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地区采茶戏研究【摘要】:江西九江地区采茶戏是传统戏剧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戏剧文化中独具一格,具有鲜明的民族戏剧的特色,它的发轫和传承代表着客家民系的发展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采茶戏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身适应了现阶段经济及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采茶戏在传承中也存在颇多问题,需要增加专业人才和政策的支持才能走得更远。【关键词】:民族戏剧采茶歌探索创新引语戏剧,作为世界艺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门类,肩负着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社会的使命和人类文化发展的使命。由于民族之间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文化产生的差异,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而戏剧表现样式的干差万别。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自己发展过程中都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文化,而民族戏剧是他们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传统戏曲是民族文化的积淀与菁华,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标志。从内容上说,传统戏曲的节目内容一般以历史故事及民间传说为主,它能丰富人的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从中心思想、感情基调上说,它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心声与愿望。据统计,中国的地方戏剧种有360多种,中国戏曲有丰厚的资源,自宋金时期形成迄今千余年,形态更迭不断,却一直兴盛不衰,这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规律和特性。作为一种积淀深厚的传统艺术,戏曲从古代走向当代,实现着新的历史变革和嬗变。我国是茶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产生独立剧种——《采茶戏》的国家。江西号称“戏曲之乡”,而其客家采茶戏更是独具一格。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风起云涌,国外的各种文化、娱乐、休闲方式如潮水而来,猛烈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那么作为中国戏曲茶文化中一朵奇葩的九江采茶戏将何去何从?本文着重从研究江西九江地区采茶戏的起源、内容及特色来探究其未来的发展道路。一、江西九江采茶戏的渊源和内容、特色江西采茶戏形成时间虽然不长,其渊源却很久远。采茶戏与茶叶生产有着密切关系,茶叶生产又推动了饮茶文化的发达。1、历史渊源:早在明代,瑞昌一带的灯彩十分盛行,每逢元宵春节至二月花朝都要结队玩灯贺彩,热闹非凡。明末赣东茶灯戏传到赣北,与瑞昌灯彩相结合,便形成了瑞昌特色的茶灯戏。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洪水横溢,江堤尽溃,灾民外出,逃荒而来的黄梅采茶戏三角班,便在赣北又与瑞昌茶灯戏揉合一起,从而形成了瑞昌采茶民间小戏,后称采茶戏。例如瑞昌采茶戏,民间俗称茶戏。在历史上,九江采茶和黄梅采茶的关系十分密切。在黄梅采茶中,也能找到江西采茶的剧目和唱腔。如黄梅采茶的《姑嫂望郎》就是由江西的《姐妹摘茶》改编而成的。其他如《卖杂货》、《秧麦》、《补背褡》等等,也都与江西采茶有关。这些小戏都是由九江的茶灯戏传入湖北的,因而,黄梅采茶的这些小戏中还保留着江西采茶的音调。九江采茶在湖北的演出,也很受欢迎。如瑞昌县的瓜山班的名演员周英荣,经常来往于湖北黄梅、广济一带演出。由于他的表演艺术较高,比当时黄梅采茶的新桃班胜于一筹,时至今日黄梅县民间仍流传着周英荣的外号为“赛新桃”。2、地理渊源:江西九江地处赣北,盛产茶叶,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客家文化深厚的底蕴为采茶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采茶戏与茶叶生产有着密切关系,茶叶生产又推动着饮茶文化走向发达。瑞昌、九江、湖口一带的农村业余剧团,至今还保留与赣东茶灯戏相同的表演形式。经吴城镇传来的赣南采茶戏,也带来一些剧目和唱腔,丰富了赣北茶灯戏的演出。从湖北逃荒而来的黄梅采茶“三脚班”,在长江以南各地经常演出。这种三脚班比赣北茶灯戏发展快一些,变成由7人组成的“七子班”,后又发展为“十子班”。因此,赣北原有的茶灯戏,很快就和湖北的黄梅采茶相结合,于是,九江采茶戏趋于定型。