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4日山东省直机关遴选公务员笔试真题及参考答案一、论述题(共3题,30题)1.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七次提到“理想信念”问题,强调“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请结合个人实际,谈对理想信念的认识。10分、200字【参考答案】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在不同时期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挑战,凝聚民心群力,找到正确道路,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政治优势。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2.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提到“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要求结合基层工作经历,谈谈对从严治党的认识。10分、200字【参考答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的相继出台,把党员干部“办公室内外、八小时内外”的党纪政德家风等方面要求具体化、对象化,顺应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首先要防止“制度空转”,特别是防止好人主义、关门主义暗行,搞“家丑不外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其次是强化“监督的再监督、问责的再问责”,把问责条例执行情况纳入专项巡视、监督检查等常态工作中,倒逼各级党组织把自己摆进去,瞪起眼来真问责、严问责;最后还要尽快积累形成问责案例库,促进“开门问责”,提高党内问责的执行力、公信力和精准度,既不放过不负责的党员干部,又避免问责畸轻畸重。3.结合问责条例,谈制度和执行的关系。10分、200字【参考答案】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执行离不开责任担当。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制度建设是治本,紧抓制度执行是关键。执行的前提是要有完善的制度,制度就是依据,只有靠执行才能唤醒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永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只有靠制度才能进而约束违规违纪行为,形成带电的高压线,让人不敢触碰。二、论述题给了一些干事创业容错免责材料。问题:假如你是政府工作人员,给市政府提出推进容错纠错机制的意见建议。500字,30分。【参考答案】新常态下科学构建容错机制容错机制的构建涉及的问题复杂,需要顶层设计,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使容错和纠错有机融合,容错机制与问责机制相配套。构建容错机制是一个创新的过程,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应重点关注几个问题:一是厘清容错机制与党的问责制的关系。容错机制和问责制的目的不同。问责制主要是为了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增强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而容错机制主要是为了激发和保护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改革创新者的热情,为改革创新者撑腰,让创新者放开手脚大胆干,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二是容错机制与保持政策的稳定性问题。容错机制主要针对由于错误而造成效率损失的情形。在探索性改革创新实践中,目标失当、措施不合理、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等都会导致效率损失。容错机制不仅仅宽容创新者的错误,而且要及时纠正错误,弥补损失,使改革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就涉及到政策的稳定性问题。首先是容错机制的相关政策的稳定性问题。容错机制本身是个新生事物,目前正处于构建阶段。国家在上海、重庆等一些地区进行试点改革,目的在于积累经验,以形成统一规范。这就需要各级机构重点研究容错机制的政策内涵,划清容错机制的制度条款与法律法规、党的领导干部问责条款、党的纪律的相关要求等的界限,使之与这些条款不存在悖论和冲突,才能够保证容错机制长期稳定发挥作用,让容错机制与法律法规、党的纪律之间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从而使容错机制长期发挥激励改革创新的功能。其次是容错机制需保证改革创新相关政策的稳定性问题。当实施重大创新性改革实践时,会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在纠错的过程中,要通过错误预警机制、错误应急反应机制、错误认定、错误纠正、效果检验等环节,尽可能地减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需要对原有一些政策条款作相应的纠偏改正,但是仍然要考虑政策的稳定性问题,不应该因试错而全盘否定经过科学决策的相关政策。三是容错机制与文化氛围的培育问题。宽容文化的培育对于容错机制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容错机制不仅需要构建科学的机制,更需要营造相应的宽容文化氛围。宽容文化呈现出来的是宽松、包容的氛围,有了科学的容错机制和宽松包容的社会氛围,才能够充分彰显对创新者的放权和充分信任,才能激发他们干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创新者的担当精神。因为宽容是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它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一个社会宽容文化的浓郁程度,决定着这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在宽容的社会环境中会更加被激发出来。改革创新者在探索性实践中,有了容错机制的保障,有了宽容文化的氛围,就有了宽松、宽容、和谐的干事业的环境,其积极性就会最大限度地被调动起来,从而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大胆改革创新、善于改革创新的良好风尚,在改革创新的试验场敢于探索,敢于担当,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改革成效。三、材料分析与作文材料内容:创新社会治理,是近年来我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不仅是出于新时期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新时期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基层地方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的实践场域,是积累社会治理创新理论素材的重要来源。