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是指资本形成,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这里所说的实际资本包括厂房、设备、存货和住宅,不包括有价证券。重置投资又称折旧的补偿:是指用于维护原有资本存量完整的投资支出,也就是用来补偿资本存量中已耗费部分的投资。凯恩斯陷阱是指当利率低到一定程度时,投机性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为无限大,人们不再投资或购买债券,而大量持有货币。自发投资是指由于人口、技术、资源等外生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投资。引致投资是指由于国民收入的变动所引起的投资。I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Y和利率R成反方向变化的曲线。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限内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这项资本品的重置成本或供给价格,一般用MEC来表示。IS—LM模型是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的模型,反映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利率关系的模型。投资边际效率也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是在考虑资本品价格变化条件下,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内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这项资本品重置成本或供给价格。货币需求是指由于各种动机而引起的对货币的需要量。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Y和利率R成同方向变化的曲线。总需求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实际增长率:是实际发生的增长率。利率又称利息率指利息占借贷资本的比重。总供给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的总产出或总产量。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先平行于横轴,后向右上方倾斜,最后垂直于横轴的曲线。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失业。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是指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模型。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人口,有劳动意愿并在劳动力市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没有找到有报酬的工作。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失业人数,是指一定劳动者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在某一时间内没有职业或工作时间没有达到规定标准,正在寻找有报酬的工作,并已在就业机构进行了登记的人员。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计算公式:通货膨胀率是指一般价格总水平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的上涨率。计算公式:周期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中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升。菲得普斯曲线,又称价格调整曲线,是指表示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线。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持续而显著的上升。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即“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产品”,或者说“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按现行价格所提供的供给”。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当不断地增加一种要素投入量时,增加一单位该种要素投入所须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数量越来越少,即随着一种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一单位该种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在本国(或地区)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它以地域为统计标准。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名义GDP中扣除各种自然资本消耗之后,再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其计算公式:绿色GDP=GDP-GDP1-GDP2-GDP3存款乘数:是指把派生存款D为原始存款的倍数。货币乘数: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股票:是投资者向股份公司投入股本的证书和取得收益的凭证。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绝对优势原理:是指一国生产某种商品所花成本绝对地低于别国,就具有绝对优势。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债券:是发债人向投资者出具的具有一定约束条件的债务凭证。固定汇率:是指把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稳定在一定幅度之内的一种制度。对外贸易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出口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供给型通货膨胀,是指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混合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交织在一起的通货膨胀。税收是指政府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滞胀是指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失业率也上升的现象公债是指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税收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量为政府收支变动量的倍数。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比例。非均衡分析:是指由于价格的作用,经济运行中不能形成供求相等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即不能形成瓦尔拉斯均衡,而只能使供求双方在偏离瓦尔拉斯均衡的适当位置上的均衡。转移支付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转移支付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量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的比例。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是指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并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特点,一般称这样的财政政策及其效应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经济发展:主要用于说明发展中国家由不发达转为发达的经济变化,其涉及面很广,包括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的变化及其内在联系,既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变化。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给量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相对优势原理:是指一国与他国在生产不同商品上的相对成本不同,仍可以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以换取其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商品,从而得到比较利益。财政赤字:又称预算赤字,是一国财政年度支出超过年度收入的差额。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派生存款: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交往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汇率:是指用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即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比率。浮动汇率:是指一国政府对汇率不予固定,听任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浮动的一种制度。经济开放度:衡量一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指标,是进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对外均衡曲线:是指反映国际收支中既没有盈余、又没有赤字状态的曲线。世界贸易组织:(WTO)是现行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法律框架和组织机构。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GDP的增加。合意增长率:是指能产生使企业家感到满意的经济活动结果的经济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是指现有人口、资源和技术水平条件下,所允许达到的最大增长率。经济周期:一般把这种经济波动,即经济繁荣和衰退的交替,称为经济周期。加速原理:是说明国民收入或消费量变动与投资变动之间关系的理论。加速数: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出所需增加的资本量。经济学:是指关于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就业、利息和货币统论》:简称《通论》,凯恩斯著,1936年出版。在理论上批判了萨伊的“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和资本主义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和资本主义不可能充分就业的理论;在方法上开创了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在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并提出财政赤字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三项重要的经济政策。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按不变价格计算的GDP。用公式表示为: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按人口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其计算公式:某年人均(GDP)=某年全国GDP/某年平均人口数。国民收入(N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要得到的实际收入,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总和扣除间接税净额和对企业转移支付后的余额。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通论》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并使凯恩斯经济学开始成为正统经济学,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用,被经济学界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流量分析:是指对流量总量指标的投入产出变化及对其他总量指标的影响等进行分析。存量分析:是指对存量的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变动趋势及对其他有关指标影响的分析。均衡分析:又称为瓦尔拉斯均衡。包括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的作用,对个别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即分析商品的需要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相对应,是指在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对所有商品的供求均衡状态的分析,后来发展为用数量关系来描述或反映一般均衡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不减少一些人的经济福利,就不能改善另一些人的经济福利,标志着社会经济福利达到了最大化状态,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不少场合下会导致资源不适当配置,即导致无效率的一种状况。换句话说,市场失灵是自由的市场均衡背离帕累托最优的一种情况。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帕累托改进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如果某一经济变动改善了一些人的状况,同时又不使另一些人蒙受损失,这个变动就增进了社会福利,称为帕累托改进。支出法:也叫最终产品法,从使用角度考察GDP,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居民、厂商、政府和国外部门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总额。其计算公式:GDP=C+I+G+(X-M)总量分析:是指对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规律进行分析。结构分析:是指对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规律的分析。弹性:是指两个变量变动比例的对比,即自变量变动率与因变量变动的对比。需求:是指个人或所有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供给:供给是指某个厂商或全部厂商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商品出售的数量。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