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0年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理论中心组学习发言模板按照街道党工委要求部署,认真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习近平的民法典“讲义”》,体会如下:《民法典》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性立法,是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重大成果,开启了中国之治的法治新篇章。学习好、宣传好、实施好《民法典》,必须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当中领会精神实质、把握核心要义,推动《民法典》走深走心走实。《民法典》彰显“党的领导”的显著优势。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实现了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5年多来,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稳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卓有成效,法治思维、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再加上近些年来,我们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各个民事单行法律都比较成熟,可以说无论是从宏观的法治环境、法治生态,还是从微观的民法条文、民法类别,都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制度基础、实践基础、和社会基础。同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要领域立法”,又迫切需要制定出台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部署下,《民法典》应运而生。《民法典》的制定出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依法治国、运用法治思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志的集中体现,也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历史性成就、彰显“党的领导”显著优势的的生动写照。《民法典》揭示“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这本书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既是增进人民福祉的“宣言书”,也是维护人民权益的“承诺书”。《民法典》在编纂过程中,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集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建议,这一组组的数据,无不彰显“以人为本、立法为民”,让立法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每个条款都广泛凝聚共识,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彻编纂全过程。《民法典》7编、1260条的内容,涵盖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隐私权等方方面面,通篇内容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理念,从法律上为保障人民权益加“码”上“锁”。例如,在“产品责任”条款中对造成他人损害规定惩罚性赔偿,保护人民“舌尖上的安全”;在“建筑物和物件损害责任”条款中对高空抛物行为规定承担侵权责任,保护人民“头顶上的安全”;在“民事责任”条款中对见义勇为行为予以免责,保护人民“良知上的安全”;在“客运合同”条款中对“霸座”行为规定可以拒绝运输,保护人民“出行上安全”,等等,真正验证了《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典。《民法典》投射“依法治国”的时代光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毫无疑问,《民法典》是我国民事法律规范的集大成者,通篇闪耀着法治光辉、时代光辉;是我国法律传统和法治信仰的生动写照,映射出中华民族在法治道路上的不懈奋进。“令在必信,法在必行。”法律的效用在于执行。因此,我们要把推进《民法典》有效实施作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检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水平的重要标尺,作为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确保《民法典》落地生根、走深走实。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级分类,运用多种方式加强对于《民法典》的学习宣传,对机关人员,开展主题党日、组织专题研讨、进行巡回宣讲、创办流动课堂,将《民法典》讲深讲细讲透;针对学生群体,鼓励学校通过主题班会、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将《民法典》宣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针对社区群众,可以采取推送公益讲座、网上知识科普、发放动漫手册、投放公益广告等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抓好《民法典》的学习、宣传、实施,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完备的民事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