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消费型社会建设中国特色消费型社会,必须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构建消费主导型经济结构,持续释放内需潜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引发贸易争端增加,倒逼中国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转换增长动力。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国际贸易格局的转变对建设中国特色消费型社会,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出新的要求。必须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形成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以供给创新推进经济结构优化的新型动力机制,持续释放内需潜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消费型社会的建构逻辑和经验教训所谓消费型社会,是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代表的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一种新型关系,即消费在整个社会制度安排中处于优先地位。其主要特征是:在经济层面上,以创新和服务为基础的第三产业构成了经济的主体;在社会层面上,以专业化为特征的社会中产阶层构成了社会的主体;在制度层面上,收入增长与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构成了社会政策的主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保持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始终是经济规律的基本要求。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世界市场日趋饱和,西方工业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失衡逐渐加剧,最终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频发。20世纪上半叶,先发国家进行了经济社会领域的系列变革,使生产与消费之间重新获得新的平衡,生产型社会逐渐向消费型社会转型。20世纪下半叶,消费已成为先发国家发展的主导因素,消费的本质变化决定了不同时期消费型社会的基本特征。先发国家促进消费型社会转型的实践为我国提供了宝贵借鉴。一是优化分配结构,提升消费能力。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消费预期。三是优化供给结构,刺激消费需求。四是营造消费环境,增加消费意愿。但这些国家消费型社会发展也暴露出诸多弊端,“大生产、大消费”的模式带来物化现象,造成资源过度消耗。进入21世纪,先发国家对消费型社会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刻反思,积极探索建立趋于共享、重视简约的新型消费社会。2018年我国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76.2%,已经开始向消费型社会转型。我国应扬弃先发国家发展模式,植根于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消费型社会新路子。中国特色消费型社会的内涵特征与现实基础中国特色消费型社会的内涵特征。建设中国特色消费型社会的总体考虑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满足人们的分层次多样性消费需求为原则,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构建消费主导型经济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逻辑起点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马克思消费理论强调劳动力的消费属性和消费需求,认为“真正的消费就是一种人性的恢复过程”。中国特色消费型社会建设的逻辑起点就是坚持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价值目标,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进。基本方向是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国际经验表明,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努力满足最终需求是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国家特定优势”。建设中国特色消费型社会,必须适应消费结构内涵调整和外延拓展的双重变革,促进新消费供给的培育和对接,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强大国内市场。工作主线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创造和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巨大反作用。建设中国特色消费型社会,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以供给优化创造消费新增长点,努力实现消费生产良性循环和更高水平供需平衡。根本路径是构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消费制度体系。建设中国特色消费型社会,必须始终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以协调为标尺、以绿色为导向、以开放为抓手、以共享为宗旨,构建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消费制度体系,进一步增强有效供给、提升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生态。未来愿景是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华文化蕴含着返璞归真、克勤克俭、守望相助的传统基因和兼容并蓄、吐故纳新、和谐共生的现代内核,对中国特色消费型社会价值观重构影响深远。建设中国特色消费型社会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构建体现“文化自信、简约生活、互助精神”的共享式消费型社会。建设消费型社会的现实基础。从外部环境看,贸易摩擦倒逼我国更加聚焦培育强大国内市场,加速实现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从内生动力看,我国消费形态正由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消费结构正由基本生存型向发展享受型转变,为建设消费型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面临“四个亟须优化升级”的挑战。消费供给体系亟须优化升级。我国实物消费已迈入增速放缓和需求升级相互交织的发展新阶段,服务消费正处于快速增长和分层分化叠织交互的发展新时期,现有产品供给体系尚无法充分适应从批量消费向个性化消费转型的重大需求侧变化,亟须推动消费供需平衡。收入分配格局亟须优化升级。我国人口数量超过全球发达经济体总和,但是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比重仅为29%,亟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提升社会总体消费能力。消费保障体系亟须优化升级。我国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供需失衡问题普遍存在,较高的抚养成本导致了居民边际消费下降;同时,亟须完善消费保障体系,增强居民消费预期。消费业态创新亟须优化升级。