3、文化渊源:艺术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江西人在同一个自然环境中生活与劳动,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形成共同的文化现象及心里共同体,形成了一定的人文环境,影响着他们的文化的形成。客家民系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底蕴,并保持着高度群体运动特征。客家人对他们的文化传统不断进行着调整、改变和新的整合。茶文化是客家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需要,它和采茶劳作同步,是一种未经雕琢的自然形态。“采茶歌”,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采茶多由女性担任,碧绿的山野与明媚的春光促动女自然放歌,抒发性情这种歌声生动活泼,热情奔放,其旋律则清纯、悠扬、舒展,始终透露着一种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间风情,使江西采茶戏具有坚实的地域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九江采茶戏主要内容:首先,九江采茶戏内容因大多出自民间艺人之手,故以反映下层民众男欢女爱为主,经过无数艺人琢磨和长期在舞台实践中加工提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山歌是江西最普遍的一种民歌形式,他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也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通过山歌来表达思想和愿望的一种方式。阳新采茶戏《十八相送》、《闯王杀亲》、《张无奈拾印》、《三姑出宫》、《山中一片云》、《载梦的小船》等,均为经典剧目。其次,九江地区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就采茶戏的产生情况来说,每一首的歌词最初都是依存于当地方言而立足的。并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流传于相同或相近的方言区内民歌不仅承载着方言的语音语调、语法词汇,而且将方言的上述因素音乐化和程式化。许多民歌的润腔甚至节奏往往是为体现方言的语音语调,以致语法修辞的需求,因此它精确传递民歌的风格与神韵。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如作为江西四大地方戏之一的宁采茶戏,风格独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历史悠久,为群众喜闻乐见。第三,山歌成为当代采茶戏的主要内容。江西采系戏源于大山,当代采茶戏的剧作家在锋回路转的群山之中与采茶戏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山给了剧作家们以敏悟的情思与创作的源泉,而剧作家们又结当代采茶戏以无穷的活力。剧本结构的彻底重构,使传统采戏演剧模式发生质变。这种自觉意识的形成,使当代采茶戏舞台演剧发生新的变化。江西山歌,几乎覆盖每个地区。人们大多在山野劳作时歌唱。曲调爽朗宜朴,节奏自由,内容主要反映劳动、爱情等牛活、丘陵平原、大山林区。在当代采茶戏的作品中,剧作家们常常大量运用山歌这一表现形式推动剧情发展。音乐特色如下:1、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舞台唱腔表演如武宁采茶戏中的《失印配》等,其音乐唱腔极其丰富,按传统有九板十八腔之说,与黄梅戏有较多共同点。其中以北腔、汉腔、叹腔、四平腔使用最多,故也叫“四大声腔”。剧目大部分与黄梅戏同。《失印配》是其典型,特点是下旋音多,善于表现诉说、悲哀、哭泣等感情。最主要的骨干唱腔是“北腔”,一板三眼,顶板起唱,锣鼓伴奏,整个唱腔由起板句(一、二句),检板句(三、四句)、中韵句(五句)、落板句(六句)六个乐句组成的“六句式”唱腔,其第三、四句无限反复,唱大段的叙事唱词,是主要的骨干唱腔。2、武戏场面载歌载舞,活泼轻松。九江采茶戏的表演,简练朴实,生活气息浓郁。如《送月饼》中小旦的手帕功抛高旋转,前后耍花;《染围裙》中小丑的板凳功,轻捷灵巧,翻跃自如。老艺人杨开仟在《推车赶会》中扮演小旦张二女坐车,上岭、下坡、跃坑、过桥的表演身段,生动逼真,形神兼备,极负盛名。老艺人杨能美在《红梅装疯》中扮演装疯的红梅,动作粗犷,感情细腻,深得观众的赞赏。其表演特点主要表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小丑分二:一是“丑行俊扮”,称为“正丑”;二是“丑行丑扮”,称为“反丑”。丑:主要是劳动人民中的青壮年男子。他们具有勤劳朴实、爽朗大方、乐观风趣和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演唱时,演员头戴“一把抓(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长袖筒”。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为主,高矮步法相结合,节奏明快,颇具特色。