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简介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以下简称集聚区)位于焦作市中心城区南部,是焦作新区的核心发展区域。区内地势平坦,发展空间大,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域开阔,是焦作市的南大门,区位优势十分突出。集聚区是2008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首批省级产业集聚区之一,是焦作市培育和发展集聚技术产业的基地,也是焦作市城市建设重点地区。集聚区北起新河,南至大沙河,规划面积约26.3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面积15.5平方公里,全区常住人口6万余人,下辖李万、文苑两个办事处,23个行政村。一、总体情况集聚区按照新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巩固好现状发展的基础上,尽快融入焦作新区、全市全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局,立足“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规划引领能力、产业聚集能力、综合承载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城乡统筹发展能力,全力打造全市经济新的增长极和中心城市发展的新亮点,奋力走在全省集聚区建设的前列。在按照“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总体要求,2集聚区设置了先进机械及装备制造园区、新材料园区等6个专业园区,通过项目攻坚、产业集聚,形成竞争性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产业集聚区,成为带动焦作市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的示范性基地。目前,道路、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已覆盖了起步区范围并向周围延伸,并纳入了焦作市系统。二、项目建设情况上半年,全区在建项目51个,同比增长64.5%;截止到六月底本年完成投资16.69亿元,同比增长45.2%。其中新开工项目30个,截止到6月底累计完成投资90009万元;续建项目21个,截止到6月底累计完成投资,76876万元。2011年30个新开工项目到6月底累计完成投资90009万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个,是厦工二期技改扩建项目;5-10亿元项目4个,1-5亿元项目7个,亿元以下项目18个。其中工业项目8个,完成投资34861万元;房地产项目10个,完成投资41456万元;社会事业项目3个,完成投资9947万元;基础设施项目6个,完成投资3190万元;农村安置项目2个,完成投资555万元。据统计,全区累计就业15389人,同比增长11%。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2010年基础设施共完成投资83821.4万元。2011年以来,按照“一心两翼”战略发展的要求,集聚区加快推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使城市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城3市框架逐步拉大,城市发展空间拓展明显。2011年我区计划完成投资39238万元,1-6月份累计完成投资6634.4万元,其中道路4130万元,绿化200万元,热力1450万元,天然气739.4万元,供水300万元,供电60万元。四、招商引资情况区内各部门高度重视招商工作,迅速行动,认真贯彻落实全员招商动员大会会议精神,对照目标任务,细化责任分工,成立了由一把手担任总负责人的招商引资队伍,建立项目台账,定期向招商局报送项目信息。上半年,20个单位和部门收集各类项目信息61个,项目总投资219.0514亿元;已直接对接洽谈的项目61个,其中装备制造类项目16个、新材料项目5个、社会事业等三产类项目20个、光电类项目1个,现代化工类项目1个、文化创意类项目1个、其他类项目17个。上半年,共完成签约项目14个,合同总金额170.23亿元。其中,工业项目9个,三产类项目4个,社会事业类项目1个。五、投融资平台建设情况目前,集聚区成立了焦作市新区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作为融资平台,为全资国有企业,注册资本25500万元。集聚区利用这个融资平台,先后从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商行等银行争取贷款,用于我区项目建设。4六、管理机制情况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的管理机构与新区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由新区管委员会行使集聚区的管理职能,具有市级综合经济管理权限。内设8个职能机构和6个事业性质的综合协调办事机构。在规划、建设和施工过程中,集聚区领导积极协调解决了部门之间的关系,使集聚区的各项建设有序进行。集聚区注重转变政府职能,由重行政审批转变为积极营造有利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坚持基础设施先行,便利企业物流进出。推进审批服务方式改革,实行审批代理制,建立专人受理、送件、联系制度,落实报批责任制,体现直通车服务。实施保开工服务行动,建立建设、规划设计联动服务机制,保证了一批重点项目的如期开工。七、集约发展情况集聚区聘请云南省城乡规划院进行了高标准编制,截止目前集聚区发展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控规已编制完成;供热和雨、污排水规划等方案已编制完成,等待专家进行评审,开发建设符合规划确定的开发时序和功能布局要求。集聚区典型企业和大型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为3500万元/公顷。对于区内的建设项目,严格执行总量控制制度,同时加大污染整治力度,削减现有企业排放总量,确保所有总量控制指标集约使用,满足集聚区新上项目的需要。