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2.2%,逐渐形成以服务、创新为特色的新型经济结构,但农村居民消费仍以生存型消费为主,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消费占比低于20%;城市多元化消费场景平台载体创新不足,亟须创新消费业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消费型社会的制度机制和政策体系建设中国特色消费型社会,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破解制约居民消费最直接、最突出、最迫切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消费供给创新、消费感知提升、消费格局营造、消费理念引导、消费环境优化等方面率先突破,构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消费型社会制度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增强国内经济转型发展活力,筑牢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回旋空间。聚力构建创新驱动的消费供给模式。围绕居民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升级方向,培育新消费、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形成以消费结构优化引领经济结构升级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一是鼓励发展新技术新模式。以“互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为导向,加快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汽车、服务机器人等消费产品,创新发展网络消费、定制消费、智能消费等业态。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开展消费金融、健康金融、教育金融等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助推消费热点培育和消费模式变革。二是推动传统消费转型升级。支持传统消费企业创新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积极引入有吸引力、有触发性的新消费新体验,发展自有品牌,实行深度联营,向全渠道平台商、集成服务商、供应链服务商、定制化服务商等转型。三是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商业化逻辑”,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拓宽公共服务多元化融资渠道,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动态管理,根据人口结构、消费习惯等精准匹配公共服务内容,促进供给与需求同步迭代、联动提升。聚力提升共建共享的消费政策制度。加快构建激发当期消费、增强长远保障的良性互动机制,有效保护居民消费意愿、满足消费需求、优化消费体验。一是构建多方互利的消费年金制度。探索构建商户、居民、金融机构的有效链接,通过激活居民在消费中积累的非现金类优惠资源,借助合理的金融工具跨期投资,形成“第三支柱”养老金的有益补充,从而引导居民适度降低预防性储蓄比例、平滑释放消费能力、有效满足潜在消费需求,推动实现“消费创造价值、积累保障未来”的互促共进。二是构建供需匹配的互动服务机制。加快建立全面反映居民综合消费规模和结构的指标体系,完善指标发布机制,支持企业充分挖掘和应用商业大数据分析顾客需求和消费行为,建立及时、高效的消费需求反馈机制,做精做深做优消费体验。三是构建邻里互助的社区消费场景。优化调整社区商业街、无人便利店等设施布局,支持培育社区商业新品牌,营造“智慧便捷、邻里互助”的社区消费氛围。实施“服务到家”计划,整合社区服务网点资源,打造宜进入、可参与、能共享的邻里中心,就近引入养老、家政、文化、健身等服务机构,构建大都市15分钟社区便民生活圈。聚力完善协调联动的城乡消费格局。加快发展农村消费市场,带动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和农民增收,真正让消费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增强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缩小城乡消费差距。鼓励开展农村土地市场化流转的制度性创新,推进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试点,促进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提升。鼓励农村居民“市民化”,逐步实现按照常住人口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彻底解决进城人员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二是推进农村消费提质扩容,平衡城乡消费供给水平。鼓励开发适应农村消费趋势的产品和服务,引导发展交通通信、文化娱乐、汽车等消费,推动电子商务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覆盖。深度挖掘农村生态资源,叠加休闲观光、健康养老等功能,形成农村市场新的消费热点。三是深入开展消费扶贫,促进城市反哺农村消费。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鼓励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贫困地区产品,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打通制约消费扶贫的堵点,推动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融入全国大市场。聚力培育绿色健康的现代消费理念。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简约适度的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进可持续消费。一是筑牢绿色消费理念。结合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科普活动周、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居民更多选择生态服装、节能家电、绿色住宅、新能源汽车等产品。二是传承理性消费文化。大力宣传倡导坚守本真、勤俭互助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引导居民培养简约适度、雅俗兼容的消费习惯和行为意识,形成全社会健康、理性消费的良好氛围。三是增加绿色消费供给。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识体系、认证评估体系,完善绿色产品追溯制度,健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绿色产业健康发展。前瞻性研究将高污染、高耗能行业产品纳入消费税税目并稳妥合理提高税率。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导绿色产业技术创新,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聚力营造开放包容的消费市场环境。加快打造高能级国际消费空间载体,完善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和权益保护机制,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消费环境。一是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布局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试点,支持举办国际性消费展会活动,探索建立主要消费品国际价格监测比价机制和合理定价体系,适度发展市区免税店、口岸免税店,打造一批全球知名的城市消费品牌和世界级地标性商圈。二是逐步放宽消费领域市场准入。鼓励各类资本进入文化、教育、养老、育幼、医疗、家政等服务消费领域,有序开放经营权限,逐步取消外商投资股比等限制条件。坚持以审慎包容的态度推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发展,加快制定完善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监管等规章制度,引导消费经济有序合规发展。三是加快提升消费信用管理水平。探索以商务信用为核心的现代流通治理模式,形成以商务信用数据交互为基础,政府与市场主体多维互动、网格化协同的新型应用机制。加快构建“事前告知承诺、事中评估分类、事后联动奖惩”的全过程信用管理体系,加快培育信用经济,积极发展与信用相关的新型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