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五华美丽乡愁--《全粤村情》(五华卷)概述五华史称长乐,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上游,是革命老区县和原中央苏区县,全县总面积3237.8平方公里,辖16个镇、412个行政村、34个居委会,人口近150万人,为梅州市区划设置和人口最多的县。数千年来,五华的先祖们在这片温润肥沃的热土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代代相传。五华的自然村落作为农村社会的基本社区,是全县农村社会的一个真实缩影。五华现能查到的自然村落1419个,其中绝大部分是民国以前形成的,这些自然村落均是客家文化的组成单元,它保存的各种历史印记,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与丰富资源。人海沧桑,雨去风来。当我们用心凝视这块经先辈辛勤打拼的土地时,村落里每块田地,每条村道,每个院落,每个村民,每个故事,都深深地镶嵌在历史的美好记忆里。乡村和人一样,她也有着厚重的记忆,完整的生命历史。每个村落在形成、变迁和发展中都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而正是散落乡野的众多自然村落组构成了一个有厚实历史积淀和多彩文化底蕴的五华。可以说,五华自然村落的演变史就是五华历史的发展变化史。穿越时空看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从“长乐”到“五华”,经历了千回百转又跌宕激荡的故事。据有关史料考证,自秦以后,中原居民多次南迁来县。秦汉属南海郡龙川县,东晋咸和六年(331)始由东官郡兴宁县管辖,其后隶属迭经变化。北宋熙宁四年(1071)置县,因南越王赵佗在华城筑有“长乐台”而称长乐县,归广南东路循州管辖。明洪武二年(1369)始隶属惠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隶嘉应州(今梅州)。民国3年(1914),为不与福建、湖北两省的长乐县名雷同,遂改今名五华县,县治长乐镇同时改为华城镇。先隶属广东省潮循道,后归广东省第六行政专员公署管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隶属兴梅专区,1952年隶属粤东行政区,1956年隶属汕头专区,1965年7月隶属梅县地区,1988年8月随地区改设市而隶属梅州市。五华的自然村落建置沿革复杂。翻开尘封的史书,全县村级行政区划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长乐初建,设1厢、3都、9图、52乡。明隆庆三年(1569)设2厢、3都、10图、37乡。清末分2厢、3都、4楼、24约,下辖496个村。民国初年(1911)设8个警察区,民国36年(1947)3月改设3区28个乡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设区乡,1958年改设公社。至1979年,全县设35个公社、493个大队。1983年11月,撤销公社、大队,改设29个区、1个镇,375个乡。1986年11月撤区,全县设20个镇10个乡390个村。1991年11月,圩镇共设34个居民委员会。1993年11月10个乡改镇,全县设30个镇,400个管理区,34个居民委员会。1999年7月,理顺农村基层管理体制,撤销400个管理区,设立412个村民委员会。2003-2004年,先后撤并部分乡镇,全县镇级行政区划由30个调整为现在的水寨、河东、转水、华城、岐岭、潭下、长布、周江、横陂、郭田、双华、安流、棉洋、梅林、华阳、龙村16个,下辖446个村(居)5502个村民小组。五华的自然村落资源蕴藏丰富。全县累计分布在村落的山地364万亩,林地286.1万亩。境内有千米以上高山31座,自然保护区11处。其中被誉为“物种宝库”“粤东明珠”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七目嶂,雄踞五华、龙川、东源三县边境,海拔1318米,为县境最高峰。全县村落之间水系纵横交错,有集雨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98条。琴江自南向北、五华河自北向东流经腹地,交汇于县城水寨,汇入韩江水系梅江。蓄水1.65亿立方米的益塘水库,库中有特色各异的孤山小岛10多座、库湾300多个,四季花果飘香、湖光潋滟,有梅州“千岛湖”之称。遍布山间田野的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各种兽类20多种、禽类100多种、两栖爬行类50多种、植物1000多种;各村蕴藏的矿物品种繁多,不乏上品,有各类金属矿物34种,其中有色金属12种、贵重金属2种、稀有金属20种;还有非金属矿物19种、矿点97处。其中,钨矿、钼矿达国家标准一级一类,萤石矿属世界一级品,钾长石储量和质量均居全省首位。瓷土分布广、储量大、质量上乘。