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有感范例《乌合之众》读后有感范文很久之前就粗略的翻过《乌合之众》,很快便放弃了。一是刚读的时候感觉晦涩,二是部分有误导性的、错误的观点反复提及,实在无法接受。然而红空发生的事情,以及很多新闻事件发生后网络的反应,似乎印证了书中的一些观点,于是重读此书。《乌合之众》翻译版本众多,读了几个版本,结合网络评论,最终重读的、笔记摘抄的,是冯克利翻译的版本。这本书在谈什么?心理群体的行为与心理。【为方便行文,以下都用“群体”代替“心理群体”。】作者的主要论点是什么?群体的感情、道德、观念、信念等与个体非常不同。和个体相比,群体的智力更加低下,意识更加盲目,行为更加极端,有原始的、本能的暴力欲望。这本书说的有道理么?借用墨顿的序中的文字:这本书内容并不平衡,观察的质量不平衡,根据观察作出的推论也不平衡。它充斥着各种观点,有些正确而富有成果,有些正确但并未结出果实,还有一些肯定不正确,但是有助于启发正确的观点,不幸的是,也有一些既不正确也无成果。细分的话,书中观点很多。个人以为,有道理的内容居多,偏颇、错误的内容较少,因为书中观点都来自于勒庞对他所经历的群体性事件的归纳、分析、总结,有天然的时代局限性。去掉偏颇与错误,剩下的思想依旧值得学习。这本书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对群体的心理和行为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更主要的,是发现自己在面对事情的时候,经常性、不自觉地加入某个观点群体中。就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属于某个学派,必然会相信它的偏见和先入为主的意见。虽然客观上自己不属于任何学派、组织、团体,但往往主观上已经预设了观点、理念,这无疑让自己无法客观、理性、逻辑的看待事情,甚至产生盲目、极端的行为。这个时候,往往是无意识的、不自知的,也是十分恐怖的。回忆一些事情,自己无疑是做过十分错误的、傻逼的判断和行为,做过“乌合之众”一份子的。以后遇事应先否定自己的第一观点,用事实与逻辑进行判断,防止成为“乌合之众”。作者前言1、群体的无意识行为代替了个人的有意识行为,是目前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小曹同学:本书写于1895年,在此之前勒庞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第二第三帝国、巴黎公社、布朗热事件等,因此,不但书中事例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这个论断也是有时代特征的。在120多年后今天,勒庞的这个论断依然有效。】2、属于某个学派,必然会相信它的偏见和先入为主的意见。【小曹同学:屁股决定脑袋。句中的“学派”替换成组织、团体、观点等也有效。人们总是优先考虑自己的、自己团体的利益,也自然会首先去维护团体的理念,无论团体是大还是小。比如甜豆脑、咸豆脑之争,安卓、苹果之争,电动车、汽油车之争......只有跳出先入为主的偏见,才能客观看待问题。达尔文曾是基督徒,攻读神学,熟读《圣经》。5年环球考察之后就开始写物种演变的笔记,却在20多年后才发表《物种起源》。成稿之前、发表之后,达尔文都花费大量时间收集事例、完善论据、验证观点,一点点瓦解掉曾经的信仰。如果达尔文发现物种演变时,首先想到的是去维护上帝创世的观点,也就不会有进化论了。只是当下说的轻巧,对达尔文来说,写书的那20年,与曾经的信仰对抗的那20年,或许是十分矛盾、煎熬、痛苦的20年。】3、从绝对真理的观点看,一个立方体或一个圆,都是由一定的公式做了严格定义的不变的几何形状......从透视的角度看,立方体可以变成锥形的或方形的,圆可以变成椭圆或直线。考虑事物虚幻的形状,远比考虑它们的真正形状更重要,因为只有它们,是我们能看到并加以再现的形状。有时不真实的东西比真实的东西包含着更多的真理。【小曹同学:人们常说眼见为实,而亲眼所见,反而往往是最主观、最虚假的。原因就是上面第2条,先入为主的偏见。比如英国偷渡事件,随着真相的披露,各路媒体、各方大V、各色网友的反应也是截然不同。最近的网易裁员、华为251......如果只听一方所言,那另一方简直是无可饶恕的。吃瓜群众永远在盲人摸象。这也是很多争论的根源。理解对方的角度,才能更好的沟通。】第1卷——群体心理【小曹同学:本卷主要介绍了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其实第一章基本就把观点讲完了,剩下的章节是具体的论述。】第1章群体的一般特征一个心理群体表现出来的最惊人的特点如下: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不管是谁,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还是不同,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这个事实,便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颇为不同。人们在智力上差异最大,但他们却有着非常相似的本能和情感。在属于情感领域的每一种事情上————宗教、政治、道德、爱憎,等等,最杰出的人士很少能比凡夫俗子高明多少。从智力上说,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他的鞋匠之间可能有天壤之别,但是从性格的角度看,他们可能差别甚微或根本没有差别。群体中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即使仅从数量上考虑,形成群体的个人也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当的力量,这使他敢于发泄出自本能的欲望;而在独自一人时,他是必须对这些欲望加以克制的。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群体中的个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即一个行为受本能支配的动物,他表现得身不由己,残暴而狂热。【小曹同学:勒庞讲的是群体,也就是一群有共同心理诉求或目标的人。如果不具备共同的心理诉求,就不属于本书所讲的(心理)群体。这是理解本书内容的一个前提。群体的特征,概括来说,就是无意识的、低智力的。再精炼下,大概是:群体是SB。仅仅是加入群体,意识到自己不是孤立一人,就会有各种不理性的行为。无意识如羊群效应。一小撮坏人做榜样,将红空的学生变成盲目的暴徒。出淤泥而不染是很难的,没有人想当“异类”,特别是在极端、暴力的环境中。而一旦加入,殴打路人、火烧商场等暴力行为,便成为自然的、不受个体控制的随波逐流。