反丑:多是一些烟鬼赌徒、流氓地痞、浪荡公子等,常以一些生动、含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其表演常模拟一些动物形象如:“猴子洗脸”、“猴子撒尿”、“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画眉跳架”“狗牯摆尾”、“乌龟爬沙”等等。脸谱抹白鼻子,步法和扇子花的动作与“正丑”表演大同小异。据作者实地考察其曲谱如下:小旦:主要是勤劳纯朴和聪明伶俐的农村少女、少妇。表演矫健优美、朴素大方。其“扇子花”比小丑更为丰富,既能单手打扇子花,也能双手同打扇子花。其身段动作有:梳妆挑帘、园手摘茶、伞花、开门关门等。其基本步伐有八字步、跷步、踮步、磨子步、磋步、碎步等等,真可谓千姿百态。例如小旦曲谱如下:3、现代采茶戏舞台美术以其前所未有的胆略,破除陈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开始形成江西当代采茶戏特殊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域个性特征,在中国戏曲舞美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榨油坊风情》是其代表.其舞台的典型环境是一座老式榨油作坊,作坊后面一个巨型水轮木车缓慢地旋转:舞台被分隔成多个层次分明的表演区,支撑阁楼的楼柱和通向阁楼的楼梯是两个重要的表演交汇点,许多好戏都在这里进行,使整个舞台取得立体的、多层次的空间效果。这种全剧一景到底的舞台装置,即使话剧界,也只有在遵循“三整一律”原则的流派中被采用。九江采茶戏历史渊源悠久,成绩辉煌,在赣北采茶戏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唱腔抒情优美,婉啭动听,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历年来,巡演于赣、鄂、皖、湘四省百十余县市、都留下了柔糯粘人的采茶音调,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二、江西九江采茶戏当代品格与产业化发展。任何事物的重新建构,都是创新意识的必然结果。在新与旧的转型时期,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尤其如此。现代江西采茶戏演剧模式的重新建构,生动体现了这种采茶戏创新意识的重构全方位的、多元的,具有很强的开拓性的特点。1、江西九江采茶戏重构的全方位性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其时间路度贯穿了整个现当代,空间区域则概括江西的整个山区。《山歌情》和《女人河》,从一个侧面描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的妇女们鲜为人知的生活以及她们的高尚情操与复杂的内心世界,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改革开放以来.江西艺术也取得长足发展,出现了一大批精品力作。诸如兴国采茶戏《女人河》,吉安采茶戏《远山》;宜春采茶戏《郎当索》《樟树助风情》《木乡长》;冲乡采茶戏《榨油坊风情》等等。2、其多元性主要体现在社会实践中。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采茶戏的伴奏音乐除以民乐为主之外,海正加了小提琴、大提琴、贝斯、长笛、单簧、巴松、小号、长号、圆号等西洋乐器提高了戏剧表演力,增强了舞台效果,正逐步走向现代化、个性化、特色化。这种变化,更好地表现戏剧艺术所塑造的人物性格,表现了在社会实践中正朝着多元性方向发展。3、九江采茶戏具有很强的开拓性。这是由客家民系自身的潜质所决定的,这种潜质在今天的社会变革守得到了充分释放。客家民系是汉族一支重要而特殊的具有很强适应能力的民系,数度迁徒,客居他乡,艰苦备尝。客家先民被迫南辽,闽、粤、赣边界山区,都是客家赖以生存的大本营,更为艰苦的迁徒从这些地方起步。这是一支名符其实的动态民系,具有浓厚的拓荒型的个性色彩,积淀了一种奋发、外拓、创新的精神内质,造就了他们独一无二的性格特征。它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对其自身的传统观念与传统演剧模式进行全方位超越。这种超越,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前瞻性与现代意识。4、可塑性也是特点之一。因为客家民系经历了一个独特的生存、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过程。他们为适应环境而不断的人员及精神文化调整,并形成了超常的意志力。在这种整合过程中奠定了客家文化的人群基础。客家民系的特殊经历,导致客家文化这一最为变动不居的文化形态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一个文艺品种或戏剧剧种的生命延续,主要看它能否在自己的领域中不断创造符合时代精神的成功新作,让生命的脉搏持续跳动,让艺术之花生生不息。对于地方戏曲剧种江西采茶戏的发展而言,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春潮的涌动,九江采茶戏人经过几十年勤奋耕耘,创作了一批足以让这一代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