矿泉水量多、质好,尤以河东油田村矿泉水为最。温泉已开发利用3处,已具规模的转水维龙村汤湖温泉、热矿泥,以含有人体所需的60多种微量元素,可治疗多种疾病,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秀美的山川河流和丰富的物种形成了闻名遐迩的“山、水、泥”五华特色旅游,吸引了县内外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五华的自然村落土特产久负盛名。五华历来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区县。县域内气候温润,阳光充足,自然环境丰富,既有适合种植水稻、蔬菜等农作物耕作的条件和养猪、牛、鸡、鸭、鹅等禽畜的传统,也有利于茶叶、水果、板栗等生长的山地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如岐岭长乐烧酒,被评为国优产品,畅销省内外;华城细核荔枝、大田柿花、棉洋桃驳果、转水红粬,历为名品;造型美观的金木雕、小巧精致的竹编工艺、雄浑古典的石雕,久负盛名;绿茶、板栗、老红酒、巴戟酒、三黄鸡、酿豆腐、特级豉油、白芒坝花生、新桥腐竹、龙村腊蔗、双华巴戟、益塘柑橙、长布土茯、茶亭冈沙田柚,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功用,为世人所称道。其中“长乐烧酒”“大田柿花”“七畲径茶”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五华的自然村落人文积淀厚重。散落在全县各村落的文物古迹众多,新石器晚期至战国时期古文化遗址、遗物收集点73处,秦汉遗址1处,古城池遗址2处,古村寨遗址20处,古塔、古桥、古宫庙、祠堂等25处,古墓葬20处,古陶瓷窑遗址20多处,古石场2处,摩崖石刻、碑记10多处。全县有华城狮雄山秦汉遗址、狮雄山塔、长乐学宫,双华英烈庙,横陂李惠堂故居,转水荣槐楼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还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3处。新桥长岭峎、桥江麻徐布、华城岭嘴头等古文化遗址收集到的石斧、石锛、几何印纹陶片,可考证五华人类活动历史之久远;华城塔岗村的狮雄山秦汉建筑遗址,文化层次堆积之厚,遗存文物之丰富,遗址规模之大,均属全省罕见,是广东省“八大大遗址”之一;长布元坑村是中国内陆足球发源地;还有华城城镇村的曾家祠东征军政治部旧址、梅林优行村的古大存故居、郭田布美村的红十一军标语群等一批红色革命旧址,为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后人爱国热忱提供了鲜活教材。村落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丰富多彩,特别是一些村落或姓氏独具特色的民俗节日活动,如河东下坝迎灯、大坝“三山国王”生日、华城天妃庙会、张公爷诞辰、谢圣仙娘生日......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生活,还增加了村民凝聚力,让乡风文明得于重回“故土”。民间艺术斑斓,主要有木偶戏、采茶戏、花朝戏、竹马舞、春牛舞、民歌、舞狮、舞龙、八音班、杂耍等近20个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品种。其中提线木偶被列为全国优秀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提线木偶、竹马舞、石雕、采茶戏、锣花舞、长乐烧制酒工艺被列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五华的自然村落古民居熠熠生辉。五华乡村大多同姓氏族群世代聚族而居,几乎村村都有祠堂,全县有四、五千座鲜明客家特色的古民居建筑分布在村村寨寨,如散珠遗玉。其中录入由“岭南建筑经典丛书编委会”主编的《客家民居》(五华卷)的古民居有47座、古牌坊2座。最有代表性的有:水寨坝尾村的“监公祠”,有十二横屋之围龙,是广东乃至全国最大的客家围龙屋;河东高榕村的“忠厚传家”,一围龙有108间房,是目前发现的一围最多房间的围龙屋,全国罕见!水寨良美村的“五云楼”,一路进入有五个堂,堂及天井两侧的横廊均有方石柱镶嵌木屏风、木牌匾、石浮雕,屏风、浮雕均雕刻有花草或动物图案,相当漂亮和气派,是客家地区目前发现的堂数最多,木雕刻、石浮雕刻最精湛的堂横屋。部分村落历史文化传承保存完好,其中岐岭凤凰村、横陂夏阜村是“中国传统村落”,还有河东寨顶巷、横陂夏阜西门寨、双华虎石村下门寨是“广东省古村落”。另据史料记载,五华在明清时期,曾经设有2驿30铺,形成了驿驿相连、铺铺相接的四通八达官道网络,独具文化韵味的驿道遗风仍依稀可寻。五华的自然村落民风淳朴硬直。五华人的先祖大多从中州几经迁徙而来,属客家民系的一个分支,具有客家人共同的性格特征。刻苦耐劳,刚毅真诚,崇文重教,坦荡梗直,是五华民性民风的鲜明特点。