低智力如法不责众。虽然法理上不存在法不责众,群体行动时却认为自己无可阻挡。平常到地里拔个萝卜、掰个玉米可能心惊胆战,生怕被人抓到,可一群人去哄抢的时候就肆无忌惮了。道德?法律?呵,那么多人呢。逻辑?思考?No,眼里只有萝卜。只管去抢,什么都不想,像饿急了的动物。】第2章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1、群体的冲动、多变和急躁群体是刺激因素的奴隶。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因为数量上的强大使它感到自己势不可当。对于群体中的个人来说,不可能的概念消失了。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2、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而形象本身又会立刻引起与它毫无逻辑关系的一系列形象。群体很少对主观和客观加以区分,它把头脑中产生的景象也当作现实,尽管这个景象同观察到的事实几乎总是只有微乎其微的关系。暗示的起点一般都是某个人多少有些模糊的记忆所产生的幻觉,在这一最初的幻觉得到肯定之后,就会引起互相传染。由此产生的同感会变成一个肯定过程的核心,它会征服理解力,窒息一切判断力。观察者这时看到的不再是客体本身,而是他头脑中产生的幻象。伟人的真实生平对我们无关紧要。我们想要知道的,是我们的伟人在大众神话中呈现出什么形象。打动群体心灵的是神话中的英雄,而不是一时的真实英雄。【小曹同学:现在很多意图操纵民意、误导舆论的坏蛋,都是使用暗示的手段。当暗示的方向符合了脑中原本的偏见,幻觉就成了事实。使用一些具体但不客观的形象,是很常见的暗示方法。比如奥巴马和特朗普抱小孩的对比、气功大师成功学大师的名人合影,还有汽车民科很流行的用单一事故照片判断汽车品牌安全性......】3、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群体情绪的简单和夸张所造成的结果是,它全然不知怀疑和不确定性为何物。在群体中间,傻瓜、低能儿和心怀妒忌的人,摆脱了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会感觉到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群体感情的狂暴,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所以群体很容易干出最恶劣的极端勾当。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所以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夸大其词、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这些都是公众集会上的演说家惯用的论说技巧。【小曹同学:面对群体,逻辑和理性是没有用的,群体只需要确定的、单一的结论。因为任何与群体理念偏差的言论,都会引发少数人的质疑,进而是整个群体质疑。特朗普演说要在墨西哥边境建一堵墙,理性分析者众。可对现场听众和认同者来说,“夸大其词、言之凿凿”更能打动他们。】4、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用暗示的办法加以诱导而不是作出合理解释的信念,历来都是如此。个人可以接受矛盾,进行讨论,群体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在公众集会上,演说者哪怕作出最轻微的反驳,立刻就会招来怒吼和粗野的叫骂。群体对强权俯首帖耳,却很少为仁慈心肠所动,他们认为那不过是软弱可欺的另一种形式。他们的同情心从不听命于作风温和的主子,而是只向严厉欺压他们的暴君低头。群体喜欢的英雄,永远像个恺撒。他的权杖吸引着他们,他的权力威慑着他们,他的利剑让他们心怀敬畏。群体受着无意识因素的强烈支配,因此很容易屈从于世俗的等级制,难免会十分保守。群体的多变,只会影响到很表面的事情。其实他们就像原始人一样,有着坚不可摧的保守本能。他们对一切传统的迷恋与崇敬是绝对的,他们对一切有可能改变自身生活基本状态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的无意识恐惧。【小曹同学:很多人面对严厉的压迫,往往不是反抗,而是顺从。工作中也是如此,拥有一丁点的权力、高出一丁点的级别,就能让人俯首帖耳。这大概是几百万年进化的结果:群体需要领袖,如果别人俯首帖耳,那么自己反抗意味着孤立。面对野兽时,孤立意味着死亡。最终留下的,都是顺从的基因。至于传统,其实很多传统事物、约定俗成也没有几百年,但人们会去沿袭。哪怕早就忘记当初这些传统、约定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5、群体的道德我们从原始时代继承了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它蛰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孤立的个人在生活中满足这种本能是很危险的,但是当他加入一个不负责任的群体时,因为很清楚不会受到惩罚,他便会彻底放纵这种本能。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向自己的同胞发泄这种破坏性本能,便把它发泄在动物身上。私人利益几乎是孤立的个人唯一的行为动机,却很少成为群体的强大动力。第3章群体的观念、理性与想象力1、群体的观念随着时机不同,群体会处在它的理解力所及的不同观念的影响之下,因此能够干出大相径庭的事情。观念只有采取简单明了的形式,才能被群体所接受,因此它必须经过一番彻底的改造,才能变得通俗易懂。当我们面对的是有些高深莫测的哲学或科学观念时,我们尤其会看到,为了适应群体低劣的智力水平,对它们需要进行多么深刻的改造。让观念在群众的头脑里扎根需要很长时间,而根除它们所需要的时间也短不了多少。因此就观念而言,群体总是落后于博学之士和哲学家好几代人。【小曹同学:同一件事、同一个性质的事,网上往往有对立的观点。好玩的是,对立的观点经常来自同一群人、同一个人。新理论被接受,不是反对的人改变了立场,而是反对的人都死了。】2、群体的理性群体没有逻辑推理能力,不能辨别真伪或对任何事物形成正确的判断。群体所接受的判断,仅仅是强加给他们的判断,而绝不是经过讨论后得到采纳的判断。群体推理的特点,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读读某些演说词,其中的弱点经常让人感到惊讶,但是它们对听众却有巨大的影响。人们忘记了一点,它们并不是让哲学家阅读的,而是用来说服集体的。群体没有推理能力,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