发展、能力提升和作用发挥,促进各方力量充分参与、社会资源有效整合,激发社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活力。坚持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建设一批具有引领性、标杆性、实践性的典范试点社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做法和推进机制。坚持城乡统筹,协调推进。适应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注重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繁荣,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着力补齐农村社区治理短板,促进城乡社区治理协调发展。(三)工作目标。到2023年,“两邻”理念在全市社区深入践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彰显;邻里关系更加和睦,居民群众担当奉献精神进一步发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便民服务质量显著改善;服务项目创新开展,项目多元化、普惠化、专业化水平大幅提升;社会各方参与社区治理力量进一步凝聚,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切实形成;助人为乐、宽容友爱的邻里文化大力弘扬,优美宜居、文明和谐、开放包容、蓬勃向上的社区形象全面展现。二、重点工作任务(一)强化党建引领1.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社区、进楼院。强化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各项事务的政治引领,由社区党组织主持社区发展规划制定、重大事务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加强对社区的工作支持和资源保障,以社区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到位。2.建强健全基层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架构,认真履行对辖区内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新兴领域和新就业群体的兜底管理责任,切实增强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有效性。推进在业主委员会中建立党组织,强化社区物业党建联建,推广“红色物业”建设,构建社区党组织带领下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格局。3.健全完善社区党建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城市基层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和“一核多元”共治共享机制,深入推进“党群一张网、服务叫得响”,加强社区党组织与驻社区单位等多元主体的协调联动。依托“共产党员社区奉献日”、在职党员进社区“四进四建”等活动,健全驻社区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长效机制,促进党员“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注重在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创新基层治理等重大任务落实中检验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力,推动社区党组织不断提升政治功能、服务功能和治理能力。(二)优化社区服务1.精准定位社区服务功能。依法厘清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职责边界,明确自治组织依法履职和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严格执行准入制度,全面清理规范社区挂牌、盖章证明、评比达标等事项。认真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实施服务场所亲民化改造,优化空间布局,开展养老、托幼、助残、济困等方面的特色服务项目,确保覆盖广泛、集约高效。2.有效推动社区服务下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放财权事权,下沉管理执法力量,推进法律服务进社区,将更多资源和服务下沉到基层、落实到社区。探索“服务到家”模式,支持快递、零售及餐饮配送等生活服务有序进入小区。推动物业、家政、养老等服务业态线上线下融合,培育本土社区商业连锁品牌,打造“15分钟邻里生活圈”。3.全面提升社区服务效能。推广“全天候接待、全方位受理、全过程负责”服务模式。优化社区便民服务事项“全市通办”,进一步精减办理要件,简化工作流程,压缩办事时限。拓展掌上办、一次办、主动办服务功能。推动社区便民服务事项“全市通办”向农村地区试点延伸。(三)加强科技支撑1.加强社区治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充分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建立统一部署、统一接入、统一门户、统一授权的基层治理服务管理平台,构建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四级联动智慧社区体系。建立健全直达基层的人口信息、公共信用、电子证照等基础库和住房保障、社会保障、教育科技等主题库,共享公共数据资源,科学分析服务需求,有效提供主动服务。2.健全社区智慧化安防体系。强化物联网技术在水电气供给、重点设施监测、安全防盗、老幼关爱、井盖路灯缺损和可燃气体泄漏报警等方面的应用。依托雪亮工程,实时监测关键点位和重点人群,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加快全市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建立居民、物业、公安一体化的治安管理体系,推广智能门禁、电子巡更、视频监控、智能物联网报警设备等安防技术应用,提升社区治安防控能力。3.提升社区智能化服务水平。引导社会力量提供智能化社区服务,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和运营模式,探索构建智慧养老、智慧停车、智慧医疗、智慧家居、智慧物业、智慧物流等服务场景,培育功能日趋完善的智能化社区服务供给生态圈。(四)推进社会协同1.激发社会组织主动性。实施社会组织“安家”工程,利用社区公共服务空间为社会组织提供办公场所。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持续开展公益创投项目,培育一批信誉良好、服务力强的社区社会组织,引导其有序参与优化社区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等社区治理工作。