“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五华人虽来自中原,但僻居山野乡村,所住地形复杂多样,自然灾害频繁。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造就了五华人勤劳俭朴的品格,自强、自立、自信的民性。五华乡民历来出卖苦力多,打石、打铁、撑船均为传统产业。改革开放后首先洗脚上田、走出村寨县境者,初期也是做泥水、搞建筑、开石场,省吃俭用,补贴家中生计,稍有条件即拆旧屋建新房。故《长乐县志》记载:县人耻为浮华,以俭朴为荣,更以刻苦耐劳著称。五华人不畏强权,敢于维护正义,且言必信,行必果,耿直、真诚,表里如一,做事扎实,心中不筑城府。为了生存而披荆斩棘,长期与穷山恶水斗争,锻就了五华人奋勇进取、百折不挠、刚强搏胜的“硬打硬”精神。这种精神,是先人千百年南迁开基创业中形成的风格,是历史的积淀。五华人热衷兴学助教,乡村民间遵循“卖田卖地也要缴子弟读书”祖训,世代相传,素有“文化之乡”称誉。五华的自然村落众多贤才辈出。自置县至清,先后有文武进士24人,文武举人203人,贡生609人,七品以上官员227人。宋有宾州剌史古巩,明有山东巡按张慎、云南巡抚颜容端、左都御史古彦辉,清有武状元李威光、榜眼曾琼琲、四川提督江童茂、广东提督魏大斌、福建提督李南馨、诗人温训。近现代以来,高官、将领也不乏其人。民国有上将军医总监徐华清,中将、广东都督张我权,北伐追封上将邹洪,中将缪培南、邹震岳,抗日名将李友梅,还有世界球王李惠堂等。据不完全统计,自辛亥革命爆发后,全县有将军60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五华籍厅处级以上党政领导有200多人,还涌现了数百名工程师和各行业的专家、教授等。他们中有革命家古大存、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曾国华、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综观经济学创始人魏双凤、全国著名作家陈国凯、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陈槃等,以及一批在军工制造、航天航空、经济金融、教育医疗等方面卓有建树的知名专家学者。五华的自然村落是英雄红土地。五华是1957年经广东省政府认定的一个重点革命老区。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留下了周恩来、古大存等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1925年周恩来两次率部东征到五华点燃了革命火种。后来,古大存接受党组织的委派,回乡发展农会和中共地方组织,开展“二五减租”和武装斗争。此后,农民运动以烈火燎原之势,从南到北,席卷全县各村。到了1926年底,农会组织遍布全县南、中、北片,农会会员发展到6万多人,有350多个乡建立了农会,全县到处犁旗飘扬,形成了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1928年2月,发动有10万农军参加震撼粤东的“丁卯年关大暴动”。随后,国民党反动派对五华革命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全县受摧残的村有240个,被烧毁房屋10327间,被杀害人数达3072人,全县有梅林深华、优行,安流念目石、西坑,龙村寸金窝、梧溪,双头石碣围,郭田陶屋、照月岭,双华禾田水、潮塘、贵塘、竹山,平南黄泥寨等14个村,几沦为废墟,到处是碎瓦颓垣,不见人烟,琴江河成为红水河,整个五华陷入腥风血雨中,成为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五华党组织先后创建了八乡山和五兴龙革命根据地,打响了武装割据枪声,使五华的革命斗争逐渐融入“闽粤赣三省边境红色割据”游击区域中完整的苏区范围。这时五华党组织已建立了6个区委,75个支部,党员人数1500多人,占整个粤东北党员总数的55.7%,为粤东北各县之最。至1931年,全县有8个区建立苏维埃政权村庄295个,苏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3.31%。1938年12月,中共五华县委重建,宣传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解放战争时期,五华人民在中共广东区委和后东特委领导下,组织发展武装斗争,配合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5月全面解放五华。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始,五华人民的优秀儿女黄国梁、古云章、张剑珍等1578名革命英烈为抵御外强侵略,为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献出了宝贵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