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以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大胆探索,敢于试错,勇于创新,争当地方“改革促进派”和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者”,在创新治理方式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人民论坛理论研究中心在认真梳理我国各地社会治理创新的经验做法和实践亮点的基础上,从全国各地区选取8个较具典型的案例进行提炼总结,希望能够以此为其他地区更好地开展社会治理创新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上海浦东:区域化党建的“1+N”模式创新背景2014年初以来,上海浦东镇域城乡结合部的快速城镇化地区已形成十多个以知名大商场(包括家具、农贸、百货、电器等类)为主的商圈。北蔡镇党委立足上述实际,结合北蔡实情,认真贯彻落实上海市委“1+6”文件精神,制定《北蔡镇区域化商圈党建实施方案》,成立浦东北蔡镇商圈党建工作小组,根据“点上示范、面上推广”原则,运用北蔡镇区域化党建和党群组织等多元主体联动的合力,以及联席会议、项目化运作、党群工作联动、资源共享和服务保障五项机制,启动和推进跨体制、跨单位的商圈党建。通过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在非公企业商圈的覆盖面,践行“商圈,让百姓满意”理念,营造诚信经营、友善待客的购物环境,提高商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社区治理与商圈企业协调发展。浦东举措2014年以来,浦东北蔡镇试点单位选取红星美凯龙集团所在的、上海单体面积最大(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经营面积14.3万平方米)的浦东沪南商圈,积极开展商圈党建,形成了“1+6”工作模式:“1”即一个“商圈,让百姓满意”的理念,“6”指实现“1”这一理念的包括引导党员参与平台、诚信经营为重点的企业文化平台、党群组织联动平台、和谐劳动关系平台、民生需求和问题导向平台以及保障机制平台在内的六个平台。在该模式的具体运作中,由商圈所在的公司大业主牵头,依靠行政支持,公司党支部和商场联合党支部,党群组织和党员、团员和普通员工多主体联动,吸引众多商户共同参与,推动了“1+6”工作模式良性运作。北蔡镇党委积极贯彻落实上海市委“1+6”文件精神,转型升级为“1+6”工作模式,继续依托区域化党建合力,引导、服务和推进浦东北蔡镇域面上的商圈党建,在借鉴“1+6”工作模式的基础上实施双重叠加结构的“1+N”工作模式,即“1+N”工作内涵发展模式与“1+N”组织形式拓展模式。第一个“1+N”为工作内涵发展模式,其含义是“一个理念,多个做法”,其中“1”指一个“商圈,让百姓满意”的理念;“N”指结合本企业商圈规模、特点实际,提出若干个实现理念的可行有效平台抓手。第二个“1+N”为组织形式拓展模式,其含意是“一家牵头,多家参与”,其中“1”表示该商圈内的一个牵头大业主;“N”表示参与商圈党建的多个组织主体和小业主。成效启示上海浦东商圈区域化党建的“1+N”模式,不仅创新落实“1+6”文件精神,优化升级“1+6”工作模式,也有效推动了上海浦东“两新”党建的创新,更是社区区域化党建创新的延伸创新。一方面解放了生产力,释放了创新力,促进了企业经营发展;另一方面,商圈党建积极融入当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担当社会责任,引领基层发展,推动社会善治与社会和谐;同时,“1+N”模式在工作内容上更接地气,有利于扎实推进发展商圈党建,为大业主与小业主合力开展工作创新了以业务为纽带、保持紧密型联系的组织形式。“1+N”双重叠加模式,一方面在工作内容上接地气,有利于商圈党建扎实发展;另一方面在组织形式上,大业主与小业主以业务为纽带保持紧密型联系,有利于合力开展工作。另外,上海浦东区域化党建“1+N”模式,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尝试运用新媒体手段,积极开展商圈党建的线上线下主题活动,扩大商圈区域化党建的社会影响力,打造“党建综合体”,培育“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社会生活共同体”。辽宁大连:打造“网格+网络”的综治信息化平台创新背景辽宁大连在前几年相继建成的区域性、行业性的综合治理信息化工作平台的基础上,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的大背景下,在借鉴其他地区先进建设经验的同时,结合大连实际,立足大连市情,融合大连特色,运用大数据技术,于2015年8月建立辽宁省综治信息化第一平台。大连举措大连综治信息化平台的业务核心就是“9+10”综治专项业务模块。在遵循中央综治办规定的机构队伍、实有人口、特殊人群、重点青少年、两新组织、社会治安、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校园及周边安全、护路护线等9个基础模块之上,大连又创新性地扩展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综治宣传和舆论信息引导、平安建设、综治委成员单位、中央和省属在大连单位及市直单位综治工作、诚信体系、平安志愿者、沿海口岸、信息网格、群众安全感调查10个业务板块。纵向上又将这19项业务板块细化为150项具体业务工作,既记录了综治工作的业务数据,也记录了从工作前期计划、工作具体实施到工作总结各阶段的详细内容,实现了综治专项工作业务范围全覆盖。大连综治信息化平台可以通过“人到户,户入楼,楼上图”的方式对实有人口进行管理,实现了以房管人、准确定位的综治工作目标。大连综治信息化平台可以将综治业务工作信息以视频监控、图片、影像等多媒体资源在全市的GIS地理信息平台中展现出来;通过这种立体化展示方式,可以让工作人员直观掌握全市社会治安防控工作概况,针对某项具体工作或问题进行详细、细致的了解,以及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快速掌握事件周边信息。成效启示在运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大连综治信息化平台已录入实有人口5081167人、重点地区169处、两新组织5768个等数据,初步完成基础数据录入工作,成为加强综治工作与基础数据互联互动的有效载体。大连综治信息化平台不仅是“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线上与线下”“小平台与大数据”“综治工作与基础数据”“网格+网络”“管理+服务”互联互动、相互作用的有机产物,也是大连社会复合治理与良政善治的有效载体。“网格+网络”的综治信息化平台,不仅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实现了平面式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向立体化的“网格+网络”治理模式的转型升级与优化深化,而且也实现了从“管理”到“治理”的“质的飞跃”,更是实现了社会治理模式从“平面”走向“立体”。打造“网格+网络”的综治信息化平台,一方面创新了社会治理,走向智慧化、立体化、平台化、服务化;另一方面,“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