鼓励社会组织按照“普惠免费、优质低偿、公开公示、滚动发展”原则,提供多样化服务,提升社会组织造血功能。到2023年,确保城市社区平均拥有社会组织不少于15个,农村社区平均拥有社会组织不少于5个。2.增强人员队伍专业性。抓好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引进、培育和规范,确保各区、县(市)按照不低于本地区社区总数10%的标准培育一批社会工作机构,吸引社会工作人才参与社区治理。提高社区工作者中社会工作师比例,到2023年,实现社会工作师占比达到70%。3.调动社会协同积极性。建立全市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部队与驻地社区的结对互助机制,推进车位、操场、食堂、图书室等服务设施共享。动态掌握驻社区单位、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伍等资源,绘制可视化社区资源图,为社区治理提供全方位支持。鼓励学校、医院等单位为社区提供公益性教育、医疗服务。引导位于产业集中区或商业密集区的社区成立行业联盟、小微商户联盟、商圈自治联盟等组织,共同参与社区建设。提升“某某使者”服务品牌影响力,引导居民骨干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做强“爱心广场”项目、“盛京义勇”志愿服务等品牌,有效凝聚社会力量投身社区治理实践。(五)完善自治机制1.完善议事协商机制。积极创新社区协商方式方法,科学运用微信公众号、APP等平台,优化社区、小区、楼栋、单元四级微信矩阵,拓宽诉求表达途径。健全居民(代表)会议、社区事务协调会、听证会、社区事务监督评议会等协商会议制度,优化议题生成、内容确定、议事监督、结果运用等协商程序。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灵活设置邻里议事厅或评理说事点,开展听邻说事、请邻议事、帮邻办事、让邻知事、由邻评事等活动,切实维护群众利益。2.构建交流互助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打造承载民俗节庆、文艺表演、体育健身、亲子互动等活动的邻里交往空间。开展“邻里节”主题活动,鼓励居民在社区内或跨社区进行邻里交流。建立邻里社群,发挥自由职业者、志愿者及退休人员等群体的特长优势,促进邻里间资源、知识、技能等供需有效对接,提供便利的互助服务。3.健全矛盾化解机制。完善心理疏导、纠纷调处制度,充分发挥评理说事点作用,就地就近化解邻里矛盾。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在常驻人口基数较大、矛盾较为突出的社区至少配备1名人民调解员,扎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六)培育邻里文化1.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基层民俗文化与“两邻”理念的契合点,通过特色文化传承引发群众的情感共鸣。以小区、楼院、单元等为单位制定邻里公约,塑造睦邻和谐、共享互助的社区氛围。大力宣传社区道德模范、好人好事、文明家庭,形成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2.积极培育社区文化。以社区文化活动缔结邻里亲情,完善以社区讲堂为主要载体的社区教育体系,拓展“流动讲堂”“虚拟讲堂”“四点半学堂”等新型组织形式,丰富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全民体育健身等活动内容,开展“最美邻里”“和谐邻里”评选,切实让群众在活动中相识相知、互信互融。3.打造邻里文化品牌。结合社区历史人文、地理环境、改造历程等实际,培育“一区县(市)一特色”、“一社(村)一品”的邻里文化。在外籍人士集中居住区域建设国际社区,营造开放包容的社区环境;在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区域建设民族特色社区,促进多民族和谐共融。有序推进“熟人社区”建设,切实增强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市、区县(市)两级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建立常态化推进机制。市、区县(市)两级相关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研究制定具体举措,促进日常工作与深入践行“两邻”理念深度融合。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结合各自职能,重点在宣传发动群众、联系服务群众、创新工作载体等方面献策出力。2021年,在每个区、县(市)选取4至6个不同类型的社区作为试点,总结形成不同类型的社区治理模式;2022年,在全市全面推开。(二)完善制度体系。制定年度工作安排和任务清单,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出台关于强化基层党建、规范社区居民委员会设立、科学布局社区服务设施、实施老旧小区自管、鼓励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等相关配套政策文件。开展社区治理立法调研,适时制定社区治理地方性法规。(三)健全投入机制。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将“两邻”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与星级社区评定有机结合,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拨付资金,评出五星级社区50个、四星级社区100个、三星级社区200个,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5万元。2022年起,指导市慈善总会在街道(乡镇)设立社区发展专项基金,支持社会组织开展社区服务项目。因地制宜实施人居环境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和后续管理类改造项目,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优化社区景观环境,每个街道(乡镇)至少聘请1名设计师,加强“小游园”“微景观”项目建设,打造美丽庭院、美丽村屯、美丽田园。(四)深入宣传动员。对深入践行“两邻”理念进行全方位、多渠道宣传,营造全民关心、全民支持、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举办座谈会、论坛等活动,及时发现选树基层鲜活典型,总结提炼成功经验做法,积极在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宣传推介,不断增强我市践行“两邻”理念、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